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趨勢論壇》2050年的台灣該如何邁向零碳新經濟?產官學共同提解方

2022-05-30 17:37

? 人氣

風傳媒董事長張果軍(左二)、中研院長廖俊智(右二)、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右一)、上緯新能源董事長林雍堯(左一)出席風傳媒「零碳新經濟」趨勢論壇。(資料照,顏麟宇攝)

風傳媒董事長張果軍(左二)、中研院長廖俊智(右二)、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右一)、上緯新能源董事長林雍堯(左一)出席風傳媒「零碳新經濟」趨勢論壇。(資料照,顏麟宇攝)

2022年,全球共通的關鍵字之一,是ESG。國發會日前已公佈我國的2050年淨零排碳路徑圖,除了大力發展再生能源,民眾的生活,為數眾多的製造業都需要配合轉型,同時還要引進新的氣候法制與科技研發做為基礎。換句話說,未來30年之內,我們熟悉的生活場景都將大幅翻轉,這是劇烈變革,也帶來全新的挑戰。台灣是一個高度仰賴外銷出口的經濟體,我們該如何跟上全球淨零碳排的倡議腳步,減少對環境帶來的壓力?風傳媒舉行「零碳新經濟」論壇,希望為下個世代的台灣人找到出路與解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發表演講的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2050年光是以現有科技恐怕沒辦法達到淨零排放,必須要結合新的科技應用、而且要以大規模快速佈建才能做到。

廖俊智指出,想要解決排碳問題,慎選重點是關鍵,以排碳數量來看,工業部門(含發電)業務排放量達到2.87億噸是最大宗,占總排碳達52%,理所當然是優先目標;同時廖俊智也提醒,工業部門是影響GDP最大的部分,首先應該透過改善創新製程、以鍋爐代替燃料、產業轉型、以及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和使用零碳電力來著手減碳。

20220527-中研院長廖俊智27日出席風傳媒「零碳新經濟」趨勢論壇。(顏麟宇攝)
中研院長廖俊智27日出席風傳媒「零碳新經濟」趨勢論壇。(顏麟宇攝)

廖俊智:去碳燃氫技術有機會大幅改善高碳排現狀

運輸產業則是另外一個重點,廖俊智指出,運輸產業雖然佔總排碳量大約12.6%,但與人類生活模式息息相關、影響人數也是最多,必須以替代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此外,由於能源轉為汽電化,效率可望比燃油車提高許多。

從製造業到運輸產業,貫穿其中的關鍵字就是電,但零碳電力從何而來?廖俊智解釋,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已經被廣泛使用,此外,地熱和海洋能,是值得台灣努力發展當成基載電力的發電方式,還有一種途徑,就是去碳燃氫。

廖俊智解釋,碳捕捉技術適合在有油田的國家使用、成本高,也趕不上碳排放速度,因此中研院投入研究「天然氣裂解技術」,在天然氣燃燒前先把碳和氫分解開來的技術,發電時只燃燒氫;他比喻,這就好像「在小雞孵化前,先把小雞和蛋分開」,這比起等到小雞滿地亂跑再費勁的抓回來,分離技術肯定更有效率。

廖俊智透露,現階段中研院的研發成果已可減少20%的發電量,有機會讓綠電更加值,依80%的裂解效率推估,每度零碳電力可以產生3.6度電,有機會被國際認證;同時,此技術分離出來的碳,是一種類似石墨、形態穩定的固態粉末,具有導電及隔熱性,除了可用作工業建材還可以填海造陸,許多排碳大戶已經對此新技術表達濃厚的興趣。

林雍堯:離岸風電絕不只是工程,很有機會成為生態系!

