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台灣最寶貴的軍事資產」!經濟學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帶給台灣這些教訓

2022-04-21 18:54

? 人氣

2022年4月17日,哈爾基夫攻防戰中的烏克蘭士兵。(美聯社)

2022年4月17日,哈爾基夫攻防戰中的烏克蘭士兵。(美聯社)

「當習近平每天早上拉開窗簾,他們就會看到台灣、美國及其盟友團結一致,他只能告訴他自己『今天不是侵略的日子』」、「我們在冷戰期間已經執行了40年的威懾戰略,這可能就是勝利的模樣」。

美軍退役上將戴維森(Adm. Philip Davidson)/《經濟學人》

隨著烏克蘭戰爭的進展,加上習近平統一台灣的野望未改,讓台灣與台灣海峽也成為另一個世人關注的潛在衝突點。《經濟學人》在20日發自台北、東京與華府的文章指出,由於中俄兩國宣稱「兩國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台灣人擔心他們將會成為下一個犧牲品,台北一家書店(編按:左轉有書)上周已經開始討論「如果台灣發生戰爭,我們該做什麼才能活下來」,包括如何自衛、互助以及包紮傷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作為這場座談會主講人之一的徐子涵說,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這類工作坊在台灣日益受到歡迎,「不過一年之前,大多數人都不認為我們這一代會看到戰爭,但烏克蘭讓所有人理解到:戰爭就在這裡」。他認為這是打倒失敗主義的罕見機會,「我們聚焦在優先保護你自己、你的家人與你的社群,我們的培力活動讓參與者可以自己做點什麼」。

左轉有書舉辦的「民防搞什麼」座談會。(翻攝臉書)
左轉有書舉辦的「民防搞什麼」座談會。(翻攝臉書)

《經濟學人》指出,台灣對中國入侵的擔憂其實早從1949年就已經開始,中國的國民黨政權當時在內戰中輸給了共產黨,並且流亡到台灣。台海兩岸的政治實體都宣稱自己才是中國的合法政權,雖然明確的台灣認同逐漸成形,但是台灣還是以中華民國自稱、不敢宣佈獨立。《經濟學人》認為,這固然是擔心中國以此為藉口發動侵略,但也讓台灣陷入一種不確定狀態:一個生氣蓬勃的民主政體、而且還是全球最重要的先進半導體供應者,卻僅與14個國家有正式外交關係。

幾十年過去,台灣已從原先反攻大陸的幻夢中醒來,如今卻又陷入日益加深的絕望情緒—許多台灣人認為單靠自己,根本無法擊退中國入侵。《經濟學人》指出,台灣的國防預算相對GDP的比例,從1990年的5.2%下降到2000年的1.9%(今年可能會回升到2.1%)。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估算,如果將兩岸軍費都換算成美元,中國的國防預算可達台灣的20倍。

「八六海戰」的失敗,象徵蔣介石反攻大陸徹底夢碎。(圖/百度百科)
「八六海戰」的失敗,象徵蔣介石反攻大陸徹底夢碎。

不過《經濟學人》認為,國防支出在台灣是一件不受歡迎的事,一部分原因是過去40年的戒嚴統治(不過台灣已在1987年解嚴)。台灣的軍隊規模一直在縮小,原來的義務役大軍則讓位給一支全志願役的部隊。義務役現在只剩下4個月役期,而且被認為是浪費時間、能躲就躲。徐子涵諷刺地說,台灣步兵的最強戰技就是割草、粉刷牆壁、還有做假資料。部分台灣人曾經認為,兩岸的貿易關係可以阻止中國動武,但習近平的侵略野望已經驅散了這個幻想。在大多數情況下,台灣可說是在美國的庇蔭之下生存。

不過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引發了一場深刻的反思。烏克蘭的堅定抵抗給了部分台灣人希望,他們認為或許台灣也可以抵禦強敵。不過這場戰爭也帶來兩個發人深省的想法:第一個是無論西方的經濟制裁、或者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援,都沒有辦法威懾俄羅斯不要動武;第二個則是俄羅斯的核武確實可以嚇阻美國的直接干預—而中國也是一個擁有核武的國家。

