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腳分別踏在歐洲和亞洲的巨獸─俄羅斯:《野生的東歐(下)》選摘(4)

2022-11-09 05:00

? 人氣

俄羅斯並非一直都那麼大,一一五六年的莫斯科只是一個木牆圍繞而成的小堡壘,蒙古人在一二三八年燒掉這個毫不起眼的前哨站,將居民趕盡殺絕。諷刺的是莫斯科反而因禍得福,大約一百年後,它在蒙古人的協助下擊敗競爭者、鞏固權力、發展基礎建設、開拓貿易路線。(美聯社)

俄羅斯並非一直都那麼大,一一五六年的莫斯科只是一個木牆圍繞而成的小堡壘,蒙古人在一二三八年燒掉這個毫不起眼的前哨站,將居民趕盡殺絕。諷刺的是莫斯科反而因禍得福,大約一百年後,它在蒙古人的協助下擊敗競爭者、鞏固權力、發展基礎建設、開拓貿易路線。(美聯社)

俄羅斯小檔案

位置:東歐最大國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國家,橫跨歐亞大陸,與多達十四個國家相鄰。

面積:約1,700萬平方公里(台灣的472倍)

人口:約1.4億(台灣的6倍)

首都:莫斯科

主要族群:俄羅斯人

人均國內生產毛額:12,575美元(2022年資料)

俄羅斯的巨大令人難以想像,數字只有些微幫助。它占地球陸地面積八分之一,跨越九個時區,領土比世界第二大的加拿大還多六成,比第三大的美國多將近一倍(即使把阿拉斯加也算進去)。如果英國長大了七十倍,它還是比俄羅斯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俄羅斯充滿極端。它是全球最冷的國家,年均溫是攝氏零下五點五度,有歐洲最長的窩瓦河(Volga)和最高的厄爾布魯士山(Mt. Elbus,五六三三公尺),還有全球最古老、最深、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它是全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者,擁有全球四成的天然氣儲備、最多的森林資源和第二多的煤礦儲備。它的坦克和核武比任何國家都多。多數東歐國家的總人口比首都莫斯科還少。

當初我在構思這本書時,我並不想把俄羅斯包含在裡面。我認為俄羅斯人不屬於東歐,他們是獨一無二的「俄羅斯人」。這頭巨獸有一隻大腳踩在歐洲,另一隻更大的腳踩在亞洲,可說是獨具一格。不過我接下來又學到一件有趣的事:雖然俄羅斯的領土有大約百分之七十五屬於亞洲,但它的人口有大約百分之七十五集中在歐洲,因此總共有超過一億俄羅斯人居住在烏拉山脈的西邊。況且,如果不了解這個對東歐整體發展影響最深的國家,你要如何了解東歐?

歐盟人士有時會自命清高,假裝俄羅斯不在歐洲,那是因為他們平常看的地圖都把莫斯科擠到右側邊緣,忽略了莫斯科和烏拉山脈之間的廣大地域。的確,本書的彩色地圖也犯了相同錯誤。然而這個數據會讓你大開眼界:歐陸面積有四成是位於俄羅斯境內。

俄羅斯並非一直都那麼大,一一五六年的莫斯科只是一個木牆圍繞而成的小堡壘,蒙古人在一二三八年燒掉這個毫不起眼的前哨站,將居民趕盡殺絕。諷刺的是莫斯科反而因禍得福,大約一百年後,它在蒙古人的協助下擊敗競爭者、鞏固權力、發展基礎建設、開拓貿易路線。蒙古人出現之前,斯拉夫人的中心原本是基輔;蒙古人將基輔洗劫之後,權力重心就移轉到莫斯科。到了十六世紀,俄羅斯人已經踢走蒙古人,開始建立人類史上僅次於蒙古與大英帝國的第三大帝國。 

俄羅斯。(八旗文化)
俄羅斯。(八旗文化)

北方威尼斯

我抵達聖彼得堡的時候正好是「白夜」─也就是俄羅斯的夏至。由於聖彼得堡的緯度很高,陽光在午後十點依然親吻著精美的巴洛克式建築。市區到處都是運河,因此它又稱北方威尼斯。優美的建築、浪漫的氛圍和交織的渠道使聖彼得堡迅速榮登我心目中全球最美麗的十大城市之一。

