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杰觀點:台灣問題「去台灣化」美中不約而同?

2022-10-31 07:10

? 人氣

中共二十大之後,推進統一似難已避免。(AP)

中共二十大之後,推進統一似難已避免。(AP)

一、台海舊現狀的終結與新現狀的成形

2022年注定是21世紀不平凡的一年!對兩岸關係而言,俄烏戰爭的爆發、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中共隨後的環島軍演、中共發表第三份台灣問題白皮書、美國國會審議台灣政策法案、拜登政府發表國家安全戰略、中共二十大政治報告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和文件的發表,預示了台海舊現狀的終結和新現狀的展開。其所產生的衝擊即是過去以「以和平為要件」的兩岸互動,轉變為「以實力為基礎」的台海博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終結以兩岸和平為底線的舊現狀

兩岸不獨不武、以拖待變的現狀終結

舊現狀的終結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兩岸以「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的主軸已經崩塌。「不統、不獨、不武」曾經是馬英九時代處理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也是當時兩岸擱置爭議、求同尊異、和平發展的政治諒解。從戰略角度觀察,這是國民黨執政時期「反獨緩統」、「和中親美」的務實思維。事實上,當前民進黨執政當局強調「和而不同」,並形塑以「四大堅持」為基礎的「現狀下一邊一國」,避免法理台獨的正式推進,其實亦是藍營「以拖待變」戰略的變形和轉化,只不過藍營是「不統反獨」、「捍衛民國」,綠營是「緩獨反統」、「寄生民國」。

對中共而言,若民進黨執政長期化,便無法寄望台灣民意走向統一;美中對抗的激烈化,亦無法透過美國來制約台灣趨獨,反而明顯感受美國強化台灣牌來牽制大陸的發展。因此,北京決意以自身實力拒退美國協防台灣,迫使台灣接受統一,即成為備而待用的可能選項。中共二十大的涉台論述和人事安排反映出,習近平打破既有潛規則、集大權於一身來因應今後以中美博弈為主軸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即是在聚焦並連結反對外力干涉和反對台獨為未來鬥爭重點,宣示「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再加碼將「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寫入黨章。

美國以台海和平所界定的現狀終結

二是美國以台海和平來操作現狀政治的平衡亦告終結。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將華府近年來視中共為最大戰略競爭對手的定位,賦予了更鮮明的「人設」:對美國來說,中國是「後果最為重大」的地緣政治挑戰(most consequential geopolitical challenge)。此一定性在之前的相關文件均不曾出現過,顯見中美之間的戰略博弈越來越激烈,雙方互視彼方為敵手的意象建構越來越清晰。長期以來,美國以兩岸和平分治做為操作台海「現狀政治」的支點,然而此一過去讓各方「不滿意但可忍受」的現狀已出現浮動。這種浮動讓中美雙方失去設定停損點的判準。華府認定北京反獨促統的力度及手段漸趨強硬;北京則懷疑華府縱容綠營推進台獨,順勢掏空自己的一中政策,讓大陸覺得退無可退。此一情勢進而導致「對立但和平」的台海現狀恐將不復存在。換言之,現狀的浮動不但破壞台海現狀結構的穩定,更影響到美中關係的暫時恒定或護欄建構。

回顧美中關係,過去美中達成「七九共識」所形塑美國「一中政策」的核心是台灣問題由兩岸中國人自行解決,但手段必需和平,檯面上對兩岸最終走向不過問。然而美國長久以來「反統保台」的真實意圖,因大陸綜合實力的快速增強,以及北京明確抗拒依華府可控的模式崛起,而逐漸以台美關係升溫和中國威脅的形式和訴求顯現,從而形塑中美以實力為基礎的台海博弈。

2022年8月28日,美軍飛彈巡洋艦「昌塞勒斯維號」(Chancellorsville)正在台海巡弋。(美聯社)
美軍飛彈巡洋艦「昌塞勒斯維號」(Chancellorsville)台海巡弋。(美聯社)

三、邁向「去台灣化」的新現狀

大陸對台灣問題的去台灣化

執此,台海新現狀恐將以「去台灣化」的趨勢作為美中互動如自由落體般往下的證明。一是大陸對台灣問題的去台灣化。在兩岸互動的層次上,綠營執政在台灣內部越來越「去中國化」,大陸則在兩岸關係上越來越「去台灣化」。藍綠惡鬥不歇、台獨華獨皆「獨」,北京懶得再看戲,打鐵當需自身硬,拋棄幻想,準備鬥爭。今後,去台灣化的後果將讓台灣面對大陸時,無論在政黨主張、民意宣示、國際人格、安全處境、政經戰略縱深等面向的能動性跟話語權持續不斷流失。