2022年4月19日,一名烏克蘭士兵在基輔近郊查看俄軍遺留下來的戰車。(美聯社)
2022年4月19日,一名烏克蘭士兵在基輔近郊查看俄軍遺留下來的戰車。(美聯社)

根據台灣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今年3月公布的「烏克蘭戰爭與台海安全」民調,7成(70.2%)受訪者願意為了保衛台灣而戰(這個選項去年12月只有4成支持),支持延長役期者大約也有7成(69.6%)。不過這份民調也顯示出台灣人的矛盾情緒,因為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認為美國會在台海有變時出兵協防台灣的比例降為42.7%(去年為55%),大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台灣可以獨自擊退共軍。

《經濟學人》指出,許多台灣人在看烏克蘭戰爭時混雜著希望與恐懼的情緒。台灣究竟能從中得到什麼教訓,可能得看這場戰爭最後的勝負如何。不過其中一項重要的啟示就是「時間的重要性」:戰爭爆發前應該做好國防與外援的準備,戰爭爆發後則要盡可能堅持,直到盟友的援助到來。不過台灣畢竟與烏克蘭差異甚大:烏克蘭是位於歐陸心臟地帶的大國,台灣則只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

2022年4月20日,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率團訪問基輔,會晤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美聯社)
2022年4月20日,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率團訪問基輔,會晤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美聯社)

不過另一方面,台灣也同時得到國際關係大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所謂「水域制止力」(the stopping power of water)的祝福與詛咒:一方面敵軍更不容易入侵台灣,但友軍想要伸出援手同樣會遭遇麻煩。另外一個不同之處則是經濟的重要性,西方國家若想對北京實施經濟制裁,勢必比制裁俄羅斯更為困難。畢竟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考慮到購買力平價,中國更是世界第一),中國經濟比起俄羅斯更為多元,也更加融入全球貿易。

話雖如此,許多西方人士還是希望普京揮師烏克蘭遭遇的各種麻煩,能讓習近平三思,並且更加意識到遭遇敗戰的可能性。畢竟在1979年之後,中國的人民解放軍就沒有參與過其他戰爭,習近平也擔憂解放軍的「和平積弊」與「和平病」。五角大廈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正在進行的大規模軍事改革,可能會在2027年之前影響其戰備需求(但2027年之後,中國軍力可望明顯提升)。

北京的解放軍在習近平的宣傳海報前打球。(美聯社)
北京的解放軍在習近平的宣傳海報前打球。(美聯社)

解放軍的將領當然也會從俄軍犯下的錯誤中學習,就像他們從類似於台海衝突的戰爭中取經一樣(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982年的福克蘭戰爭)。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金燦榮就在觀察網的專訪中表示「從技術層面來看,烏克蘭問題確實可以看作是台海危機的一次預演」、「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中國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比如軍事上該怎麼打,政治上可能會遇到什麼壓力、這些壓力怎麼化解」。

不過《經濟學人》也認為,習近平從這些外國的前車之鑑不管學到什麼,都不大可能改變他的基本方針。他依舊偏好和平統一,但也不願放棄使用武力,特別當台灣急著宣布獨立。有跡象顯示,這位已經68歲的中國領導人想在他的有生之年完成統一,也就是在2049年的百年中共黨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前就付諸實現。烏克蘭所發生的事不大可能改變習近平的信念,那就是在美國內部分裂、國際上的信譽又尚待恢復之際,中國應該利用絕佳的機會來實現目標。雖然美國部分盟友再次活躍起來,但俄羅斯接下來恐怕會成為五角大廈的頭號難題(就像過去20年的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跟敘利亞一樣),習近平思及此事恐怕更會感到振奮。

