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由一個人的扛起的解救任務:《帝國的野心》選摘(1)

2022-05-02 05:10

? 人氣

柯諾里上尉和史多達特上校被鏈條銬著,這是維多利亞時代一位畫家對當時情景的想像。(黑體文化提供)

柯諾里上尉和史多達特上校被鏈條銬著,這是維多利亞時代一位畫家對當時情景的想像。(黑體文化提供)

雖然英國人成功地將沙皇的子民,從希瓦的奴役之中解救了出來,但他們在解救被布哈拉埃米爾囚禁的英國同胞時,卻表現得一敗塗地。他們為了說服納斯魯拉(Nasrullah)埃米爾釋放查爾斯・史多達特,做了不少努力(更不用說,俄羅斯人、突厥人,以及希瓦、浩罕汗國的統治者,也都為此出過力),但截至當時為止都沒有任何成果。這位可憐的英國軍官,此時已經在被關在那裡將近兩年了。他每天的命運,似乎都取決於納斯魯拉多變的心情,以及他當下對於英國在亞洲勢力的估算。因此,當他得知喀布爾降服於英國的消息之後,史多達特上校的待遇便突然獲得了改善。在那之前,他都被關在一座約六公尺深的地牢底部(當地人都稱那座地窖為「黑洞」),而且還得和另外三名罪犯,以及各種蟲鼠、和其他令人不悅的生物,一起待在同個空間裡;進出那座地牢的途徑,只有一條繩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在的他終於離開了地牢,改為在埃米爾的警備首長的家中接受軟禁。然而這並不代表他的厄運就此結束了,因為埃米爾並沒有表現出要讓他離開布哈拉的樣子。關於他究竟為何會被埃米爾囚禁的這個問題,我們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有幾個可能的解釋。在這樣一個詭譎多變的地區裡,早在史多達特抵達布哈拉之前,關於他的傳言,早就無可避免地已在當地流傳開來了;那個傳言指出,他根本就不是什麼特使,而是一個英國間諜,被派來為英國人對布哈拉的進攻計劃先行鋪路。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麼他看到的東西已經太多,因此不能讓他活著回去了。然而他之所以會引起納斯魯拉不悅,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史多達特於一八三八年十二月十七日一抵達布哈拉之後,便犯了一個極度不妥的錯誤:他當時身穿全副軍裝,便騎著馬前去埃米爾的王宮呈交國書,而不是依照布哈拉的習俗,恭敬地下馬行走,這點讓當地的百姓都非常吃驚。

不巧的是,納斯魯拉當時正好也要返回宮中,因而在城裡主廣場的另一邊看見了上校和他的隨從。當時的史多達特,則依循英軍的慣例,在馬背上對納斯魯拉行了個禮。根據某個文獻的說法,納斯魯拉「對著他凝視了一段時間之後,便一言不發地走掉了」。此外,史多達特在初次覲見埃米爾時,又產生了一些誤會,因此很快便被丟入了鼠滿為患的地牢裡。

有些人認為,會發生這些事情,責任其實在史多達特自己身上;有些人還指控他太過傲慢、不夠敏銳。但即便真是如此,納斯魯拉對待他的方式也不太合理。史多達特和本恩斯、璞鼎查、波廷格以及羅林森不同,並沒有學過東方外交的那些奉承方式。一如他的一位同儕軍官所說的,「史多達特就是一名軍人,一個非常勇敢、意志堅定的男人。如果要攻城或守城,沒有人比他更適合。然而如果是外交任務,他就沒那麼適合了。」的確,他之所以會遭遇到這樣的命運,大部分責任,都要歸咎於那些挑選他進行這項棘手任務的人,尤其是駐德黑蘭的約翰・麥克尼爾爵士——麥克尼爾自己也曾經參與過這場大競賽,對東方人的規矩禮數暸若指掌。

