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G7北約兩峰會對中國「宣戰」,美中對抗不歸路

2022-06-30 07:20

? 人氣

德國巴伐利亞舉行G7峰會中,美國總統拜登宣佈啟動「全球基礎設施夥伴關係」(PGII)對抗中國一帶一路。(美聯社)

德國巴伐利亞舉行G7峰會中,美國總統拜登宣佈啟動「全球基礎設施夥伴關係」(PGII)對抗中國一帶一路。(美聯社)

過去一周之內,「七國集團」(G7)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相繼在歐洲舉行,一個是全球7個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組成的,另一個是由30國組成、全球武力最強大的協同防衛組織。這兩個最富、最強的國際峰會上,除了關切俄烏戰爭的影響,也都向對中國「宣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德國巴伐利亞舉行的G7峰會,發表的聯合聲明批評中國政府「不透明干預」、「扭曲市場」,並關切中國人權以及新疆、西藏,也要求中國積極促成俄羅斯從烏克蘭撤軍。除了這些口頭表態,更重要的是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峰會中宣佈啟動「全球基礎設施夥伴關係」(PGII)。這項針對開發中國家的計畫,將在未來五年間提供6000億美金的投資與貸款,推動這些國家的基本建設,其中美國獨自擔負2000億,歐盟分擔3150億,日本則提供650億。

「全球基礎設施夥伴關係」對抗一帶一路

PGII最早是去年6月G7峰會時拜登倡議的「重建更好世界」計畫(B3W),旨在協助開發中國家新冠疫後重建。在今年峰會上,拜登強調,PGII是要讓世界各國「看到與民主國家合作的具體好處」,他說:「我要清楚地指出,這不是援助或慈善,而是一項為大家都帶來回報的投資。」

一帶一路。(美聯社)
至2020年年中,已有超過2600項「一帶一路」相關的專案,總金額高達3.7兆美元,不過從2018年之後投資規模已下降。(美聯社)

PGII擺明了就是要和中國一帶一路對抗,據黑石集團的路孚特(Refinitiv)數據庫資料,至2020年年中,已有超過2600項「一帶一路」相關的專案,總金額高達3.7兆美元,不過從2018年之後投資規模已下降。西方國家批評中國藉一帶一路讓受援助國陷入財政危機,最後只能受中國擺布,包括天然資源與重要基建都受中國控制。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不點名地說:「針對經濟威脅等問題,G7應成為核心,顯示出明確的立場。」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則稱,這個計畫「向我們在發展中世界的夥伴展示他們可以有所選擇」,言下之意這是取代「一帶一路」的選擇。

PGII也強調自己有不同於一帶一路的價值觀,標榜「價值驅動」的建設,要把資金投入氣候變遷、資通訊(ICT)、男女平權和醫療基礎設施等四個領域,要提供高品質、永續性的基礎建設。雖然強調價值觀不同,但PGII和一帶一路的運作模式有不少相似之處:

一帶一路除了中國自己成立資本額400億美金的絲路基金,還招徠各國共同成立資本額1000億美金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AIIB),一起參與投資。美國除了自家的進出口銀行 (EXIM)、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 (DFC)、國際開發署 (USAID)等機構提供金援,歐洲投資銀行(EIB)以及歐洲各國金融機構也參與,同時也號召各國主權基金投入。一帶一路讓中國的國有、民營企業取得許多海外工程項目,華為、中興等公司也承包許多國家的通訊網路建設。 PGII一些已啟動項目也是美國公司承攬,例如美國電信公司SubCom拿到一份6億美元的合約,要興建東南亞─中東─ 西歐的6條海底電纜,從新加坡、經過埃及、索馬利半島連接法國,全長逾1600公里。

拜登上個月在亞洲宣告啟動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是要藉供應鏈重組來抗衡中國,而這次在歐洲宣布的PGII則是藉具體的基建投資來阻止中國在開發中國家擴張經濟地盤。

視中國對北約安全造成「系統性挑戰」

除了G7發出對中國經濟抗衡的戰鼓聲,6月28日至30日在馬德里召開北約年度峰會也針對中國發出警示,更重要的是,中國兩個重要鄰國南韓與日本首度受邀參與。

原本兩年前被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宣佈「腦死」的北約,因為烏克蘭危機又復活了。俄烏戰爭自然是此次北約峰會重點,峰會公報也表達歡迎瑞典、芬蘭加入。另一方面,峰會發表的《北約2022戰略概念》(NATO 2022 Strategic Concept)對中國的威脅 出警示。這是北約2010年發表第七版《戰略概念》後首度修訂,也是第一次把中國視為安全挑戰。