2022年4月15日,在塞爾維亞一場「反對政府在聯合國投票支持將俄國逐出人權理事會」的抗議活動中,參與者拿出普京肖像表達對克里姆林宮的支持。(美聯社)
2022年4月15日,在塞爾維亞一場「反對政府在聯合國投票支持將俄國逐出人權理事會」的抗議活動中,參與者拿出普京肖像表達對克里姆林宮的支持。(美聯社)

《經濟學人》指出,歷屆中國領導人將解放軍打造成一支能夠征服台灣的強大武力,甚至寄望這支部隊能夠擊退馳援台海的美軍。中國海軍的軍艦數量已經超越美國,並且研發出一系列防空與反艦飛彈(也就是著名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術),旨在數千公里之外打擊進入太平洋的美軍及其盟軍。五角大廈則說,中國的核武庫也正在緊起直追,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突破1000枚核彈頭,’更為接近美俄兩強的核武規模。

解放軍目前正持續對台灣進行騷擾與測試,包括頻繁入侵台灣的防空識別區(ADIZ)。這也是中國「灰色地帶」策略的一部分,雖然還不到發生戰爭的地步,但卻為了衝突持續演練,也讓台灣的防禦與政治處於緊張狀態。考慮到中國已對台灣發動網路攻擊與認知作戰,許多台灣人認為台灣目前已經遭受攻擊。如果台海發生戰爭,《經濟學人》認為中國能從烏克蘭學到的教訓就是兵貴神速—最好幾天之內就能取勝—確保台灣政府來不及組織抵抗,美國也沒辦法有效介入。

解放軍向南海試射東風-21D、26B,幾乎同時命中目標海域。(美聯社)
解放軍的東風-21D飛彈。(美聯社)

中國策劃的侵台方案看來共有三套主要劇本:飛彈攻勢、海空封鎖、大規模入侵。但《經濟學人》認為沒有任何一種方案,能保證解放軍可以迅速獲勝。轟炸可能造成嚴重傷亡,但無法輕易迫使對方投降;封鎖台灣顯然要花更多時間;集結一支能夠實施兩棲入侵台灣的武力,可能就會向俄羅斯一樣,在動手之前就被發現。此外,中國到底有沒有足夠的現代化兩棲軍艦,能夠載運大軍快速跨越180公里長的台灣海峽,這點外界也還不清楚。

當然,這三種攻台計畫彼此並不互斥,混合運用或許效果更好。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re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印太安全計畫研究員斯托克斯(Jacob Stokes)就提出一種可能性:中國先在台灣附近舉行大規模的海軍演習,然後快速調度軍艦封鎖台灣。就像普京一樣,習近平將以動用核武來威脅任何企圖挑戰封鎖措施的國家。當美國還在爭論應該如何回應,中國利用這個時間侵略台灣,或許搭配斬首攻勢。斯托克斯認為,這將是最可怕的情境之一,而且從一開始就提高了干預成本。

中國官方宣佈遼寧艦航母編隊日前在臺灣周邊海域進行例行訓練,引起外界關注。報導指出,本次訓練是中國海軍歷來規模航母編隊最大的一次出航行動;分析指,這次亦是中國海軍055型驅逐艦首次加入有關航母編隊,並參與訓練,將提高編隊的整體戰力。(圖/翻攝人民微博)
中國官方宣佈遼寧艦航母編隊日前在臺灣周邊海域進行例行訓練,引起外界關注。報導指出,本次訓練是中國海軍歷來規模航母編隊最大的一次出航行動;分析指,這次亦是中國海軍055型驅逐艦首次加入有關航母編隊,並參與訓練,將提高編隊的整體戰力。(圖/翻攝人民微博)

對於是否要採用自己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術(A2/AD tactics)、並且作為「不對稱戰略」(asymmetric strategy)的一部分,台灣其實也已經討論多年。美國也一直鼓勵台灣發展「豪豬戰術」(porcupine doctrine),此種策略又被稱為「固若磐石」(Hard ROC)或是「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ce Concept)。後者是由台灣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提出,他呼籲台灣購買少量高品質的平台,像是戰機、軍艦、潛艦,抵禦中國的「灰色地帶」作戰,同時也要獲得反艦飛彈、反戰車飛彈等「很多致命的小東西」,抵禦中國從海上、海灘與空降的入侵攻勢。

