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烏克蘭第五課—普京促成了多極世界,台灣等著被交易

2022-03-27 06:00

? 人氣

2022年下令入侵烏克蘭的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AP)

2022年下令入侵烏克蘭的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AP)

在俄烏軍事衝突滿一週時,全球就已從道德層面的激情關注,快速轉向經濟層面的現實關注,因為這一次不是西方攻擊影響全球經濟程度有限的小國,而是與一個排名第11的經濟大國相衝突,影響層面廣泛而深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西方幾乎是集體對俄羅斯發動了「限制性的重量級金融制裁」,一開始人們的關注焦點在於金融面,如SWIFT的影響範圍,以及「去美元化」世界的可能。沒幾天經濟議題開始集中關注全球貿易。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觀點是,俄羅斯是否刺激了貿易多元化的世界?

為什麼俄羅斯強調不支持制裁的全球人口佔比?

對於俄羅斯與西方衝突的影響,有兩種評估量尺,其一是制裁俄羅斯的國家GDP總量約佔全球六成;其二是拒絕制裁俄羅斯的國家人口總量約佔全球六成。

大致而言,前者是西方量尺,後者是俄羅斯量尺。

從GDP總量來評估西方與俄羅斯的經濟衝突,並不準確,考慮到全球化貿易中原材料的關鍵性,評估的重點應是俄羅斯(包含烏克蘭)在原材料上對全球經貿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在有關於糧食等大宗商品,俄烏的重要性也不是GDP總量可以說明的。

經過盤點,俄烏在能源與若干大宗商品上的影響力,遠大於其GDP總量,更不用說,若將中國也納入更廣泛評估。

從中美貿易戰的案例可見,美國之所以難以與中國脫鉤,甚至在改變供應鏈結構上也幾無成效,關鍵之一就在於中國握有許多原材料方面的優勢。勞動力紅利,東盟與印度容或能成為取代中國的選項,但只要原材料還是從中國進口,就談不上完全取代。

同理,俄羅斯與烏克蘭,再加上俄國的盟友白俄羅斯,委內瑞拉與哈薩克等中亞國家,都擁有重要的原材料與大宗商品優勢,不是西方想脫鉤就能脫鉤的。

當俄羅斯強調六成人口佔比時,意味著世界上多數人口無法承受能源與糧食危機,事實上,剩下四成人口對此的抵抗力也不高,雖不是沒有替代方案,但畢竟在調整過程中是充滿痛苦的。開發中國家要忍受飢餓,已開發國家要承受通脹,這是事實。

簡白地說,我的武器不多,但殺傷力很強,這就是普京想告訴西方的。

小麥,俄烏佔全球產量1/3,烏克蘭還有歐洲糧倉之稱。

鋁,俄羅斯是全球第二大生產國(中國第一),從汽車到啤酒罐都要用到鋁;

氖氣,全球供應量40-50%來自俄烏,芯片製造的關鍵原料之一;

鈀,全球40%產量來自於俄羅斯,汽車依靠鈀去除廢氣中的有毒氣體,亦用於電動車電池。

鉀肥,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產量佔全球36%,俄羅斯也是全球主要化肥出口國,農業大國如印度與巴西都非常依賴俄國與白俄的化肥供應。

天然氣,全球17%供應來自俄羅斯,歐洲的生命線之一。

石油,俄羅斯是全球第三大產油國,第二大出口國。

以上僅羅列較受矚目的項目,俄烏的原材料與大宗商品還有許多足以影響全球價格的物件,全世界的人們都在影響範圍內。

毫不誇張地說,從物層面上考量,自然資源將決定多極世界的結構。

自然資源決定多極世界結構

歷史表明,人類在思想上的壁壘,其實是由物質層面決定的,也就是在資源爭奪過程中的衍生產物。即便這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片面觀點,但要全然否定是不可能的,全球化就是明證,供應鏈結構是以原料為核心所形成,而非思想價值觀。

在西方敘事中,俄烏衝突的影響在思想壁壘上看似清晰——自由與專制——但有鑒於自由主義在西方遭到民粹現象的侵蝕,因此大概率會隨著物質層面的需求而愈形弱化。當經濟自由主義甚至被西方所質疑,多極世界便由此產生。

