拜習破冰王見王:兩人對台灣問題說了什麼,專家又如何評估美中關係?

2022-11-15 12:40

? 人氣

2022年11月14日,「拜習會」在印尼峇里島登場,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AP)

2022年11月14日,「拜習會」在印尼峇里島登場,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AP)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4日在峇里島會晤,兩人長達三小時的深談,被《彭博新聞》稱為「近年防止美中衝突的最重要步驟」。即便美聯社點出拜習對台灣問題仍無共識,但也強調兩位領導人願意管理分歧。由於峇里島的拜習會並未開放媒體旁聽,兩人究竟對台灣問題分別說了什麼,只能從雙方的官方新聞稿窺得一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習近平談台灣(中國外交部新聞稿白宮新聞稿並未提及)

「習近平系統闡述了台灣問題由來以及中方原則立場。習近平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是中國的內政。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共同心願。任何人想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都違背中國的民族大義,中國人民都絕不會答應!」

「我們希望看到並始終致力於保持台海的和平穩定,但台獨同台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希望美方言行一致,恪守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總統先生多次講過不支持台獨,無意將台灣作為謀求對華競爭優勢或遏制中國的工具。希望美方將總統先生的承諾落到實處。」

拜登談台灣(白宮新聞稿)

「對於中國在新疆、西藏和香港的做法、以及更廣泛的人權問題,拜登總統表示關切。至於台灣問題,他詳細闡述美方的一中政策並未改變,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維護台海和平穩定也符合世界的利益。他表示,美國反對中國對台灣採取強制性和侵略性的行動,這破壞了台海兩岸與其他區域的和平穩定,並且危及全球繁榮。」

拜登談台灣(中國外交部新聞稿)

「我願重申,一個穩定和發展的中國符合美國和世界的利益。美國尊重中國的體制,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美方也無意尋求同中國『脫鉤』,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

「拜登表示,美中關係如何發展,對未來世界走向至關重要。美中雙方有共同責任向世界展示,美中能夠管控分歧,避免和防止由於誤解誤判或激烈競爭演變成對抗甚至衝突。美方認同應確立指導美中關係的原則,可由雙方團隊在已有的共識基礎上繼續談下去,爭取儘早達成一致。美國政府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不尋求利用台灣問題作為工具遏制中國,希望看到台海和平穩定。」

紅線劃出來了,但雙方有共識嗎?

拜登針對台灣問題的發言與立場,在美中兩國的官方新聞稿裡出現微妙差異,不過重點還是兩人對台灣問題是否達成共識。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金沛雅(Patricia Kim)指出,拜登與習近平只是做出「符合各自長期政策的表態」,對於台灣問題顯然沒有做出任何讓步,「兩位領導人基本上將各自立場擺在桌面上,而美國和中國在台灣問題上從來沒有達成意見一致」。

不過金沛雅也說:「我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坦誠溝通我們各自的立場,確保我們的分歧不會演變成徹底衝突。」金沛雅提醒,「美中雙方更能理解彼此的紅線」到了2023年將會非常重要。因為美國期中選舉過後,聯邦眾議院很可能出現一位共和黨籍的新議長。如果麥卡錫(Kevin McCarthy)順利當選,並且在2023年初訪問台灣,美中雙方屆時能夠直接進行對話將至關重要。

拜習會重新定義「危險的競爭」

在拜習會登場前,康乃爾大學的政治學者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在《外交事務》撰文指出,美中關係雖然緊繃,但拜登與習近平目前在國內也都面臨棘手的難題。拜登要面對通膨與失去眾院多數的挑戰,習近平堅持至今的動態清零則帶來了民怨與經濟的下滑。兩人在國內面對的逆風,為這場拜習會提供進一步的共識誘因,讓拜登與習近平獲得一個緩和彼此關係的關鍵機會。

白潔曦認為,當太平洋兩岸都面臨嚴峻的政治與經濟挑戰之際,時間究竟是對華府還是對北京有利,現在的局勢已經讓人看不清,因此雙方都有充分理由在短期內尋求更多穩定。只要不要求任何一方做出根本性的讓步,美國與中國都將從這段緩和時期獲益。若能扭轉競爭的軌跡,讓雙方遠離敵意與衝突,更能釋放出更多的政治空間與資源,推動包容而積極的未來願景,而非追求讓對方的能力遭到降級。

