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經濟韌性?徒有空言毫無配套的願景!

2022-10-15 07:00

? 人氣

總統蔡英文於今年國慶的演說「堅韌之島,韌性國家」這個總願景,卻把一大堆「子願景」當成行動計畫,而且還包括好幾項已經破滅的短期子願景。(資料照,柯承惠攝)

總統蔡英文於今年國慶的演說「堅韌之島,韌性國家」這個總願景,卻把一大堆「子願景」當成行動計畫,而且還包括好幾項已經破滅的短期子願景。(資料照,柯承惠攝)

我知道歷任總統在節慶時發布的文告或演說,基本上都是由幕後的文膽捉刀,因此從來沒有仔細看或仔細聽,但今年國慶的總統演說,我確實從頭到尾讀過全文。結果呢?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這篇演說在搞什麼飛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商管領域有個共識:偉大的領導者不論是來自於天生地養,還是取決於後天的學習訓練,但至少要展現出適當的言行,才有可能獲得眾人的肯定,其中固然可以藉由個人特質或奇思妙想打造出若干捷徑,但提出一個能夠吸引眾人的願景(vision),以及一套切實可行、可望藉以實現願景的行動計畫(action plan),絕對是不可或缺、繞不過去的一環。

我很佩服那些幕後文膽,因為他們居然有勇氣拿「韌性」當主題。我自認學習認真,但迄今仍然深埋在眾多防疫、經濟、和民主韌性的相關文獻當中,暫時迷途而摸不著頭緒,而這些文膽卻已經提出「堅韌之島,韌性國家」的總願景,並且端出「4大韌性」菜單,涵蓋了經濟產業、社會安全、民主體制、和國防戰力這4個層面。

經濟韌性…那是什麼東西?

本文只討論我比較熟悉的經濟產業這一塊,但在此之前必須簡單解釋「韌性」一詞。簡單的說,韌性(resilience)是指「恢復到原有正常狀態的能力」,乍看之下就是物體的「彈性」或生物的「適應力」。然而,使用resilience這個英文字時,通常也把「堅固程度」包含在內,例如鋼鐵的「寧折不彎」,植物的「欺霜傲雪」,和人類的「不屈不撓」等,因此更適當的譯名是「堅韌性」。

相對的,若是像玻璃那樣一碰就碎,或者像濕麵條那樣,拉長或壓扁後就幾乎不可能自動回復原狀,那麼就可能改用「脆弱性(vulnerability)」一詞──至少在經濟堅韌性這個議題當中,學者專家經常會同時提到堅韌性與脆弱性。

經濟堅韌性一詞至少在50年前就已經誕生,用來代表經濟體系對抗或吸收災難與損失的能力,其中包括災損後的恢復速度,以及面臨災損之際受到不利影響的程度。至於在經濟體系的界定上,則可以針對特定企業/機構、特定產業、特定省市/州郡、或特定國家/地區來進行評估──銀行業的「壓力測試」和一般企業的「現金流量敏感性分析」,都可以視為特定的經濟堅韌性評估方法。

因此,拿出最基本的算術常識,每個人都可以自行評估特定對象的經濟堅韌性。例如,新冠疫情爆發第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呈現負值,而台灣仍然維持3.36%的成長,代表台灣的經濟堅韌性高於其他大部分國家或地區。然後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評估其他國家/地區的經濟堅韌性,並進行跨國比較。

難題在於,從個別企業到整個國家/地區,都分別有許多重要的經濟績效指標,我們應該如何抉擇?例如,學界提出的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將企業經營績效區分為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和創新與學習這4個面向,每個面向當中都有若干個重要指標,試問如何選出最重要的1個指標,或若干個指標構成的組合,如何證明自己所選擇的就是「可能的最佳抉擇」,如何確認選取的指標背後可能有哪些影響因素,如何確認這些潛在影響因素的相對重要性,以及如何用政策來改變特定的潛在影響因素…。

經濟韌性…空口白話或高瞻遠矚?

通膨、物價上漲、糧食危機。2022年7月,紐約民眾在超市選購食物。(美聯社)
通膨、物價上漲、糧食危機。2022年7月,紐約民眾在超市選購食物。(資料照,美聯社)

這些複雜的問題交給學界去傷腦筋,我們回頭看看總統演說當中對於經濟堅韌性的宣示吧。首先,總統確切的指出,「當前最緊迫的經濟變局,是全球通膨和衍生的金融緊縮,帶來經濟衰退和金融波動的風險。」

對當前景氣狀況略有瞭解的人都不會反對這點,但接下來呢?總統的第1招是「透過源頭管理,降低對物價的衝擊」。很好,但這點難道不是政府的例行業務嗎?而且今年已有5個月物價上漲超過3%,最近兩個月也都停留在2.7%左右,把好不容易盼來的全面性調薪給吃掉了,還要再繼續吹牛嗎?

第2招是「穩定金融市場」,第3招是「透過有效的政策和公共支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同樣說得很好,但同樣也是政府例行業務,而且到國慶連假前為止,今年股市已經下跌26.4%,工商業受僱員工人數也在去年12月以後不再增長,說這些是在自打耳光嗎?

