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貨櫃三雄」已經不是景氣循環股嗎?

2022-06-22 06:00

? 人氣

圖一
圖一

五、貨櫃三雄新造船數量多,代表競爭力?

過去一年在台灣媒體時常有這樣的報導:台灣三大貨櫃船運公司獨具慧眼,最早意識景氣會好,大量造新船,例如:長榮預訂71艘新船,將來競爭力一定強,還有陽明有一船長,以辭職進諫公司一定要多造新船,真相是如此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依據Statista網站2021年5月20日調查,世界領先的貨櫃船運營商自有和租船比例,顯示:丹麥馬士基航運(Maresk, 412.1萬TEU,佔世界16.96%)比例為335:403,地中海航運(MSC, 386萬TEU)比例為297:358,中國中遠海運集團(COSCO, 303萬TEU),比例為175:300,法國達飛(CMA, 2,996,744TEU)比例為189:383,德國赫伯羅特(Hapag Lloyds, 1,746,215TEU)比例為111:139,只有台灣長榮(1.313.137TEU),比例為121:81,萬海(330.683TEU),比例為93:54,自有船都比例較高,所以說台灣船隊現在新造船多,即代表洞察先機,將來競爭力將較強,確實有些牽強。

事實上,在航運業大洗牌時代,2015年擁有70多艘貨船的韓進海運連續虧損4年,因債務高達59億美元,2016年公司宣告破產。當時,南韓的現代商船差點被淘汰,日本三大海運商也差點出局,陽明也因為政府紓困600億才沒有翻船,它們都是因為在2010年大好造船太多,產業進入殺戮時代,運能過剩所造成的。

六、全球還是沒有「貨櫃航運基金」

2000多年前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說:「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一切」,這樣也描述人類,為什麼一直在追逐海洋霸權。但是航業商業化,尤其近五十年進入貨櫃定期航運服務,作業與服務同質性高,各航商競爭極為激烈,變成就是低獲利高風險產業。

我想大家一定不能否認,華爾街的基金經理人,對金錢財務最敏感,但是到今天為止,全球基金沒有發行貨櫃航運基金,只有在紐約證交所發行的唯一散裝貨船Breakwave Dry Bulk Shipping ETF (代號:BDRY) ,所以基金經理人,也視現階段的貨櫃航運暴利,為短期現象而已!

七、結論:

這次航運業碰巧遇到許多狀況,疫情、封城、停工、塞港、單向運輸與缺櫃、船舶運能不足、碼頭工人、內陸運輸等同時發生,才會產生這麽大的供需不平衡問題!但是,從以上航運產業基本面的分析得知,航運業的經營確實是高風險低利潤的產業,所以需要給各方面的優惠與獎勵。另外,貨櫃運輸因為標準化同質性高,所以經營規模越大,成本越容易壓低,而造成大者恆大,而使破產、併購、重整變成常態。

所以面對目前航運業的高獲利,拜登說2021年外國航商,把運價抬高10倍,賺了美國1,500億美元的運費,比前一年多7倍,但是2022年海運改革法案還是沒有禁止外國航運業任何作業方式,只是將賦予聯邦海事委員會FMC更多的調查權而已;另外,並沒有任何先進貿易國家向聯合國提出,應檢討給予航業責任限制公約等要求,代表各國監管單位仍只是將目前的高運價視為偶發事件而已。

另一個重要指標是,重視海權的美、英、荷蘭等國家,沒有如半導體產業一般,因為這次教訓,將航運業視為國家發展的關鍵產業,要求設立自有貨櫃船隊?也意味著視目前高獲利為偶發事件。也就是說,貨櫃三雄目前比起去年已經腰斬的股價,恐還是偏高,還有很大的修正空間,目前外資重押三雄,持有「滿倉」,其中長榮136萬張,陽明55萬萬張,萬海106萬張,所以,短期三雄反彈可期,散戸應該逢高找賣點,更不應該再介入。所以散戶想介入除權除息,就應該三思,否則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情何以堪?

作者曾為公務員簡任主管,公民營單位主管,及擔任大學兼任副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清發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