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的「中國路線」為何由強硬轉為溫和?專家深入解析

2022-07-17 19:00

? 人氣

但今年以來,紐西蘭的外交政策轉向美國,加入了由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以及「藍色太平洋夥伴」。前者被視為美國抗中的經貿平台,後者旨在促進各夥伴國與太平洋島國的經濟和外交關係,以抗衡中國在此區的影響力。米勒認為,此一發展證明,紐西蘭更樂於親近西方,也間接反映對中國路線的轉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紐西蘭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楊杰生則認為,中索兩國安全協議爭議浮上檯面之前,中共一系列違反人權的紀錄,尤其在新疆與香港議題上,已經讓紐西蘭人民對於中國的負面觀感急遽攀升,基於民意撐腰,雅頓政府的對華政策也不若過去溫和,轉而適時強硬起來。

亞洲紐西蘭基金會(Asia New Zealand Foundation)6月公佈的最新民調顯示,紐西蘭對中國的好感度降到歷史最低,僅有13%的受訪者視中國為朋友,高達58%的人視中國為威脅。

楊杰生說:「紐西蘭的公眾輿論已經發生了變化,因為紐西蘭人民對許多問題的了解越來越多。尤其是今年,中國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支持讓很多人感到非常擔憂。他們也看到,中國媒體和官員如何談論澳洲或北約,以及中國對日本的立場等,一個接著一個議題的堆疊,慢慢地改變了紐西蘭的公眾輿論。是的,公眾輿論肯定會影響政府決策,因為政府知道,紐西蘭人是人權與國際法的擁護者。」

紐西蘭不放棄穩定中國關係

儘管紐西蘭政府逐漸靠攏西方,也不吝於展現對中國的強硬立場,但觀察人士相信,紐西蘭對華政策的本質並未改變,仍然尋求一個穩定且可以對話的外交關係。

現住在台北的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以書面形式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雅頓雖在馬德里與倫敦的演說兩度對中國強硬,但是7月初的最新表態又軟化,這反映出紐西蘭的彈性路線:適時表態衝撞中國,但也會找機會修補關係。

宋文笛說:「紐西蘭在價值觀問題上該批評的依然有批評,但是又跟(西方)軍事夥伴們並不完全同步,則被批評的國家(如中國)可以相信,紐西蘭之所以批評它是純粹'對事不對人',而非'亡我之心不死'。」 

「民主計劃」智庫的米勒也說,中國與西方的矛盾日益加深,即使紐西蘭被迫選邊站,但其自主的外交政策仍不變,亦即再怎麼為難,也要努力與各國保持良好關係。

米勒強調,紐西蘭有能力為區域緊張情勢降溫,猶如以色列和土耳其,前者是美國最緊密的盟友,後者是北約的重要成員國,但兩國都能在烏、俄間發揮調解作用。紐西蘭已是西方陣營的一員,但仍有實力居中緩和緊張情勢,以免太平洋區域的衝突加劇。

分析:高度仰賴中國市場,紐西蘭很難硬起來

不過,分析人士說,紐西蘭的經貿高度仰賴中國市場,導致紐西蘭即便對華偶有強硬,仍得適時緩頰。楊杰生說,澳洲因與中國發生政治紛爭慘遭報復,導致大麥和葡萄酒等產品出口中國市場受到衝擊,讓紐西蘭因此心生警惕。

楊杰生說,儘管總理雅頓多次呼籲企業提高在中國經商的風險意識,不要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紐西蘭政府無法強制企業跟中國脫鉤。相反地,基於中國公司願意高價收購紐西蘭商品的誘因,紐西蘭企業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也由商業利益主導。

米勒也說,中國每年佔紐西蘭出口的33%,是紐西蘭最大的貿易夥伴,短期內,中國的貿易地位難以撼動。

米勒還說,歐盟剛與紐西蘭簽定自由貿易協定,但誘因不足,只允許紐西蘭出口少量的肉類、奶製品等初級產品到歐盟。至於美國,它不僅無意提供類似協定,更執意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都讓紐西蘭大感不滿。

米勒說:「紐西蘭被要求加入西方陣營,在政治上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但據我所見,西方國家在經濟替代方案的回饋上確實做得不夠。如果他們想要紐西蘭站隊西方,就必須提供更好的條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