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靖觀點:美國對陳誠持負面評價,施壓以孫立人代之

2018-05-27 07:20

? 人氣

駐台北領事館公使愛德嘉(Edgar)在3月6日給國務院的電報,這份電報引述美國駐美大使館參事莫成德說法,批評陳誠缺乏開放與有效率管理所需要的特質,由李宗仁以孫立人取代陳誠,最符合美國的利益。艾契遜3月8日回電,質疑孫立人缺乏行政經驗,現在促使李宗仁換人,也許會出現比陳誠或李宗仁更差的人選,因為沒有人保證李宗仁一定會指派孫立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與李宗仁行憲後第一任正副總統就職大典。(維基百科@Chien0430)
「電報引述美國駐美大使館參事莫成德說法,批評陳誠缺乏開放與有效率管理所需要的特質,由李宗仁以孫立人取代陳誠,最符合美國的利益。」圖為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與李宗仁行憲後第一任正副總統就職大典。(維基百科@Chien0430)

莫成德又請愛德嘉電覆艾奇遜,說明省主席需要誠實、開放、效率,而且不要與蔣中正的關係太密切,讓蔣中正把台灣當成最後的基地。孫立人除了缺乏行政經驗之外,其他的條件都符合目前的需要,孫立人也願意由合格的顧問提供協助。他建議司徒雷登謹慎地推動以孫立人取代陳誠,除非情況發展的必要,不要與陳誠打交道。

儘管國務院系統不斷推動以孫立人取代陳誠,但是美國內部對於是否援助台灣,看法不一,莫衷一是,有認為延後到省主席換人為止,有認為應該馬上援助,穩定台灣局勢。

根據國務院檔案,3月14日,司徒雷登引述柯倫慈的說法,陳誠請柯倫慈轉達秘密訊息,如果美國政府希望孫立人擔任台灣省主席,可以由陳誠向蔣中正請求,不要阻擋這個調整。司徒雷登認為,這個意思是指如果沒有蔣中正的同意,沒有辦法改變台灣。4月10日,司徒雷登給艾奇遜的電報稱,李宗仁間接向他建議,如果美國仍然認為孫立人比陳誠更適合台灣省主席,美方應該接觸吳忠信,這人與孫立人是同鄉,也很欣賞孫立人,又是蔣中正的親信,李宗仁顯然希望更換省主席的建議,不要出自於他。

儘管美方壓力不斷,陳誠並沒有被更換,李宗仁要以孫立人取代陳誠的想法,也在蔣中正幕後運作下,始終無法落實,加上當時國共和談正要進行,李宗仁也無暇多管台灣的事情。4月6日,愛德嘉在給國務院的電報,轉述莫成德的說法,李宗仁延後由孫立人取代陳誠,現在只好與陳誠開始打交道。雖然如此,美方仍不斷以恢復援助台灣為誘因,迫使國府更換陳誠,最終蔣中正在1949 年年底向美方妥協,由另一位親美的前上海市長吳國楨,接替陳誠,希望美國能夠支持遷往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

美方介入中國內政,向國府施壓驅趕陳誠下台的過程,顯示這批美國駐華外交官,完全不懂中國政治,以為蔣中正下野,副總統李宗仁擔任代總統,就能夠掌握國府全部的權力,但是當時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國民黨以黨領政的局面,美國人絲毫不願意去理解。

美國大使館人員也不懂中國歷史與民族情緒,美國外交官僅從國際法觀點,認知台灣在戰後地位問題,不懂中國人對於19世紀以來飽受帝國主義壓迫的不滿,尤其視割讓台澎給日本的馬關條約為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當時的卸任外交部長王世杰在台北演說,宣稱台灣是光復的國土,不是軍事占領區,馬關條約在1943年戰時的宣言當中已經無效(可能指開羅宣言),並且合法地回到中國版圖,在戰爭結束時,由日軍手上重新具體地取收回台灣。對於任何未來直接或者間接的帝國主義控制,他都要提出警告。王的演說,讓美方感到詫異,還特地轉發電報,向國務院報告演說內容,這也正是美國官員無知的反應。

美國外交官在國共內戰期間,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正是因為缺乏對中國歷史的認知,也不了解國府在民族主義情緒影響下,對於收回失土的決心,台灣對於國府當局,並不只是日本殖民地那麼簡單,是光復過去由帝國主義國家侵占的失土,並不能單純以國際條約的立場,解釋台灣地位問題。也因為無法理解中國政府對於台灣的看法,以為台灣只是另一個海島,雖然美國出於善意,防止共黨占領台灣,卻無視於國共兩黨都視台灣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的看法,美方天真地以為分裂台灣的作為,可以挽救台灣,最後雖然沒有落實,但是這種想法影響台灣幾十年的政治發展,台人對台灣獨立有所期待,與美國外交官長期暗中鼓吹,有很大關係。

*本文原刊《閤評網》,授權轉載。原標題為〈國共內戰期間美國施壓以孫立人取代陳誠統治台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