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秦觀點:第4次台海危機突顯台灣防衛作戰2大破口

2022-09-01 06:30

? 人氣

川普總統彈劾案:美國華府國會山莊。(AP)
華府的目標在於遏制中國力量,台灣的目標在於保衛自身安全。國家間層級化、權力的不對稱造成雙方關注上不對稱,進而導致目標不一致。(資料照,AP)

傳統作戰重點在制空、制海、反登陸,不對稱作戰則在其後增加城鎮戰、游擊戰,以軍民結合、總體戰、全民皆兵作為關鍵字。兩者在終戰指導與主要作戰舞台上不同。台灣人在各自熟悉家園持武器作戰,城鎮游擊遲滯共軍、長期化戰事,拖垮整個中國總體力量,並在適當時機介入收尾,這是華府的思維,代價是台灣人民大量犧牲與城鎮的高度破壞。這也是為何美國人更支持台灣發展不對稱作戰。烏克蘭也是此思維下的犧牲品,也才有美防長奧斯丁4月訪基輔時說,美國目標是「在烏克蘭消耗俄羅斯力量」。這並非是筆者要販賣疑美論,因為傳統作戰台灣勝算的確不高,大局看來,遏制中國還是需要有人「扛責」承擔傷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相比泡在水裡的傳統武器投資,不對稱武器還更有機會拖延戰事、拖垮北京,最大化降低聯軍介入衝突所需負擔的代價。從美國出發的思考點本就與台灣不一樣,必須認知到此點不同,才不至錯判美軍介入程度、介入時間、介入方式。而台美至今始終在防衛構想上沒有完全共識,導致包括軍售在內不少合作仍然受限。

兩個問題環環相扣,且是台灣防衛作戰上的極大破口。關鍵還是台灣人是否準備好,且打算怎麼定義這場戰爭。終戰指導是共軍登陸上岸,有組織抵抗結束就投降?還是不畏犧牲戰到最後一兵一卒?沒有孰對孰錯,但看台灣人如何選擇。是此台海危機突顯了此弊病,爭論的窗口正在縮小,時間並不站在台灣這邊,望更多人能加以認識、權衡,作出選擇。

*作者為軍事評論員、自由作家,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