令人很難想像的是,聖彼得堡曾經是個蚊蟲孳生的沼澤地。一七○三年,彼得大帝每年逼迫四萬名農奴在極端惡劣的天候下建造這座城市,從橫跨一群小島的彼得保羅要塞(Petropavlovskaya Krepost)開始,經過九年的勞役,一座令人驚豔的嶄新首都終於誕生。如今,你無論往何處觀望都是一種感官享受。巴洛克式的冬宮(Zimniy Dvorets)和皇宮廣場(Dvortsovaya)是聖彼得堡的核心,附近就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隱士廬博物館(Hermitage),它滿載著羅丹、畢卡索、畢沙羅、莫內、梵谷、塞尚和高更的作品,涵蓋了人類歷史所有時期和風格的藝術,包括古埃及。華麗的滴血救世主教堂(Tserkov’ Spasa na Krovi)俯瞰著一條運河,此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遇刺之地,這也是教堂名稱的由來,它在共產時代則被當作馬鈴薯倉庫。你可以遊覽仿造凡爾賽宮的彼得宮城,望著新古典式的大理石宮嘖嘖稱奇,或是穿越青檸色的納爾瓦(Narva)凱旋門。如此富麗堂皇的城市應當被冠上另一個綽號:東歐的巴黎。

雖然俄羅斯在十九世紀仍維持君主制,但共產革命的種子已在德國萌芽。共產主義的起源為了尋找共產主義的根源,我來到德國的特里爾(Trier),一個鄰近盧森堡邊界的可愛城市。那是馬克思的出生地,他來自一個很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兒時的故居如今是一間博物館。我沒料到他是猶太人,因為他的姓氏並不像,這是因為拿破崙曾強迫猶太人改名字。馬克思年輕時有點頹廢,他想進入學術界,但沒成功。他的父親懇求他控制隨意揮霍的劣習,但馬克思依然持續耗費不屬於自己的資產,這似乎也為共產主義的殞落埋下了伏筆。 

馬克思在二十五歲左右結交了恩格斯,這段友情改變了他的人生。恩格斯在高中就輟學,為富有的父親工作,他們家在曼徹斯特擁有一間棉織廠。當恩格斯二十四歲時,他已經事業有成,同時也寫了一本痛批資本主義的著作《英國勞工階級的狀況》。諷刺的是,他從資本市場努力掙來的財富反而使他得以對資本主義發起革命。

另一方面,馬克思在一八四八年還躲在法國,因為他曾在普魯士王國興風作浪,被列入黑名單。普魯士在他二十七歲那年要求法國政府將他驅逐到布魯塞爾,後來又撤銷他的護照,害他失去國籍。普魯士人試圖追捕他,但他成功逃逸,並在三十歲完成了《共產黨宣言》。他的下個偉大理念是《資本論》,但他太懶,只寫了一冊,另外兩冊要感謝恩格斯才得以問世。俄羅斯的審查委員還嫌馬克思的著作太乏味,根本不屑禁止它們出版。

馬克思曾經試圖假裝成資產階級,他娶了一位貴族千金,不時舉辦豪華宴會,刻意營造上流社會的假象。然而他就像多數共產主義者,實際上很缺錢,他的妻子經常乞求恩格斯給他們錢。二十年來,恩格斯不斷資助馬克思的理念,若沒有他的經濟支持,共產主義可能早已胎死腹中,東歐在二十世紀或許也會過得更好。

恩格斯很會享受美好人生,品嘗香檳與美女,這要感謝下面有無產勞動階層替他賣命。恩格斯娶了一位不識字的愛爾蘭女孩,她去世後,他又跟她的妹妹纏綿多年,直到她臨終才迎娶為妻。雖然恩格斯沒生小孩,他卻替馬克思扶養了管家的私生子。馬克思應該有告訴她:「寶貝,妳必須分享財富和愛。」你不會想當馬克思的小孩,他跟妻子生育了七名子女,但有四名夭折,剩下三個女兒,她們都跟母親同名(珍妮)。長女在馬克思去世前兩個月死於癌症,么女在一八八九年自盡,另一個呢?她在一九一一年也自盡了。

