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逝世兩年後的李登輝回顧

2022-07-30 05:40

? 人氣

李登輝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位人物,代表著的更是台灣的過去以及邁向未來的路。(新新聞資料照)

李登輝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位人物,代表著的更是台灣的過去以及邁向未來的路。(新新聞資料照)

「台灣就交給你們了!」

這是李前總統在2012年蔡英文總統大選時拖著剛開完刀的身體對全體國人所做的呼喊。而在8年過後的2020年7月,登輝先生便真的與世長辭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上著生物課的時候,我翻著李前總統以前的影片。有一部影片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走訪微熱山丘 李登輝關心在地產業」這部影片。在影片中李前總統慢慢吃著手中廠商拿來招待的鳳梨酥,坐在沙發上開心地告訴身旁的人應該把這個拿來招待學生們。

不說還不知道,這一位看似在路上隨處可見的老人,正是一位在經歷了日治時代,黨國時代以及民主時代的近百年的生命中建構了台灣現有民主基礎的偉人。

真正認識到李登輝這個人是在2020年的時候,登輝先生那時候病逝的消息對於不了解台灣政治的我來說沒造成多大的影響。但是,爺爺看著新聞,默默告訴了我他是台灣的偉人,這於是激起我對於他的好奇心,買了他以前寫的《新台灣主張》來讀。讀完之後,我對於他還是感到很陌生,可能更多的是不解。這位曾經是國民黨籍的總統怎麼在卸任以後反而全力支持民進黨的候選人,還在2012年總統大選之時幫助蔡英文站台呢?在現今的社會上對於他的看法也非常兩極化:普遍偏藍的支持者批評登輝先生在任內所帶來的黑金政治以及他所扶持的地方派系力量增長;但是更多的是對於他任內所奠基的民主基礎。

正是這個時候我認知到,李登輝這位人物的人生實在是非常有趣。

隨後我便買了數本關於他的書籍,基本上他2000年以後出的書我都讀過了。我記得那時,在書店的角落一本粉紅色的書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拿起來,封面上的一棵櫻花樹旁邊寫著書名《漫長的告別》。這本書的封面以簡潔有力的設計帶出了對登輝先生的人格特質的描述。曾任​​李登輝時期總統府秘書的作者李靜宜以自己這些年來對於李登輝的貼近觀察來將自己的感情化作文字,以一種像是日記的形式保存了下來。透過靜宜小姐的視角,我發現了李登輝人私下的隨和以及愛台灣的心和在螢幕上的他一樣,沒有變過。在這閱讀的過程中,我深深了解到了李登輝的重要性,這原因源自於他對於人生,宗教以及國家政策所貢獻的獨特思想。漸漸的透過不斷的閱讀,我逐漸吸收著這位巨人的思考模式。

李登輝的信念

1988年蔣經國先生過世後,登輝先生便依據憲法在總統府大禮堂宣誓繼任總統。他於書中提到,在接下國家領導人這個職位時,是基督教的信仰鼓勵了登輝先生。藉由祈禱的力量,登輝先生在每次遇到重大困難的時候總是可以依賴著上帝,用著其提供的精神支柱來化為自己前進的動力。他提到說他以前身為知識份子也是很難相信神的,但是隨後他意識到有信仰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其是否可信,而是其所能提供的精神上的安寧。

在他的訪談中,登輝先生常常提到​​在總統任內他與自己家人爬觀音山的一次經驗。那一次他辛辛苦苦的爬了好一段時間,終於爬到了山頂。但是,站在看似是最終目的地的最高點時,他才發現這是最危險的地方。

「山頂上非常狹窄,四周都是陡峭的懸崖,在上面光是站著不動,就覺得自己是站在極度危險的地方。」他回憶道。

我想,這就跟身任國家領導人的位置是一樣的道理吧。當時繼任國家元首的登輝先生孤立無援,站在權力最顛峰的孤獨感使他認知到能依靠的只有上帝。他認為「所謂的信仰就是實踐的問題」,問題在於你可不可以將信仰化成自己的力量並且在人生這條路上朝著為社會貢獻的方向前進。

