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2022年度能源週的重要訊號觀察

2022-11-06 05:40

? 人氣

離岸風電。(資料照,尹俞歡攝)

離岸風電。(資料照,尹俞歡攝)

十月末台灣能源產業界度過年度的能源週,台灣離岸風電高峰會論壇(GOWST)在周一周二登場,接續三天智慧能源週(Energy Taiwan)集合了橫跨太陽光電、風電、儲能、氫能與供應鏈等產業,不論是商機開發、強化公關、或對政府喊話,皆卯足全力。今年度更是在首開國門情況下,促使國際廠商可來到台灣參與盛會。另一方面,離岸風電剛在九月底第一次區塊開發投標截止,沃旭(Ørsted)與捷熱(JERA)退出競爭的消息早已激起熱烈討論,國際開發商高層也來到台灣做後續規劃與討論。綜觀這一周的產業動態,歸納幾個台灣再生能源產業重要的訊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國內離岸風電的政策相當不受國際開發商與供應鏈青睞

週一的離岸風電論壇就可感受到不同氛圍,最重要的兩大風機商西門子歌美颯(SGRE)與維斯特(Vestas)嚴肅地強調目前的政策必須改變並提出建言,包括務實的國產化政策、放寬分配容量上限、提升財務誘因等;政府必須「面對國際現實」不論是物價變化、全球經濟衰退、地緣政治、歐洲與新市場再度崛起等,各因素都會改變國際廠商對台灣市場的策略,且所有的業界廠商都共同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性。

這樣的強烈訊號令筆者與許多業內友人們有山雨欲來之感。過去一段時間來離岸風電產業已有許多對政策的意見表達,但當前政府的因應將會是台灣離岸風電發展的重要轉捩點。政府與相關智庫如果沒有審視國際市場與政治現況,僅僅自詡台灣市場成就或是台灣海峽風能優異,不能共體國際開發商與供應鏈在台灣市場所面對的挑戰與決策壓力,恐怕讓台灣離岸風電產業陷入溫水煮青蛙之境。

2.台灣離岸風電開發商可能將有新的洗牌

Ørsted與JERA未投標一事震驚業界,兩者初步新聞稿皆強調僅僅是「不參與第一次區塊開發投標」而不是「退出台灣市場」,但不可否認外商離開台灣市場是不可避而不談的議題。提起退出台灣市場,真正已經離開台灣外商是曾參海鼎專案的德國安能集團(EnBW)在今年初悄然退出,如今同在海鼎專案的JERA不投標,或許皆顯示國際開發未能明講的困難。

有趣的是,前次第二階段的兩大丹麥贏家——Ørsted與CIP皆未贊助今年離岸風電高峰會論壇(GOWST),亦無參與論壇討論;反倒是兩個來自西班牙的新面孔首次來到台灣,分別是歐洲能源巨擘伊比德羅拉(Iberdrola)與主打浮動式風場的貝富能源(Bluefloat)。兩家丹麥開發商的缺席與兩家西班牙開發商的加入,應只是有趣的偶然,但也或許是市場上重要的無聲訊號。

台灣離岸風電市場將有更多不同的聲音與競爭已是現在進行式,不只是上述丹麥與西班牙的有趣對比,美國的力量也在過去幾年逐步進入台灣,包括上緯新能源(SRE)早已被Stonepeak收購,今年GIP收購的wpd離岸事業部改名天豐能源(Skyborn)在台灣市場,近期展開動作的Vena同樣屬GIP。另一方面,德國的RWE過去一年積極搜刮業內人才,法國的Total與EDF也相繼得重新審視台灣離岸風電機會;這些發展當然是有著正面的意義,但政府也必須當心「萬人響應,一人到場」的情況,洗牌也要牌咖湊齊。

3.台灣在亞太離岸風電市場仍然是領頭羊且是重要指標

我們一直都可以很自信地說「台灣是亞洲離岸風電發展的典範」。甚至可以説台灣的發展某些程度的帶動亞太其他市場機會,而台灣若走低,對日韓亦並非好消息。睿思再生能源(RCG)整合了全球離岸風場資料,除了有線上GRIP資料庫外,每年皆出版全球離岸市場報告,自2018年以來台灣一直都是年度報告中除了中國以外亞太地區離岸風電發展的領頭羊。台灣在短時間取得日本、韓國、越南不能達成的成就。筆者聽到幾位來到台灣的外商亞太地區主管甫結束日本的活動後接著到台灣,表示在台灣論壇的討論非常有建設性,與日本市場的停滯成明顯對比。雖然前述的訊號非常強烈且危險,但是也在在證明在台灣離岸風電業是真實的往前進並面對問題,且有機會可透過討論取得更好的多贏局面。