換言之,從中共二十大的政治報告、黨章修訂及涉台部門言論來看,關乎中共對台核心政治定位及方略的「一中原則」、「九二共識」、「一國兩制」並未改變。然而,隨外部環境的變遷與起伏,北京認為推進統一與解決台灣問題的方式和節奏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和部署。在中共眼裡,維持現狀離和平統一越來越遠,維持現狀是以撐待變、走向分離的鋪墊。過去,北京默認美國是台海和平現狀的界定者和維護者,兩岸分立分治、不獨不武是美國台海政策的消極底線。然而隨著美國對華遏制戰略的確立,兩岸惡言向向、兵凶戰危反倒成為美國離岸制衡、消耗中共的絕佳工具。

美國對台美互動的去台灣化

二是美國對台政策的去台灣化。在台美關係上,美國要如何打台灣牌,台灣已喪失與聞和迴旋的餘地。民進黨政府「親美反中」的戰略讓台灣只能完全扈從於美國,更成為美國避險卸責的工具。如近來倍受關注的台灣政策法案,乍看之下似堅定挺台,但若從台灣百姓利益的視角解構,瞬間回神體認該法實有「挺台灣人上戰場」之憂,進而領會該法或有三項特點:(1)台灣現行法理定位的模糊化;(2)台灣當為戰場設定的清晰化;以及(3)台灣產經發展安全的空洞化。若進一步結合近期來訪之美國政商學研人士不斷呼籲台灣延長兵役、強化武備、産業移美、堅定抗中意志與使命,即可明白美國挺台做為遏制中國之代理人的苦心。特別在産經層面,身為台灣「矽盾」之首的台積電亦須融入美國遏制中共的「民主供應鏈」,未來整個台灣半導體和高端資通訊產業的全球商業佈局和先進産製及技術供應,恐將陷入是否「唯美是從」之困境。

全球供應鏈的去台灣化

三是全球供應鏈的去台灣化。由於台海成為美中博弈的焦點,今後若兩岸及週遭緊張局勢升高,則中共軍演常態化、威脅封鎖具象化,甚至台海爆發衝突的可能性將增加。若此,全球各產業為因應可能出現的斷鏈風險,勢將避免由台灣供貨來料或要求台廠分散供應。長此以往,不僅導致全球供應鏈去台灣化,更引發投資及人才轉移和台商出走的效應,進而打擊出口、惡化就業、淘空台灣經濟。平心而論,若美國真心保台,實應強化對台安全承諾,保障台灣作為全球重要產業供應鏈的地位,而非將台灣僅剩的金雞母帶走,反而虛化台灣經濟安全和弱化台灣産業發展。

四、結語:台灣百姓避戰維和的自我救贖

由於北京認定華府和綠營執政後不斷掏空兩岸維持和平現狀的基礎,而中共的反制作為又更加劇台海現狀的浮動和敵意:其一是北京越來越明確鞏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國際上唯一代表「中華國家地位」(Chinese statehood)的政府,台灣則是前者所代表的中國的一部分。如此,過去藍營執政堅持「一中各表」為兩岸擱置爭議、和平發展所創設的模糊性空間,以及兩岸在上世紀曾提出共享主權的可能願景,已成為翻頁歷史。

其二是大陸對台灣意圖長期維持現狀、「以拖待變」、「事實上自決」的存續戰略更加框限和壓縮。此因2016年以來兩岸現狀出現浮動,但雙方卻無法形成得以維繫和平的新停損點或諒解。自此,誤判跟衝突的可能就像烏雲一樣圍繞在台海上空。可以預見,在「去台灣化」的趨勢下,未來台海的新常態將是「美國出牌、大陸反制、台灣受苦」!

總之,綠營執政在台灣內部越來越去中國化,華府和綠營越來越以虛化一中來制約中共;北京則全力遏止「現狀台獨化」,解構「台獨現狀化」,不斷擠壓台灣的能動性和自主性。美中台三方共同葬送的,就是過去維繫兩岸和平現狀的政治互信基礎和諒解。從中共二十大的言論及人事布局來看,美中是否提早攤牌,抑或繼續抱持戰略耐心,將取決於習近平的意志、美中敵意的起伏、台灣政權更續的動向、大陸經社情勢的變化,以及解放軍強軍進度和攻台準備的評估。顯然,中共二十大後,步入「去台灣化」的台灣問題更是美中直接博弈的焦點已毋庸置疑。然而,令台灣百姓更不願面對的揪心趨向是,今後中共的思維和作為恐已轉變為「寧可犧牲融合的過程,也必然要有統一的結果」。

執此,陷入「不敢獨、不想統」糾結的台灣百姓,能否客觀認清形勢,尋求擺脫「分而不能離、偏而不能安」的窘境,至少避免成為美中博弈下的戰場和祭品。漸被美中邊緣化的台灣民意,應該以手中的選票,向美中台的決策者發出「避戰維和、現狀中立」的自救呼聲,為安身立命的和平權和生存權請命,捍衛百姓才是台灣的主人的最後尊嚴、證明台灣屬於中華民國的不爭事實。堅守「備戰不引戰、自信不挑釁」的立場,拒絕內外政客將你我綁上戰車、送上戰場,或許這將是避免美中直接決定台灣未來的最後機會!

*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與華人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