李登輝。(新新聞資料照)
李登輝。(新新聞資料照)

登輝先生在大約16歲時由於阿嬤的去世便開始對於「生死」的定義進行了探索。到頭來他發現無論最終死後結果如何,我們只需要思考如何有意義的在自己這次的生命中活出光彩。無論有來世與否,每一次的生命正是因為其獨特性所以才更加珍貴。登輝先生透過像是歌德《浮士德》的詩劇中體認到唯有神的大愛才能引導著活著的人們,而當一個人只是追求著個人的利益而不為大眾貢獻,在死後是得不到神的拯救的。於《為主作見證──李登輝的信仰告白》這本書中,登輝先生指出在「我」之外,還有一個更高一層的自我實現,也就是他口頭禪「我不是我的我」的由來。這是他受到了日本哲學家西田幾多郎的影響而總結出來的思想。死亡所帶給我們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其讓我們對於生命價值有更深的體會,來讓我們知道活著更好的方式,

反觀中國傳統的儒教思想,登輝先生認為儒教思想裡面的​​「未知生,焉知死」是對於死亡採取​​逃避式的態度,而這樣是達不到深刻思考的境界的,因為只有認知到自己的死我們才可以獲得努力活著的覺悟還有從中成長的動力。儒教所強調的是現實中的道德規範,對於生死觀沒有明確的主張,因此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容易被儒教的「五倫」僵化自己的思想發展,是很難認知到「有意義的生」到底是什麼。

登輝先生身為國家領導人將他自己的人生價值定義為「不為一己之私、為大眾之公」,只有在自己死後的所留下來的東西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而登輝先生為我們留下來的便是台灣的第一次民主化的基礎。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他在晚年時也常常提到「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經歷了數百年來6個外來政權的統治,直到今日台灣還是用著大中國的憲法且面對著對岸的武力威脅。而他所希望的,便是將「生為台灣人的悲哀」轉換為「生為台灣人的幸福」,讓台灣人民終有一天可以宣示自己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主人。

李登輝先生的領導

而在談到李登輝先生的領導,不得不提在1995年的6月,登輝先生於康乃爾大學道出了的這一句名言:「民之所欲,長在我心」。這是他一生為台灣所貫徹的信仰以及核心價值。

在《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2016)這本書中登輝先生提到,他身為台灣本省人進入國民黨是因為是改革國民黨乃至中華民國體制最快速的方法。當時的美國為了抗衡蘇聯選擇支持反共的獨裁政權,因此給予當時的國民黨更強大的政權正當性。在這種國際氛圍之下,登輝先生反對國民黨是會將自己的妻小以及政治生涯置於險地的。

被譽為台灣「民主先生」的登輝先生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不遺餘力的推動著民主改革。於十二年總統任內首先召開朝野國是會議,推六次修憲,終止了動員戡亂時期,改選國會,促成總統直選。對於國內的民生,登輝先生設立了全民健康保險以及促成​​國內產業轉型。這其中還有他在1990年成立的「國家統一委員會」。在成立國統會之後便通過《國家統一綱領》設立了兩岸統一的條件。這看似是想要實踐統一的計畫實質上是李登輝一方面安定國民黨黨內的聲音,一方面將兩岸定位成兩個對等的實體,終結了統一中國這種不符合顯示的目標,利用著務實的態度促進台灣民主化。

李登輝。(新新聞資料照)
被譽為台灣「民主先生」的登輝先生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不遺餘力的推動著民主改革。(新新聞資料照)

他能屈能伸,在1997年的專訪中提出了「特殊國與國關係」,將台灣和中國分屬為兩個不同的政治實體,為台灣未來在國家定位上除了統一以及獨立上獲得了一個新的詮釋方法;他對於中國大陸的「戒急用忍」主張,意涵為在違背以台灣為主體生存的情況,重要的是衡量當下的戰略為何,並不是一味的把台灣的大門關起來不讓對岸近來。這項主張不但減少了台灣對於對岸的經濟依賴,還令像是台積電的「護國神山」根留在台灣,提供台灣在世界上的珍貴經濟地位;還有像是1995年時行政院所提出的「亞太營運中心」,隔年就遭到李登輝總統在「戒急用忍」的框架下以其中國市場依賴性太重而表示反對,最後這項計劃也在陳水扁總統上任後提出「綠色矽島」無疾而終。