台灣已在第二階段展現許多優勢,當然目前有著需多待解的議題,但這也是筆者認為台灣最大的優勢,即「台灣已經有經驗,各類案例已經存在,優勢、劣勢與挑戰已被辨識,幫助產業更有效的評估機會,進入台灣市場並不是在開驚喜包,而是可以更切實地做出適當的準備」。

4.太陽能產業目前可能在充滿挑戰的處境

走訪中今年的智慧能源週的太陽能業者,筆者感受到一股未被道出的悶氣。比較於去年,各家太陽能業者直指「七七事變」造成他們前所未有的危機,觀察本年度太陽光電展區,可發現業者展場設計相較過去單純些。

20191120-韋能能源得標的80公頃光電案場,最終開發為裝置容量70MW的艾貴義竹光電廠,是全台目前最大的民營地面型光電廠。(尹俞歡攝)
圖為民營地面型光電廠。(資料照,尹俞歡攝)

端看數字可以看到以新裝機容量來說太陽光電產業並沒有停下腳步,但業界友人表示:「每一個新案與裝機容量都是痛苦的總和」。並非太陽光電不再賺錢,而是現在賺的錢是在許多不同力道折衝過後的平衡,光電業者正在承受比過去更大的風險同時卻只有更少的回報率。原物料、地價、與人事成本上漲讓光電業備感壓力。

「單純傳統屋頂或地面的開發案是玩不下去的!」一位太陽能業者告訴筆者,現在要開發太陽光電若要比較好的投報率,就必須要搭配魚電共生或儲能,甚至售電市場業務,開發規劃的複雜度變高了,傳統業者也必須學習新的工法以及面對不熟悉的風險,同時資本需求亦提高。相較於「七七事變」,當前太陽光電產業遇到的議題是多元且困難的。

5.儲能的多元應用刻不容緩

儲能並非第一次在台灣智慧能源週被討論,但是台灣該如何鼓勵儲能發展,並且將儲能設施融入在日常生活以及永續能源轉型仍待更多的討論。

在能源展會中已經看到許多的業者爭相展示儲能服務以及整合系統,但是「關鍵技術突破」或是「成功創新應用」仍是較為不足,前者可帶來成本降低,後者可以擴大儲能被應用與安裝的需求。產業應持續思考新的商業模式與應用可優先投資,否則單靠目前的電力調度輔助服務交易市場,可能使儲能變成太陽能的附庸,很難更快速且大規模的讓儲能開花結果。

6.新興再生能源正在成長但需更多討論

本次智慧能源週的重要看點是包括小水力、氫能、地熱能等新興能源。這些能源皆是台灣走向淨零碳排非常重要的選項,小水力聯盟有機會引領新的本土再生能源展業,而台英氫能館的設立也讓台灣企業可以考慮更多大型專案合作的可能性,然而這些討論仍缺乏更多關注與理解。

這些新興能源皆有著類似的困境——缺乏該技術對於台灣淨零碳排關鍵角色的清楚定位,以及發展規模經濟商機的展望。同時政如果沒有政府高層的更多的跨部會協商討論,這些新興能源實則很難加速發展。

7.再生能源交易與企業購電須建立典範制度與商業模式

前述的各項議題幾乎都需要建立成功的商業模式與降低開發風險與成本,綠電交易即是重要的取徑。若是國內的綠電交易制度成熟,且市場供需達成平衡,則可透過自由市場的力量來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同時以市場力量減緩開發風險。

當前許多廠商都著眼綠電交易市場,甚至金控也注意到商機,希望找到自己的角色。然而如何真正落實一個可行且可以規模化發展的商業模式仍是產業需要努力的方向;雖然有一個可期待的市場,但仍有許多政策障礙需排除,或仍待多方討論以讓綠電交易市場實質性的運作。目前不乏希望成為為中介或整合者,但有意義的整合尚未能實現,且作為中介者的風險仍需被審慎評估與減緩。小型的交易與專案已在發展,但大型的商業典範仍有待政府、台電、發電業、消費者之間的討論與驗證。

政府在今年宣告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與規劃,再生能源無庸置疑是達成淨零碳排最重要基礎。如果沒有穩健的政策、健康的產業、創新的商業模式,將難以實踐永續目標。再生能源風光雙引擎目前是如履薄冰,新興能源則尚待更多討論,需要相關主管機關更多的協助以及業界的投資。機會與挑戰並存,期許明年的此時台灣可走在更穩健的能源轉型之路。

*作者為再生能源顧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