《經濟學人》在採訪李喜明時,他指著烏克蘭士兵使用的標槍反戰車飛彈(Javelin anti-tank missile)說:「如果烏克蘭的手裡只有戰車,他們還有辦法跟俄國人打嗎?想想一千輛烏克蘭戰車對上一萬輛俄羅斯戰車的場景,再想想一萬輛俄國戰車對上十萬枚烏克蘭標槍。這就是不對稱作戰。」台灣雖然支持不對稱作戰,但是李喜明的「整體防衛構想」已經被支持昂貴軍備的聲音所掩蓋。

2022年烏克蘭戰爭,基輔的「聖標槍」(Saint Javelin)海報,「標槍」是美製反戰車飛彈(AP)
2022年烏克蘭戰爭,基輔的「聖標槍」(Saint Javelin)海報,「標槍」是美製反戰車飛彈(AP)

李喜明對《經濟學人》表示,台灣購買與研發的水雷、反艦飛彈、反戰車飛彈、防空飛彈數量還是太少,並且質疑為何要花數十億美元的巨資購買攻擊潛艦、M1艾布拉姆斯戰車、阿帕契武裝直昇機、黑鷹直升機、F-16V。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麥艾文(Evan Medeiros)也認為,這些高價武器無法讓台灣更安全。麥艾文說,許多尖端武器在戰爭中很快就會遭到摧毀或者失能,美國海軍可能也曾告訴台灣不要部署潛艦,以免被誤認為是中方的武器。

不過台灣軍方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負研究員舒孝煌並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台灣有台灣海峽需要防守,因此與中國的第一場戰事將會在台海發生,台灣也需要可以控制天空與海洋的裝備。舒孝煌主張台灣目前面臨的戰爭威脅僅有10%,但在和平時期面對的「灰色地帶」威脅卻佔了90%。即便是在戰爭時期,台灣也必須確保空中走廊與海上通道的暢通,因為我們無法確定美國會這麼做。

20210320-灰色地帶衝突成顯學,身處接敵最前線的海巡署,如今正朝成為「第二海軍」目標邁進,下一步是否朝成立專屬航空隊目標邁進,外界高度關注。圖為與海巡船艦聯合演訓的空勤總隊AS-365直升機。(蘇仲泓攝)
20210320-灰色地帶衝突成顯學,身處接敵最前線的海巡署,如今正朝成為「第二海軍」目標邁進,下一步是否朝成立專屬航空隊目標邁進,外界高度關注。圖為與海巡船艦聯合演訓的空勤總隊AS-365直升機。(蘇仲泓攝)

曾任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的戴維森(Philip Davidson)上將則認為,台灣需要的是攻擊性武器。戴維森說,對於兩棲攻勢的討論已經太多,中國其實還有許多方式能夠迫使台灣屈服,包括飛彈與網路攻擊。如果中國不認為自己的部隊或者出兵地處在危險之中,你根本就無法阻止他們,「你沒辦法光靠防守贏得一場足球賽,你必須有射門的能力」。

《經濟學人》說,如果你的隊友能攻擊球門,使出「鏈式防守」(catenaccio)當然會更容易贏。就像波羅的海三小國並沒有戰機,只能仰賴北約盟國保護他們的領空、對抗強敵俄羅斯。但台灣可以仰賴美國嗎?畢竟亞洲並沒有如同北約的軍事聯盟,美國承諾要協助台灣自我防衛,卻沒有說清楚美軍會不會為了台灣跟中國開戰。美國暗示比起烏克蘭,他們更願意為了台灣而戰、甚至甘冒核升級的風險,但《經濟學人》認為這仍然遠遠不及防衛北約盟邦的「神聖承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美聯社)