第4招是「持續鞏固半導體產業的優勢」,其中包括「協助全球在半導體供應鏈重整上進行最佳的配置」。聽起來不錯,但我想確認一下,台灣在半導體尖端製造的優勢和能量,究竟是「政府指導與協助的成果」,還是半導體業者摸著石頭過河,邊做邊學打下來的江山?此外,在美國爸爸全力重整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同時,台灣政府做了什麼?

第5招是推進「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發展,這點我不討論了──光是「高端疫苗奇案」就讓我對其中的「台灣精準健康戰略」喪失信心,何況還有「打造亞太綠能中心」和「行銷太空國家品牌」這類遙不可及的夢想!

第6招是「確保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第7招是「全方位推進國際合作交流」,兩者同樣又是政府例行業務,主要由交通部和經濟部處理,而且包括一年到頭不定時大規模斷電,和新南向政策補貼外國等爭議,其實早已說明過去處理得不盡理想,憑什麼靠一篇演講扭轉局面。

最後1招神奇而離譜,根本是在摧毀台灣的經濟與社會堅韌性──總統宣稱「要和世界同步,持續採取因應極端氣候的行動」,並以公布淨零轉型路徑圖和送審《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為證。這的確是高瞻遠矚,但我第1個想到的是,2050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要達到60%以上,這日子還讓不讓人活了?

以台灣夏天常見狀況為例:海、陸無風,黎明前入夜後太陽能無用武之地,而上半夜用電量仍達尖峰用電7成以上,但能夠提供穩定電力的基本負載已經降到40%以下,豈不是每晚都進入分區供電狀態,強迫升斗小民在悶熱難眠的漫漫長夜中忍受煎熬?若以東北季風強盛時期累積的電力儲存來因應,姑且不談能否供應整個夏天,在浪費2成電力加上儲電營運成本之後,豈不是強迫升斗小民的電費負擔至少增加3成?

另外,提示願景或目標的同時,也必須顧及內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不能彼此衝突或矛盾,正如同我們不能同時想要「增肌」與「減重」。以上述8招而言,至少能源轉型會帶動物價上漲,甚至減損外銷競爭力,而獨尊半導體則可能導致景氣波動擴大,單一產業衰退足以影響整體經濟,明顯降低經濟堅韌性。

經濟韌性…需要大量研究的議題!

顯然,總統的文膽知道「韌性」這個名詞,但對於實際內容則理解有限,否則不會在講稿中提出上述的「提升經濟堅韌性8大招」。實際上,目前學界對於這個議題尚無定論,雖然已經建構出多種經濟堅韌性指數以供比較,但多半只是針對特定績效指標導出數學式,或確認少數幾個可能的影響因素,因此迄今無人獲得普遍的贊同與接納。

例如,有學者針對美國各州的就業狀況,探討發生災損後有哪些因素會導致就業水準迅速恢復正常,結果發現各州的產業多元化程度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因此,若績效指標是就業水準,那麼提升產業多元化程度就是提高經濟堅韌性的有效方法,接下來當然是檢視既有的產業結構,瞭解當地有哪些產業屬於過剩或不足,然後用各種政策引導既有業者退出或新業者進入。

同理,有學者針對開發中國家,探討為何有些國家可以在災損時維持穩定的經濟成長,結果發現民主化程度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因此,若績效指標是經濟成長持續性,那麼提升民主化程度就是提高經濟堅韌性的有效方法。

20220720-國民黨立委批評,蔡政府對於拉近貧富差距與改善低薪問題、減少通膨衝擊民生拿不出辦法。(國民黨提供)
國民黨立委批評,蔡政府對於拉近貧富差距與改善低薪問題、減少通膨衝擊民生拿不出辦法。(資料照,國民黨提供)

換言之,首先必須確定績效指標為何,其後判定哪些因素會讓經濟體系蒙受災損後迅速讓該指標恢復正常,然後對症下藥設法改善那些因素。相對的,總統所言的各種措施,基本上都是政府例行公事,除了因應極端氣候的第8招之外,都談不上對症下藥,甚至如「降低物價衝擊」和「穩定金融市場」等等,根本就應該視為可能的績效指標。

對應本文開場第2段,績效指標代表願景,用以改善績效指標的具體做法則是行動計畫,結果國慶演說當中端出「堅韌之島,韌性國家」這個總願景,卻把一大堆「子願景」當成行動計畫,而且還包括好幾項已經破滅的短期子願景。這並不是足以讓民眾信服追隨的宣示。

蔡總統的言論被稱為「文青體」,意指「文藝青年愛用或常用的寫作風格」,但我仔細閱讀後寧可稱之為「民粹體」──不傷腦筋,很容易聽懂,乍聽之下合情合理,但深入討論則是一蹋糊塗。

看完國慶演說全文,我不敢說蔡總統和她的文膽不學無術,但我確定他們不知道經濟或民主韌性到底是什麼,遑論如何提升經濟或民主韌性了!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