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中國經濟難保5,台灣經濟拉警報

2022-04-22 07:30

? 人氣

中國公布首季經濟數據,面對逆風今年恐怕經濟難「保5」。(AP)

中國公布首季經濟數據,面對逆風今年恐怕經濟難「保5」。(AP)

中國官方本周公布今年首季度經濟成長率4.8%,雖然高於外界預期,但顯然沒有太多值得高興之處,因為接著中國人行(央行)宣布降準,重回保增長之路,因為,最糟糕的時候尚未來到,中國經濟今年恐難「保5」。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首季4.8%的成長率,這個數字比全年5.5%的成長目標值低,一定程度上是有受到俄烏戰爭的影響,在戰爭爆發後,包括中國在內的大部份國家,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值都已開始下修。未來幾季要有更強的成長,才能追回首季的落差。只是展望未來,各季成長率要超越5.5%的機會更小。

換句話說,今年中國全年成長率莫說5.5%的目標值已難達到,最後恐怕是連「保5」都作不到,原因很多,幾乎是所有負面因素都出現。

俄烏戰爭對全球經濟同時帶來通膨上揚、成長率下滑的影響,對中國經濟首季的影響已部份反應;但對全年的影響則要看戰爭持續時間,外界多已不再期待戰爭能短期結束,因此未來經濟會持續受衝擊。而且,此衝擊除了直接來自交戰國外,更大的衝擊來自歐美,通膨、戰爭等因素已讓歐美今年成長率至少下修1-2個百分點,中國與歐美的經貿再來占比更大,受到的影響更大,例如歐洲與中國經貿關係最密切的德國,就是這次戰爭最大的受害國,德國新公布3月的生產者物價年增出現災難性的30.9%上漲,是戰後最高,預示了德國經濟苦難的未來。

另一個更大的衝擊來自中國本身─疫情捲土重來與封鎖造成的經濟損失,目前全球供應鏈最關注的莫過於上海因疫情封城,除了內需消費的經濟損失外,還有港口貨櫃、全球供應鏈的衝擊與損失。

雖然疫情再起是在3月,但嚴格來講,所有產業衝擊、經濟損失尚未反應在經濟數據上,因為上海是在3月28日才開始「半封城」,因此首季數字尚未反應疫情封城的損失,而這個損失會在第2季中完全反應;而且,除了上海之外還有其餘數十個城市、地區因疫情再起而封城,悲觀的看法甚至認為第2季中國成長率要「繼續探底」,換句話說,更糟糕的情況還在後面。

這也是為什麼經濟數字公布後、人行就宣布降準─全面降準1碼、但對部份城商行、農商行再多降1碼,以「支持小微企業、三農(農民、農村、農業)」。雖然相較去年全面降準2次、且每次都降2碼,這次的降準算是「比較溫和」,但以時間來看,與去年12月中的降準相距只有4個月,顯見經濟情勢偏嚴峻,難怪人行要說「為了穩定經濟局勢」而降準。

至於何時中國經濟能脫離疫情壓制回到正軌,決定因素恐怕已經變成在政策而非「在病毒」了。

中國的嚴格清零政策,曾經讓中國「戰勝疫情」、成為全球最快讓經濟運作回到正軌的經濟體,但面對變化不斷、傳染力更強致死率卻低的病毒,大部份國家都已放棄清零,選擇「與病毒共存」。中國人多地廣、與各國經貿及人員往來不斷,當所有國家都選擇與病毒共存時,北京再要對14億人「清零」已是不可能,只會持續對經濟造成不必要的壓制。因此到底疫情會對中國經濟產生多久與多大的損害,就看政策何時改變、放棄清零。

去年全球經濟算是過了一個「好年冬」,在經歷了2020年全國因疫情封鎖帶來的大衰退後,大部份國家2021年都享受了一次大反彈,成長率都創近年高點,中國去年8.1%的成長率就是近年少見,只是把2020年加進來平均後,成長率變成5.1%─算是比正常成長率還低;今年5.5%的成長率目標值,原本外界認為算是保守、達成機會不小,但碰上俄烏戰爭、疫情再起,幾番折騰下,達成目標值機會已更小了。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首季民間消費不足問題。在中美貿易戰之後,北京提出「內循環」政策,白話文講,其實就是要增加內需、提振消費以支持經濟成長,以降低對出口貿易的依賴。但第1季的幾個重要數據中,從工業生產到進出口、投資都不差,但民間消費成長最低、只有3.6%,明顯拖累整體成長。

展望未來,全球經濟只會持續下修─IMF本周才把今年全球成長率下修為3.6%,較1月少了0.8個百分點,去年中國出口成長2成帶動整體經濟上行的盛況不再,北京今年要保增長、「保5」,如果再要用「 大水漫灌」的作法,當然有可能達成,但後遺症也會相對嚴重。最佳的方式其實是能拉抬民間消費,以免官方出手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太多引發不良後遺症,至於最後能作到多少,官員的選擇如何,就只能繼續看下去。

至於台灣,今年也不可能躲開「通膨上調、成長下修」的命運。央行在3月的理監事會後,已把今年通預測值從不到2%上調到2.37%、成長率下修到4.05%;不過,依照目前的發展看,通膨最後應該會到3%左右、成長率則跌破4%,看看未來幾個月出口表現,大概就能知道情況會變成如何。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