美國企圖運用「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防止中國侵略台灣、也避免台灣宣佈獨立。但是當台海兩岸的軍事平衡發生傾斜,《經濟學人》認為「戰略模糊」的不確定性恐怕無法阻止中國的野心,也讓台灣感到寒心。與北約30個盟國的共同防衛承諾相比,美國在亞洲的同盟更像是一個輻射狀的樞紐。美國與澳洲、日本、南韓以及其他國家個別締結協議,但他們彼此之間並不存在防衛義務。不過許多美國盟友都已表達維護台海現狀的意願,為了特定目的的特殊夥伴關係也在陸續形成,包括四方安全對話以及澳英美軍事夥伴協議。雖然有些人希望這些同盟能整合成一個對抗中國的強悍整體,不過《經濟學人》認為亞太地區要做出一致的反應仍然有其困難。

雖然亞洲版北約遙遙無期,不過《經濟學人》指出日本對台灣的國家安全舉足輕重。除了日本強大的海軍、沖繩等地還有美軍駐守,日本與台灣彼此更是最主要的貿易夥伴,台灣附近的航道對日本的貿易、能源與糧食輸入至關重要,日台民眾的關係也非常緊密。與其他過去曾被日本殖民的國家相比,台灣的憎惡與反日情緒顯然要低得多。雖然戰後抱持和平主義,但日本也日益認識到自己注定會被捲入台灣的戰事。

日本自衛隊統合幕僚長(相當於我國參謀總長)山崎幸二與美軍印太司令在與那國島合影。(美國海軍官網)
日本自衛隊統合幕僚長(相當於我國參謀總長)山崎幸二與美軍印太司令在與那國島合影。(美國海軍官網)

美國若要出兵協助台灣,也必須仰賴美軍駐日基地,因此中國可能會先發制人,或者對美方的干預被迫做出回應。中國甚至會趁機奪取台灣附近的釣魚台列嶼(日稱尖閣諸島),或者以其他方式侵犯日本的領海與領空。佔領台灣將會開啟中國主導亞洲的時代,而日本歷來對於這項發展都抱持抵抗態度,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去年12月甚至表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因此也是日美同盟有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絕對不可誤判局勢」。

不過《經濟學人》也說, 「灰色地帶」衝突讓日本的處境更加棘手。日本政府在2015年改變對和平憲法的詮釋之後,自衛隊在日本並未受到攻擊的情況下也能部署作戰,只要當時的情況被認為可能威脅日本的生存。但是這種情況的評估也是一種政治判斷,日本民眾與抱持和平立場的公明黨(自民黨的執政夥伴)都可能有所猶疑。

2022年1月,在台灣以東海域進行聯合演練的美軍航母與日本自衛隊日向號。(海上自衛隊)
2022年1月,在台灣以東海域進行聯合演練的美軍航母與日本自衛隊日向號。(海上自衛隊)

《經濟學人》認為目前看不出來日本實際上會提供台灣何種幫助,尤其是日本與美國之間也沒有北約那樣的統合指揮體系,日美兩國也沒有跟台灣協同作戰的經驗。不過日本可能聚焦於防衛自己的領土(也包括美軍駐日基地),保衛日本週邊的戰略要塞,甚至提供後勤支持、像是提供燃料彈藥與治療傷兵。曾任海上自衛隊自衛艦隊司令官的香田洋二表示:「沒有日本,美國就無法動員與出兵。」

至於美國,呼籲採取更多行動保衛台灣的呼聲日益強烈。尤其是共和黨人要求拜登政府提供台灣更好的武器以及軍事援助、徹底放棄「戰略模糊」的做法,甚至直接在台灣駐軍。但是《經濟學人》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可能會繼續處在一個模糊地帶:國家地位未定,與美國之間的重要夥伴關係也曖昧不明。不過《經濟學人》也指出,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已經證明,戰爭能夠消除模稜兩可與猶豫不決。台灣的生存希望在於阻止中國迅速獲得勝利。台灣或許得要單獨奮戰一段時間,但堅持的時間越長,就越能贏得舉世同情、尊敬以及軍事援助。「時間就是台灣最珍貴的軍事資產」,《經濟學人》在文章結尾如是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