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專訪烏克蘭戰爭中的台灣志願軍,李成零:為了能在人生中留下紀念

2022-06-21 17:00

? 人氣

5月29日,他在烏克蘭西北部城鎮日托米爾(Zhitomir)附近,完成短暫訓練,返回首都基輔(Kyiv),等待被派遣至其他地方。「我還在學使用反戰車飛彈(即「下一代輕型反戰車武器」,NLAW)的訓練,我很需要學,你可能要稍等一下,不好意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近日,他被調到烏克蘭東部的一個戰區,因為軍事機密,他不能透露身處哪個城鎮,但他說,自己所在的隊伍已經有4人陣亡。

歧視的狀況,亦沒有在戰火下消失

烏克蘭有多元種族、語言及文化。根據美國非營利智庫「東西方研究所」(EastWest Institute)評論,來自約130個不同國家的人口居於當地。該評論還指出,烏克蘭1991年宣佈獨立後,欠缺有效的種族共融政策,這使得少數族裔被歧視的問題長期未獲得解決。

歧視的狀況,亦沒有在戰火下消失。

李成零也說,在烏克蘭最讓他感到不適的,還是十分複雜的軍團內部政治,以及白人軍官的差別待遇。

比如說,不少李成零的歐美同袍會把自拍或戰果影像分享至抖音等社交媒體。但他詢問白人長官自己能否做同樣的事,對方卻誤會了他,怕他洩漏單位訊息,並強烈要求不可以分享。

至於原因為何,他苦笑著說:「很大可能因為我是黃皮膚,膚色不同;又或者因為,我護照上寫著『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吧,但我能理解他們的想法。(私底下)我會與關係較好的伙伴聊天,開玩笑說原來這就是白人至上的感覺啊。」

「這讓我在團裏名氣更高,伙伴覺得我很有趣、人很好;他們噓寒問暖、主動詢問需否需要協助,有零食還會先跟我分享,」他說。

烏克蘭至少有20名台灣志願軍

李成零粗略估計,在烏克蘭至少有20名台灣志願軍,但來自同鄉的戰友們其實並無緊密的聯繫。 他說,戰場上還有其他使用華語的黃種人,但他們互不熟悉,甚至會有點提防。

有一次,他穿著軍綠色服裝與靴子、拿起大包小包,跑來巴士站與記者會面。由於饑腸轆轆,他先趕到旁邊小吃店購買麵包,但因為不諳烏克蘭文,只能比手畫腳與店員溝通。

「這裏的人會問我從哪裏來、在這裏做什麼,或是關於中國與台灣之間的政治問題。我嘗試用英文回答,但對方不懂,我只好用手機的翻譯程式(APP)協助。有時候,系統造成誤會或錯誤,很尷尬,我只能以寶寶用語溝通,」他笑著說。

「我沒有作為一個台灣人的(普遍)感受」

但提到自己出生成長的地方台灣,他的看法就更複雜。

他告訴記者,台灣是個追求民主、自由的地方,但台灣人終究欠缺國際觀,對外界事物、軍事與情勢不了解。他又認為,很多台灣人希望擺脫社會舊有影響,卻一直限制自己與別人的思想和言行。「(同時)要求統一性,大家都要一樣,這是自欺欺人、很矛盾,會影響台灣的進步與發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