國內知名的風能業者上緯新能源,董事長林雍堯則以公司在地化風電的佈局為例,介紹台灣為何有機會成為亞洲離岸風電市場的先驅。林雍堯指出,十多年前許多人都懷疑台商到底有沒有能力發展綠能產業?直到今天,質疑的人少了,能源轉型也已經從單純的議題逐漸深化,落實為整體產業高速推進的政策。業界甚至還有一說,認為「得綠能者得天下」,林雍堯則補充:「可以確定的是,失綠能者必定失天下!」

20220527-上緯新能源董事長林雍堯27日出席風傳媒「零碳新經濟」趨勢論壇。(顏麟宇攝)
上緯新能源董事長林雍堯27日出席風傳媒「零碳新經濟」趨勢論壇。(顏麟宇攝)

林雍堯解釋,目前廠商發展綠能的壓力,來自國際間主要品牌幾乎都參與RE100永續氣候協議,承諾在2050年前100%使用再生能源。這些品牌對供應商自然也會有同等要求;「無論是星巴克或是香奈兒、蘋果都是如此」。如果廠商沒有在製程中使用綠電的話,被踢出供應鏈只是早晚的事情。

林雍堯進一步指出,離岸風電絕不只是單純施工而已,還有機會衍生成一連串生態系。比如安裝風機要在海面下70公尺處打樁,連同海面上可見的90公尺高度,整隻風機重達數百噸,工程難度超乎想像;除了必備的電力、土木、機械人員,還要有電腦模擬團隊、地理團隊和負責政府溝通的公共行政人員,設計團隊還得與承包商、專業海事工程人員密切溝通。同時,整個開發過程也需要法律、金融、環評等專業服務人員參與,因此絕不只是單純的硬體架設,有機會成為完整的產業鏈。

黃育徵:從電動車熱潮,值得反思我們的國土規劃

循環臺灣基金會創辦人暨董事長黃育徵,則從點線面的角度為淨零排碳給予深入建議。

黃育徵認為,時下電動車熱潮其實是單點性質的思考,如何藉由電動車熱潮建構各地適切的綠電網路,是建設供應鏈的重要課題,至於到面的層次,就是要討論如何透過政經合作,創造未來跨國際的宏觀商業機會。

20220527-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27日出席風傳媒「零碳新經濟」趨勢論壇。(顏麟宇攝)
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27日出席風傳媒「零碳新經濟」趨勢論壇。(顏麟宇攝)

以電動車為例,電動車當然比燃油車更加環保但若拉高層次就會發現,一旦電動車大量生產,鋰、鎳、鈷礦等關鍵原料的用量,將比現在擴增數十倍;且這三種礦物主要產自政治不穩定的國家,一旦發生動盪,隨時有可能引發斷鏈風險。再拉大到面的層次,我們也可從交通、國土規劃角度看待,「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私人交通工具嗎?」這也是值得思考的課題。

黃育徵指出,國發會已經提出2050年淨零碳排的路徑規劃,若要動員起來,淨零排放制度化可以有四種做法:第一,要設置專責的淨零排碳負責人與工作團隊,淨零排碳路徑圖必須不斷更新、每年升級。第二,產業界要建立新的就業機會,如此才可能擺脫代工業者以往低成本、低薪的宿命,建立一個更包容、更慷慨的社會。

第三,任何產業、企業或國家,都無法獨自完成淨零碳排。要實現這個願景,就必須加速合作與對話,從跨供應鏈、跨產業到跨國合作,思考如何創造更大效益。第四,他建議要設立淨零排碳的治理槓桿,公部門就要以循環採購帶動產業轉型;此外企業廢棄物也不再只有丟棄一個結局,也可能成為資源循環經濟帶來新價值。最後黃育徵強調,「地球不需要人類來救,人類要拯救的是自己。」

李明州:"Green is Money!"

