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雯靜觀點:從烏克蘭戰爭看1949大遷徙

2022-08-28 05:50

? 人氣

2022年烏克蘭戰爭,等待糧食救濟的烏克蘭民眾(AP)

2022年烏克蘭戰爭,等待糧食救濟的烏克蘭民眾(AP)

在製作<1949台灣製造>前導片期間,剛好正逢「烏俄戰爭」和「解放軍」大規模軍演。因紀錄片中,有部分工作是梳理1949國共內戰期間,「戰爭」所導致的「遷徙」,「去」和「留」是怎樣的選擇過程?其中有怎樣的故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戰爭議題似乎又再度浮出,1949年戰場在中國,遷徙者可以往台灣移動。73年過去了,萬一戰爭來了,我們要往哪裡「遷徙」?

為了瞭解如今離開烏克蘭800百萬人,他們是怎樣離開的?和1949大遷徙人們離開故土有何異同?

經由友人的介紹,我和人在愛爾蘭的安娜聯繫上。安娜是1987年生烏克蘭的第二大城哈爾柯夫,這是座工業城鎮,

屬於烏東地區,位於基輔的東南方,開車約5小時。

安娜告訴我,之前她完全不認為,首都基輔不會成為戰場,邊境戰爭從2014已有零星的戰火,但再怎樣激烈,

她從來不認為,戰爭和她有任合切身關係;直到烏克蘭軍隊的坦克車開進基輔,她才開始有感到戰爭的氣氛,

但她還沒想到要離開烏克蘭,只是意識到在家裡不安全,於是她和妹妹、外甥,三人先去捷運站的地下室睡了三天。

期間,安娜的一位長輩不斷打電話給她,督促她趕緊離開基輔,離開烏克蘭。安娜說:「朋友告訴我,他已經把太太和孩子送往羅馬尼亞。基輔現在非常不安全,怕的不只是子彈無期,還有一些非烏俄軍隊的軍人,到處殺人、搶東西、強暴婦女。」安娜告訴我,如果不是那位朋友的催促和交通安排,她是不可能離開烏克蘭的。

聽到安娜的故事,我耳邊忽然想起,台灣戲曲學校劉同貴老師說起父親帶著地方軍離開山東的訪談:「一天晚上,有一位老太太跑來跟我父親說:『趕快走!你再不走,今天晚上有兩千人,老共要打進來!』我父親一聽,就帶著部隊連夜就跑了,去追著國民政府。」

在訪問1949遷徙者時,我通常會一個問題,離開家鄉時,你帶哪些東西離開?當時大部分的人帶走的大部分是旅途中要用的衣物和細軟,以及父母親的照片。在將近70位受訪者的訪問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寸山河 一寸血>的製作人陳君天,那年他13歲。他用寫大字報的美術能力,進入了國府軍隊。部隊要離開中國前,他跟著軍隊在馬尾附近的碼頭等三天的船期。那天母親在碼頭四處尋他,那時他穿著一件比自已身體大一號的軍服,聽到母親來找他,他匆匆下了船,跟母親碰面。「我母親手拿著布包,裏頭裝著三件我的內褲,三顆水煮蛋,她擔心我肚子餓,要我帶上船吃。我跟母親說:『媽媽,等我有一天長大,我一定要變偉大。』結果,我的母親跟我說:『孩子我不要你偉大,我只要你長大。』」陳君天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