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半導體業起內鬨:補貼國內製造天經地義,為何晶片法案讓大家急跳腳?

2022-07-27 09:10

? 人氣

美國祭出晶片法案,希望提升國內製造量能,卻引發諸多爭議。(圖/Intel)

美國祭出晶片法案,希望提升國內製造量能,卻引發諸多爭議。(圖/Intel)

在英特爾、台積電等半導體大廠的千呼萬喚下,美國的「晶片法案」(CHIPS Act)上週終於在參議院審議程序中,以64比34票通過表決,本週將進行最終表決。這部法案計畫以520億美元資金及稅金優惠,支持美國半導體發展。根據財富雜誌(Fortune)報導,520億的補助中,390億會拿來補貼晶片製造工廠,另112億補貼半導體研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美兩國爭奪世界領導地位已久,而晶片作為手機、電腦、汽車的核心元件,是兵家必爭之地;疫情造成的晶片荒,更曝露出美國半導體製造能力不足的硬傷,使經濟蒙受損失,例如蘋果公司就因此損失數十億美元,全球汽車產業也損失超過兩千億美元。因此,美國希望透過補貼在美設立工廠的半導體製造商,撐起美國自己的完整供應鏈,減少對台灣、中國、南韓的依賴。

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政府祭出補助,吸引晶片廠在國內落地,聽起來十分合理。但為何此部法案仍引起眾多爭議?

美國缺乏晶片製造能力,法案治標不治本

第一種質疑的聲音認為,法案治標不治本。

美國之所以如此依賴亞洲晶片,是因為在30年前將製造外包給台積電、三星等廠商,專注於設計,卻造成生產技術與亞洲的差距越來越大。另外,美國的勞工和製造成本高,本來就不是適合製造晶片的地方。台灣、中國和南韓的晶片製造成本比美國低25%至40%,理所當然會吸引企業設廠,並成為全球晶片製造領先者。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電機系教授Rakesh Kumar表示,法案的補貼資金是一次性,而且私人企業和公家機構若要建廠或擴廠,每次補助上限僅有30億美元,誘因不足。如果將金額提高至百億美元,並且持續挹注補貼,才較可能見效。

延伸閱讀:分析》中芯跨入7奈米,台積電該高度戒備?業內人士:研發走一堆人,很反常!

Kumar以台積電為例,指出美國的投資力道不足。台積電主導全球92%晶片製造,未來三年內規劃投入1000億美元以保持國際領先地位;反觀美國最大晶片製造商Intel,在最尖端的5奈米製程上對台積電重度倚賴,即使未來設廠預計投入資金440億、總共將投入950億,頂多也只能和台積電打平。三星投入資金是2050億,SK海力士是2130億,相較之下,晶片法案的區區520億補助,很難起到太大作用。

Kumar表示,與其單次提供資金,美國更該加大力道補貼晶片製造的夥伴廠商,同時在國內加緊晶片研發的能力。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Ling Chen表示,就算把晶片製造都留在美國的土地上,也無法保證能降低對亞洲的依賴。根本問題還是美國缺乏晶片製造的能力,因此還是要仰賴國外企業來美國設廠;設廠後新增的工作機會,也會留給已經具備相關技術的國外勞工。單純用資本來補貼設廠是不能解決問題。

法案獨厚製造廠商,對無廠IC設計公司不利

另一項質疑是,法案不公平,獨厚本來就很有錢的Intel。柏克萊公共行政教授Robert Reich嚴厲地指出,這個法案接近「敲詐」。

如前所述,大部分補貼會流向製造商,而不是像Nvidia、高通、AMD這樣的無廠IC設計商,根據路透社的報導,匿名人士估計Intel能從中獲得200億補貼。以Intel為首的美國最大半導體商,曾對白宮揚言,如果不通過法案,就把建廠計畫移到別的國家。例如Intel曾推遲在俄亥俄州新工廠的開幕,季辛格說如果政府不通過法案,就要把投資移到歐洲。今年2月,歐盟的460億歐洲晶片法案中,有73億直接拿來補貼Intel在德國的新廠。

另外,法案規定受補助者10年內不得在「中國和其他不友善國家」建設新工廠。英特爾、三星、台積電在中國都曾投資晶圓廠,而且中國將是未來最主要的晶圓市場,此一法案引起企業譁然,雖然企業積極遊說議員,但雙方難以達成共識。

晶片法案攸關國安,有爭議還是得硬著頭皮過

不過,另一說指出,晶片法案不是成本的問題,而是國家安全層次的問題。透過法案重組美國半導體供應鏈,至少能讓美國就近取得必要原料,是擺脫對亞洲依賴、縮減差距的必要措施。

托雷多大學教授Paul Hong說,美國有必須通過法案的理由,因為少了補助,國外工廠不落地的話,美國還會繼續苦於晶片荒,晶片價格也會居高不下。即使很大部分的補貼會進入台灣和韓國業者口袋,在美國營運工廠、雇用美國勞工,對於美國建立自己的供應鏈命脈仍有一定幫助。

晶片法案有很多不足之處,但為了挽救晶片荒頹勢,美國政府有必要採取保護手段。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