富邦投信總經理李明州則十分看好永續投資的商機。他在演講時指出,永續投資的規模在過去4年間增加54%之多,而且後續爆發力仍然值得期待。因為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碳定價佔溫室氣體排放總量21.5%,比前年的15.1%明顯增加,就是因為中國在去年7月起實施碳排放交易,因此成為全球交易最大的市場。

20220527-富邦投信總經理李明洲27日出席風傳媒「零碳新經濟」趨勢論壇。(顏麟宇攝)
富邦投信總經理李明州認為,企業應把握淨零碳排的良機來增加競爭力,投資人也能獲得好報酬。(顏麟宇攝)

「Green is Money!」李明州強調,看待永續投資可以用「TOP」三字作為註解:T指的是ticket,企業只要落實淨零碳排,就更有機會打進全球供應鏈;O指的是opportunity,意味著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除了本業能夠走出新局,也有機會開拓綠色商機。P指的是premium,代表符合規範的優質企業能夠享有減稅等政策紅利,一方面降低成本,二方面還能夠提升品牌形象,同時在資本市場上吸引更多永續投資的資金青睞。

專家觀點:台商跟外商都沒有準備好,紓解碳焦慮要從仔細盤查做起

至於在會後的專家對談環節,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以及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則從不同觀點發表深入看法。黃正忠首先指出,每個經濟體都必須以價制量、將外部成本內部化,由企業首先讓自身排碳量減少,這是未來數十年勢必發生的重大轉型過程。他也坦言,除了連動國際密切的大廠之外,台商應該都沒有準備好,而這並非台灣獨有,各國情況也大多如此。

20220527-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中)、KPMG安侯永續董事長黃正忠(左)、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右)27日出席風傳媒「零碳新經濟」趨勢論壇。(顏麟宇攝)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中)、KPMG安侯永續董事長黃正忠(左)、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右)27日出席風傳媒「零碳新經濟」趨勢論壇。(顏麟宇攝)

李堅明則提醒,台灣年出口額高達4,400億美元,在應對碳關稅時,廠商將因為檢查碳足跡、排碳數量而有稽核成本;未來企業除了產品需要報關,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將要報關,最後還要繳碳費。種種新開銷固然是壓力,但企業也應該積極思考,怎麼將相關成本轉為碳的價值?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則補充,2023年起歐盟將試辦碳關稅,驗證產品排碳量將是非常巨大的查驗流程;原生產地針對排碳預收多少費用,事關抵消碳關稅的額度,因此也必須明確稽核。由此來看,台商考量生產成本時,除了勞力、土地及稅務之外,究竟在台灣或者在海外生產才具備有利的「排碳條件」,勢必成為台商關注重點。

減碳、為排碳收費已是一條無法回頭的路,廠商們顯然都很焦慮。對此,曾文生認為,毛利率高低與廠商運用資源程度有關,台灣製造業回收廢棄物和水處理技術已經有相當不錯的水準,有機會運用循環經濟改善獲利結構。曾文生表示,他一直對台灣發展永續能源相當樂觀,因為臺灣以往進口能源從事製造然後出口,未來若能大規模發展永續能源,就可以創造一個可觀的內需市場;因為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計算公式是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減進口),若不再花大錢進口化石燃料,對經濟體質將很有幫助,但前提是產業界的溝通和準備必不可少。

總結整體觀點,黃正忠認為減碳的壓力已迎面而來、而且壓力不小。正面看待這個挑戰的話,低碳轉型的市場機會應該是百花齊放,所有產業共同轉型,才能支援國家邁向淨零排放。

在金融業方面,除了金融機構陸續宣示投入永續金融,投資人對相關聯貸、綠色債券等接受度也明顯提高,接下來的商機勢必將往這一方面發展。曾文生則提醒,廠商至少要初步估算、掌握自家的排碳數量,並與同業比較。在電力產業方面,除了輸配電業務為台電所有之外,發電在全球已經是一個新的創業契機,各種新能源的發展,將是未來台灣邁向淨零排放的一大助力。

20220527-風傳媒董事長張果軍(中)、富邦投信總經理李明洲(左起)、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上緯新能源董事長林雍堯、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KPMG安侯永續董事長黃正忠27日出席風傳媒「零碳新經濟」趨勢論壇。(顏麟宇攝)
風傳媒董事長張果軍(中)、富邦投信總經理李明州(左起)、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上緯新能源董事長林雍堯、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KPMG安侯永續董事長黃正忠27日出席風傳媒「零碳新經濟」趨勢論壇。(顏麟宇攝)

責任編輯/郭家宏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周岐原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