2022年6月28日,土耳其、芬蘭、瑞典3國簽署備忘錄,達成加入北約(NATO)協議(AP)
北約峰會期間,土耳其、芬蘭、瑞典3國簽署備忘錄,達成芬蘭、瑞典加入北約協議(AP)

在新版戰略概念中指出:「中國的充滿野心與威脅性的政策挑戰了我們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中國採用各式各樣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來擴展全球足跡和投射力,同時它的戰略、意圖和軍備成長不透明。北約批評的混合戰、網路戰和假訊息,企圖控制關鍵戰略物資與供應鏈。「它利用其經濟槓桿來創造戰略依賴性並增強其影響力。它努力顛覆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包括在太空、網路和海洋領域」。北約更批評中俄兩國不斷深化的戰略夥伴關係,「相互強化破壞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企圖」

《北約2022戰略概念》指出, 北約雖願意與中國進行建設性接,以維護聯盟的安全利益。不過也強調將「應對中國對歐洲─大西洋安全構成的系統性挑戰( systemic challenges)」,「防止中國分裂聯盟的脅迫策略和努力。我們將捍衛共同的價值觀和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包括航行自由。」最後一句話所指涉的顯然包括中國宣稱擁有主權的南中國海與台灣海峽。之前曾有消息指出北約成員國對於是否要把中國視為「系統性挑戰」有爭議,但最後定稿還是用了這個字眼。

印太四國與會讓中國跳腳

北約《2022戰略概念》(NATO 2022 Strategic Concept)(翻拍自NATO網頁).png
北約《2022戰略概念》把中國視為「系統性挑戰」(翻拍自NATO網頁).png

本屆北約峰會邀請南韓、日本、澳洲與紐西蘭等四個印太地區非會員國參加,這一方面說明了北約意識到在新的國際安全情勢下,必須主動面向全球、參與印太;另一方面也顯示善於拉幫結黨對抗中國的拜登,把歐洲、亞太的結盟網絡聯結起來的努力。此前,南韓五月間已獲准加入北約「卓越聯合網路防禦中心」(CCDCOE),成為第一個亞洲國家成員。

印太四國受邀參與北約峰會,除了北韓惱怒開轟,也讓中國緊張跳腳。中國外交部稱此舉是明顯針對中國,「北約明明是北大西洋軍事組織,近年來卻跑到亞太耀武揚威」。在《2022戰略概念》還未正式發表前,中國外交部就批評「北約所謂新戰略文件」是新瓶裝舊酒的冷戰思維。

從川普到拜登,華府對北京的態度似乎是同樣強硬,從2017年至今五年多,美中關係雖然時有緩和,但整體趨勢是對抗性愈來愈強,雙方會談接觸其實只是在做風險管控,就如北約戰略概念中所說,「北約願意與中國進行建設性接觸」是為了增加中國透明度。

現實主義邏輯讓美中走向對抗不歸路

John Mearsheimer(取自維基百科)
國際關係大師米爾斯海默預言:中國不可能和平崛起,而美國一定打壓中國成為區域霸權的企圖。中美抗衡不可避免。(取自維基百科)

其實,提出「攻勢現實主義」概念的國際關係大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二十年前就預言:中國不可能和平崛起,一定會企圖成為區域霸權;而美國也一定會打壓中國成為區域霸權的企圖,以免中國威脅美國地位。

許多人指出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重大,可能讓美中基於經濟利益合作,但米爾斯海默很殘酷地指出,經濟利益不會比政治軍事因素來的重要,因為後者攸關國家存亡。為了維持在世界各地的安全利益,中國只得擴張軍事投射能力;安全競爭是水火不容的,所以中美兩國會在攻勢現實主義的邏輯下只會選擇抗衡。「雖然兩國總會有些人反對對抗,並要求攜手合作,甚至在某些問題上也真可能讓步。但長期來看,我們可能預期主和派的發言權與政治影響力只會日漸萎縮。」米爾斯海默在2014年新版的《大國政治的悲劇》中如此預言美中關係。從歐巴馬(Barack Obama)、川普到拜登,米爾斯海默的預言似乎愈見成立。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