就算三十年過去了,台灣智庫在2020年所做的《總統國際兩岸及領導能力評價》調查中再次肯定了台灣人對於李登輝的高度評價:在四位民選總統中,大多數的人都跨黨派的認為李登輝是台灣最有領導力的總統。他的領導帶領著台灣奠定了現在的民主基礎。

卸任總統後

一個人在有權利的位置上做的事情不一定是真心的;但是在離開了位置以後的所作所為顯示的才會是那個人的本質。李登輝當初進入了國民黨,從黨的內部開始做改革,走上如此艱辛的道路,委屈求全的精神相當值得我們學習。

卸任總統後登輝先生仍然以公民的身分推動台灣第二次民主改革,舉辦了無數政治論壇以及開設了李登輝學校來為台灣的未來培養年輕領導者。像是針對於台灣地方自治的健全化他開設了多次「健全地方發展與治理研討會」,提出了十項具目標的建言來提升地方自治的效率。他也點出國民黨為了當初「反攻大陸」的目標在體制上為台灣種下了不好的種子,導致了現在國內的權利,財源以及福利都過度中央集權化,因此對於地方自制的發展並不有利。晚年為了台灣,殫精竭慮。

登輝先生有空的時候走訪民間關心在地產業,可見放下了國家重責大任之後他還是心心念念著這塊土地的未來。針對後來三個不同的民選總統的政見都持續發表著自己的見解,利用自己人生剩餘的時間來推動台灣建立主體性以及國家正常化,實在是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台灣。雖然登輝先生成功將台灣從威權政府轉為民主政府,但是台灣距離一個真正理想的民主社會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要走,而這也是登輝先生一直講的「第二次民主改革」。

當然,李登輝先生與他任期裡面也有不足的地方。

無論你對於登輝先生的看法是什麼,不可否認的,他重要的歷史定位以及其作為台灣民主的開創者都是對於他領導力的肯定,而這應該是不分黨派的共識。

李登輝。(新新聞資料照)
李登輝當初進入了國民黨,從黨的內部開始做改革,走上如此艱辛的道路,委屈求全的精神相當值得我們學習。(新新聞資料照)

當然,登輝先生所做的「寧靜革命」如同前交通部部長林佳龍先生所說的「其實是一種充滿妥協的「協商式轉型」(transition through trasnaction),而非與過去一刀兩斷的「斷裂式轉型」(transition through rupture)......必須不斷修補由協商式轉型所引導的漸進式改革所帶來的後遺症。」(李登輝學X學李登輝: 民主台灣的時代精神、歷史意識與政治領導 p.19)因此第二次的民主改革還待我們新一代的台灣人去實踐,逐漸邁向國家正常化以及更進一步的最大化我們現有的民主體系,而現在的立法院也早在2020年便成立了一個專門討論修憲的「修憲委員會」;以前的修憲只需要在李登輝先生自己想一想便可以做到,可是現在的修憲是要大家的參與。修憲需要立法院四分之三的跨黨派支持,再來要經過將近1000萬的人民複決才可通過。在這個十字路口前,人民才是我們邁向更完整的制度的主角。

這個時代的我們面對著新時代的變遷:中美角力的影響,新冠病毒所導致重創的世界經濟以及數位科技的轉型所帶來的各種機會......在登輝先生所領導的民主轉型邁入三十多年而人們逐漸對他印象變得模糊之際,在此時借鑒他的智慧以及領導力可以令我們獲得思索我們自己挑戰著未來不確定性的能力。「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我不在那裡......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這是登輝先生喜歡的一首日文歌《千風之歌》的一小段歌詞。

李登輝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位人物,代表著的更是台灣的過去以及邁向未來的路。謝謝李登輝總統為台灣所做的一切。

*作者為業餘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