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貨櫃三雄」已經不是景氣循環股嗎?

2022-06-22 06:00

? 人氣

我們長榮海運租借使用的長賜輪,承運中國貨主的貨物,可以依據「1924年海牙規則」及「1968年海牙威士比規則」主張免責,一毛錢都不賠。長賜輪脫離擱淺後,船東並依據約克—安特衛普規則(York-Antwerp Rules)成功向貨方宣告了共同海損,損失大部分由貨主承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另外,國際公約對船東的保護可是一籮筐,例如船舶是動產,但是公約交付不動產之地位,可以行使抵押權、留置權、優先權等,甚且興建中的船舶,也可以行使抵押權,先向銀行融資運用,類似這樣的海事公約就有十多個。

3,航運營運面:反托拉斯法(Anti-trust)免責權還是存在?

美國早在1916年的海上運送法(Shipping Act),即開始對於海運業者彼此結為同盟,給予豁免反托拉斯法(Anti-trust)的特權;一直到貨櫃運輸興起,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1984年修訂之海運法,及1998年海運改革法(Ocean Shipping Reform Act of 1998),除取消不得協議壟斷運價外,都維持這種特權,後來的歐盟及世界各國,大概也都維持這樣的基調。

儘管如此,在2008年以前,知名的美國的海陸輪船(Sealand),英國的鐵行(P&O)及荷蘭渣華(Nedlloy)皆老早就被併購。十年後的另一個景氣循環,2017年先有韓進海運倒閉,又有美國總統輪船公司(APL)被法國達飛海運(CMA)併購等事件;接著,四大海運聯盟分別重組,成為 THE Alliance,Ocean Network Express 以及2M等三個新聯盟,顯示航運業單打獨鬥不容易,也就是說,在各國政府還是視航運為艱困產業。

4, 航運市場供需面:艙位過剩( overtonnage)沒有辦法解決,航運破產、併購、重整仍然會是常態?

Covid19發生之前,全球定期貨櫃航運公司的貨櫃船舶數量共計6,224艘,總運能為2,433.7萬TEU。疫情讓船東都賺飽飽,在現金充裕之下,依據BIMCO統計,貨櫃船東2021年就創紀錄訂購了381艘船、合計運能344萬TEU,使貨櫃船訂單增加一倍;這表明船東並沒有記住歷史教訓,還是大力投資了新產能,使2021年正在興建中的貨櫃船總量就達到619艘、合計530萬TEU,一口氣增加了全球1/5的運能。加上2021年前的訂單,也就是說在2023,2024年將達交船高峰。

知名海運雜誌The Maritime Executive 在2022年6月17日由Brian Gicheru Kinuya撰寫的 "Surge in Boxship Orders Could Create Capacity Surplus as Early as 2023"一文報導:「Alphaliner統計全球貨櫃船訂單共900艘680萬TEU(運能相當於目前全球第4、5大Cosco、Hapag- Lloyd及Evergreen的總和),預訂在2023年與2024年分別有319艘及263艘船下水營運,如果再加上目前5艘之中,即約有1艘短期間被塞在港的運力,若被釋放出來,那船多貨少的年代就要來臨了」。市場將至少增加25%以上的運能。但是反觀貨運需求方面,卻因各國通膨,烏俄戰爭而萎縮中,所以二年後,下一輪艙位過剩( overtonnage)血腥的惡性競爭,又是不能避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清發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