儘管史多達特已經不用再被關在埃米爾那個恐怖的「黑洞」裡,被軟禁的待遇也相對舒適一些,但他並沒有理由感到樂觀。他知道,他能否獲准離開布哈拉,唯一的希望,就寄託於英國人從喀布爾派出的解救隊。我們之所以知道這點,是因為他曾托人將他寫給家人的字條偷偷帶出,而那些字條,最後也神奇地抵達了英國。他在其中一張字條中寫道:「除非我們的軍隊前來布哈拉,否則我可能永遠不會被釋放。」然而幾個月過去之後,依然沒有援兵前來的跡象,他一定經常感到非常絕望。不過事實上,他也只有退讓過一次而已。那是當他還被關在地牢裡的時候,有次行刑官沿著繩索爬下地牢,告訴他埃米爾已經下令,除非他皈依伊斯蘭,否則便要就地將他斬首。史多達特同意了,也因而保住了一條小命,不過當他離開地牢、前往警備首長的家中接受軟禁時,卻堅稱他的皈依行為是無效的,因為他是在極端的脅迫之下做出皈依行為的。

埃米爾曾不只一次表現出希望和英國人和解、一起對抗俄羅斯人的跡象,甚至還曾和駐在喀布爾的麥克諾滕通過書信討論此事,因而讓史多達特重新燃起了希望。然而當他聽到俄羅斯人在出征希瓦的路上所遭遇到的挫敗時,他又失去了希望。他抱怨,英國人的聲明似乎沒有任何意義,最後他們什麼也沒有做。此外,當外界開始發現,英國人並沒有打算派人前去布哈拉解救史多達特之後,這位上校的命運便再次惡化了。他再次被關進了牢裡,儘管這次不是那個可怕的地牢。雖然他的健康情形不斷惡化,但他在偶爾寫給家人的信件裡,仍然會表現出勇敢堅毅的樣子。他認為,納斯魯拉最後應該會逐漸意識到,英國人才能為他們提供對抗俄國人的最佳防護,而俄國人也遲早會把注意力轉到布哈拉。史多達特主張,屆時他可以和布哈拉進行協商,甚至說服埃米爾釋放奴隸,就像他聽說莎士比爾在希瓦的事蹟那樣。

倫敦和加爾各答的官員,當時則都在絞盡腦汁,思考該如何將他們的使節,從兇殘的埃米爾手中救出來。起初,麥克諾滕傾向從喀布爾派出一支軍隊,前去給布哈拉一記教訓,但總督奧克蘭勳爵卻反對讓英軍進一步入侵中亞地區。此外,阿富汗人對英國人、以及對他們扶植的魁儡統治者的敵意,此時也都在持續上升,因此麥克諾滕需要把他手上的所有軍力,拿來對付阿富汗可能出現的動亂。倫敦的內閣成員,也不太想要在亞洲另起戰事,因為他們在亞洲和其他地方,已經有夠多戰事要忙了。英國除了在阿富汗有不少負擔之外,在中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也已經打到了第二年,就連在自家附近,他們和法國、美國的關係,也都正在嚴重惡化。一個官階不算太高的英國軍官,在中亞一個偏遠城鎮裡所遭受到的苦難,在巴麥尊的優先事項清單裡,並不會排得太前面,但他們依然會持續透過外交手段,試圖藉由土耳其人和其他人的幫助讓布哈拉釋放史多達特,只不過最後都沒有成功。

史多達特的朋友們抗議道,英國政府已經無情地拋棄了他,任由他被一位邪惡暴君反覆無常地對待。他被迫皈依伊斯蘭教、放棄基督徒身分的消息,也讓他們變得更加憤慨。然而他們要求政府付諸行動的呼聲,卻沒有獲得太多注意;當一八四一年的冬季降臨時(那也是史多達特被納斯魯拉監禁的第三個冬季),他的前景看起來確實不太樂觀。然而那年十一月發生的一些事情,卻又再次讓他燃起了希望:曾經參與這場大競賽的英國軍官亞瑟・柯諾里上尉,騎著馬進入了布哈拉,準備進行這場由他一人扛起的解救任務。

20220429-《帝國的野心》立體書封。(黑體文化)
帝國的野心》立體書封。(黑體文化)

作者彼德・霍普克(Peter Hopkirk, 1930-2014),英國記者,作家和歷史學家。他曾為倫敦的《泰晤士報》擔任撰稿人19年、採訪主任5年,也是中東事務和遠東局勢分析的專家。本文選自作者著作《帝國的野心:十九世紀英俄帝國中亞大競逐》(黑體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