滾出去吧!只有嫌自己話不夠多的傻子才需要留下遺言。─馬克思生前的最後幾句話,他在同時將拖鞋扔向管家。

一八八○年代,一位名弗拉迪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Vladimir Ilyich Ulyanov)的俄羅斯青年深受馬克思的著作啟發,雖然他的哥哥已因為企圖暗殺沙皇被處以絞刑,尚未成年的烏里揚諾夫依然義無反顧,追隨了兄弟的腳步。他落網後沒有被處決,而是被單獨囚禁,附贈免費去西伯利亞走一回。他獲釋後陸續在慕尼黑、倫敦和日內瓦居住,使用許多假名撰寫革命文章,在三十二歲根據一條西伯利亞河流選定了他的新名字:列寧。

俄羅斯十月革命100周年:位在聖彼得堡的列寧銅像(AP)
列寧四十七歲時,俄羅斯經歷了美國在一百四十一年前經歷的相同事件:一場推翻君主專政的革命。不過這兩場革命背後的理想是不同的:美國人是為了自由而戰,俄羅斯人則是為了平等。(美聯社)

列寧四十七歲時,俄羅斯經歷了美國在一百四十一年前經歷的相同事件:一場推翻君主專政的革命。不過這兩場革命背後的理想是不同的:美國人是為了自由而戰,俄羅斯人則是為了平等。列寧率領共產黨獲勝後,將首都從聖彼得堡移到莫斯科,他七年後在遺囑中寫道:「史達林太蠻橫,有嚴重人格缺陷,他當上祕書長後就令人無法忍受......必須想辦法將史達林調離那個職位,他的接班人只需要有一點優勢就夠了,那就是更容忍他人意見、更忠誠、更有禮貌、能體恤同仁,不會那麼反覆無常......這些細節或許看似瑣碎,卻具有關鍵的重要性。」

列寧真有遠見。史達林年輕時曾搶劫銀行、擄人勒贖,他說:「死亡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沒有人就不會有問題。」史達林的問題很多,因此他濫殺的無辜平民遠比希特勒多。他在領導蘇聯期間曾經策劃一場饑荒,餓死了六百萬名同胞。他驅逐過一千四百萬人,其中也有很多人在過程中死亡,大約兩千名作家和藝術家被遣送到勞改營,多數人都死在那邊。史達林甚至說過一句話:「思想勝過槍械,我們不會讓敵人擁有槍械,為何要讓他們擁有思想?」

史達林的大整肅(Great Purge)是一場噩夢,他將手下三百一十六名重量級軍官趕盡殺絕,包括五位大將中的三位。史達林是列寧開創的中央政治局的六位元老之一,他處決了其他五人,第二屆政治局的七名委員也只有兩人存活。根據已解密的蘇聯檔案,史達林在一九三七和一九三八年之間每天大約處決一千人,多數史學家都認為實際人數更多,總共有超過一百萬人遇難,連大整肅的主要協調者都遭到肅清。

多數俄羅斯人還是尊敬史達林,他畢竟贏得了人類史上最大的戰爭,將十四個共和國納入蘇聯,一手掌控東歐,使俄羅斯從農業國家搖身變為工業巨無霸,也創造了許多社會福利。最後,他給了俄羅斯核武軍備,使它成為世界強權。儘管他有這麼多成就,如今俄羅斯卻只剩一幅史達林的畫像(位於聖彼得堡的俄羅斯政治歷史博物館)。二○一八年,列瓦達民調中心(Levada Center)的訪查顯示俄國人對史達林的觀感依然好壞參半。

野生的東歐立體書封。(八旗文化)
《野生的東歐》立體書封。(八旗文化)

*作者法蘭西斯.塔朋(Francis Tapon),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高材生的他畢業後不但沒有進華爾街投資銀行工作,反而踏上歐亞大陸進行壯遊,永遠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本文選自作者著作《野生的東歐》下卷(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