2022年11月14日,「拜習會」在印尼峇里島登場,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會談(AP)
2022年11月14日,「拜習會」在印尼峇里島登場,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會談(AP)

白潔曦在拜習會前建議,兩人都應該準備好,從共同關心的領域開始交換意見,探索潛在的共存條件、以及雙方都能接受的全球治理願景。她承認這項工作不可能在拜習會中一蹴而幾,但總比雙方的緊張關係螺旋式上升、走向危機更好,否則雙方可能在無法有效溝通的情況下爆發衝突。

白潔曦指出,美中兩國的政策制定者若以「挫敗對方的能力」來定義成功,在無所節制的情況下,不斷升級的態勢可能導致台灣危機。因為許多分析家都提出警告,烏克蘭戰爭只是美中更大規模衝突的「熱身階段」,美中因為台灣爆發戰爭已不可避免。不過白潔曦也表示,拜習會可能讓美中關係開始改善、減緩衝突的螺旋上升,若非如是,北京與華盛頓的領導人在盡可能相互阻撓的情況下,美中競爭可能導致自我毀滅

拜習會可望終結「危險的相互孤立」

在拜習會結束後,《外交政策》網站刊出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商務與經濟高階顧問兼主任甘思德(Scott Kennedy)的分析,他強調中國在新冠疫情下的日益孤立已變得「非常危險」,甚至比起自絕於世界的北韓有過之而無不及。

拜登14日會後雖在記者會上坦承,他與習近平在一系列促使美中關係惡化的重要問題上「毫無進展」(「合作應對氣候變遷」與「共同反對核戰爭」,顯然不是美中關鍵議題)。然而甘思德認為,拜登與習近平似乎都意識到「減少兩國的相互孤立」是當務之急。這種孤立導致了中國的與世隔絕,也讓中國政策圈被限制在回音室裡,讓美國更加妖魔化,而北京正在贏得與華府的鬥爭。

2022年11月14日,印尼峇里島「拜習會」登場,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度以「元首」身分握手(AP)
2022年11月14日,印尼峇里島「拜習會」登場,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度以「元首」身分握手(AP)

甘思德認為,要避免這種扭曲觀點的唯一途徑,就是持續增加面對面接觸的機會。無論華府的目標是加強合作還是有效威懾,有效溝通與相互理解都至關重要。他反對兩國外交圈只在辦公室裡上網找資料,不願直接跟另一個國家的人交談,這根本不可能理解政策的起源,也不可能理解對方如何評價己方的政策。何況關係的疏遠更會導致將另一方「非人化」,誤認問題不可能解決、關係不可能修復。如此一來雙方都只會加強對最壞情況的規劃,造成雙方行動和反擊的惡性循環,導致緊張局勢螺旋升級。

甘思德指出,拜登與習近平在峇里島花了三個小時澄清彼此對台灣問題的紅線,也針對俄羅斯與北韓達成反對使用核武的共識。更值得注意的是,美中雙方都同意授權高階官員定期進行接觸,甚至將通過幾個工作組進行對話。甘思德表示,無須擔心與北京對話會陷入對方的拖延戰術,畢竟談判若不順利隨時可以停止,而且更多的對話並不妨礙拜登政府的晶片戰爭、美方抗議中國侵犯人權的行為、或者履行美國對台灣的承諾。他判斷美中兩國將陸續恢復雙向旅行、取消對於對方國家記者的限制,畢竟擴大美中兩國的直接溝通,對於負責任地進行戰略競爭至關重要。

中方怎麼看拜習會?

美方學者看好美中關係有所緩和,至少更能避免發生最糟糕的衝突情況。至於中方態度,以外交部長王毅在拜習會後的記者會發言最具代表性。王毅表示,峇里島拜習會坦誠、全面、深入地就中美關係與世界和平發展前景,進行了戰略性溝通。王毅說,拜登總統介紹了美國期中選舉的情況,表示美方尊重中國的體制,不尋求改變中國的制度,不尋求打「新冷戰」,不尋求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無意同中國衝突,無意圍堵中國(又稱「四不一無意」)。

至於這場拜習會能否實現中美關係的穩定?王毅表示,這次會面確實明確了「防止中美關係脫軌失控」、「共同探討中美關係指導原則(或說戰略性框架)」的大方向,「兩國元首一致認同確立中美關係指導原則的重要性,責成雙方工作團隊跟進磋商,爭取在共識基礎上盡快達成一致」。王毅也表示,雙方也啟動了工作進程,「要將兩國元首重要共識落到實處,管控和穩定中美關係」、「為動蕩變革的世界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畢竟「中美合作對兩國和世界都是好事」,「中美雙方應努力使合作清單越拉越長,不要越縮越短」。

2022年7月9日,中國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印尼峇里島的G20外長會議見面。(美聯社)
2022年7月9日,中國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印尼峇里島的G20外長會議見面。(美聯社)

至於被習近平稱為「中美關係政治基礎」的台灣問題,王毅則說,習近平除了重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也強調「如果出現《反分裂國家法》規定的三種嚴重情況,中方必將依法行事」,「要想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就應當堅決反對和遏阻台獨」。中方也要求美方「言行一致」,恪守一中政策和美中三公報規定,履行「不支持台獨」的承諾,停止虛化掏空一中政策,約束制止「台獨」分裂言行,不要讓局勢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王毅也肯定,這次拜習會確實達到深入溝通、明確意圖、劃清紅線、防止衝突、指明方向、探討合作的預期目的。

除了台灣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也被習近平稱為「不可顛覆的紅線」、「兩國關係的根基」。王毅介紹,習近平強調「美國有美國式民主,中國有中國式民主,都符合各自的國情」,「對雙方存在的具體分歧,可以進行探討,前提是平等交流。把本國定義為民主,把別國定義為威權,這本身就是不民主的表現」,「所謂『民主對抗威權』是個偽命題」。王毅強調,兩國元首同意繼續保持經常性聯繫,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即將訪華,「中方對此表示歡迎,兩國財金、經貿團隊也將圍繞宏觀經濟政策、中美經貿關係等問題進行溝通與協調」。

美中關係已柳暗花明?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15日參加彭博新經濟論壇(Bloomberg New Economy Forum)時也談到拜習會,她說美國總統與中國國家主席的當面會晤,向全世界發出了一個重要訊息:那就是兩國領導人能夠處理好雙方關係。戴琪強調「這是一件很棒的事,真的非常重要」。戴琪說,兩位領導人在合照中所展現的肢體動作非常有力,對於有能力管理複雜關係的國家領袖來說,這也對全世界傳遞了非常重要的訊號。戴琪表示,這次拜習會最重要的另一項收穫,就是美中領導人都要求己方的高階官員繼續保持溝通。

不過就算拜登宣稱「不需要再來一場冷戰」,習近平也說「中國從來不尋求改變現有國際秩序,不干涉美國內政,無意挑戰和取代美國」,《紐約時報》認為「這是交流只是一系列試探的開端」,畢竟拜登上個月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以及習近平在二十大的工作報告,都明示或暗示了戰略對手的意圖與強大。曾任歐巴馬亞太事務顧問的喬治城大學教授麥艾文(Evan S. Medeiros)表示,拜登與習近平只是想爭取時間盡快降溫,目前看來他們也確實做到了,「但這次會面真正的考驗不在今天,而是6到12個月後,屆時才知道問題究竟是得到控制還是繼續惡化」。

美國塔夫茨大學政治學者、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貝克利(Michael Beckley)也認為,美中關係雖然可望在拜習會後「從谷底翻身」,但「兩國關係長期的衝突本質不可能改善」。因為造成美中分歧的因素是結構性的,「拜習會」頂多避免緊張關係不必要的升溫,但無法解決根本的利益衝突,畢竟美中關係關鍵議題「本質上都屬於零和博弈」,像是台灣問題、南海爭議、半導體戰爭,兩國雖然都宣稱要冷靜、溝通,「但其實都希望對方讓步,不願在根本議題上退卻」。貝克利認為,台灣問題仍然可能引發中國的軍事回應,美國也不可能放鬆晶片管制,「當中國作出反擊,勢必引發新一輪美中緊張」。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