簡單說,未來將是因安全考量而走向供應鏈多元化的一個多極化世界。

假設多極世界由三個主要陣營形成,美國為首的「五眼」為其一,中俄為其二,歐洲為其三,那麼可說三方都有不同的自然資源優勢,剩下的世界要如何站隊,取決於與這三方較勁下的經貿結構。

自然資源之王是能源,因此三方目前極度關注中東產油國的動態,另外則是人口與能源消耗大國的印度。

最大石油生產國沙特拒絕美國的增產提議後,「再度」傳出與中國的交易將考慮以人民幣計價,如果落實,此舉足堪稱為美元霸權盛極而衰的起點,接下來的金融結構整骨,必加速多極世界的形成。同一時間,印度大量採購俄羅斯石油,甚至反過來指責美國自私,形同與華盛頓對著幹,這也是向單極世界說再見的重要訊號。

影響更為深遠的是,西方沒收俄羅斯外匯儲備的非理性制裁,極度震撼了非西方世界,尤其是為數眾多的開發中國家,因為外匯儲備突然成為醒目的國安風險,誰也不知道何時自己的資產將被沒收,這也加速促成了多極世界的金融結構。

還有一個重大領域,即未來產業,其發展奠基於以上三方在自然資源上各自的比較優勢,當我們討論到「新石油」——晶片——與其製程有關的材料對三方而言都是核彈級武器;當我們討論到電動車,其電池製程中所需的自然資源亦為三方的關鍵「武備」;當我們討論到糧食,農產供應鏈的結構將隨著三方的在糧食科技上的進展而改變,三方之外的農業大國將與原料的擁有者和科技的領先者合作。

然後所有非西方世界都可能會在規避風險的行動裡,逐漸衍生質疑自由主義的思想,甚至反對基於霸權結構的自由化,為多極化世界在物質層面與思想層面建立堅實的基礎。

換言之,缺乏自然資源與原料生產能力的地區,只能選擇地理上與市場結構上關係較深的一方站隊,而其中還有一個主要的變數,即美國軍力的涵蓋能力。

多極世界裡的台灣

在東亞,日本,韓國與台灣都缺乏自然資源,若非美國軍力的涵蓋範圍,理應選擇在地理上最鄰近的資源大國站隊,東盟是十分顯著的例子。

東南亞許多崛起的國家都依賴中國原料,甚至俄羅斯資源,除此之外的選擇都是捨近求遠,而薄利的生產結構,缺乏捨近求遠的條件。

對於日,韓,台來說,美國的軍事內縮提高了自己的軍事成本,美國的經貿內縮降低了自己的市場利潤,一消一長之下,很顯然,選擇站隊美國就是選擇自我消耗。

台灣幾乎是靠外貿在生存,金雞母是電子零件,電子零件的原料又主要來自中國大陸,這結構至少決定了兩岸經貿無可能脫鉤的事實。

另一方面,目前台灣的能源仰賴中東與美國,其中,美國的能源價格較高,因此若中東轉向,台灣無可避免將面臨高能源價格的局面,重創本土的外貿產業。

如果美國想靠經貿與能源維持台灣的忠誠,就必須解決台灣的原料與能源依賴結構,關於前者,基本無解,關於後者,美國必須先確定自己的能源自主,發展高污染的能源產業,這也不容易。

如此說來,在多極世界形成的過程裡,最痛苦的其實是美國,以及資源匱乏的美國小弟們。

在最極端的多極對抗局面裡,台灣被迫要提升對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在自然資源上的依賴,代價十分高昂。在原料與能源上的捨近求遠,會促使產業外移,而其落腳點,不外乎在地理上相鄰的大陸,東南亞與印度。

當然,依靠北美與歐洲市場的產業,也可能會選擇在北美與歐洲設立據點,但其生產成本很難壓低以維持競爭力。這條途徑若是坦途,台商早就在歐美生根了,不會等到多極世界的來臨。

總言之,世界愈是朝多極化發展,手握資源者為王,台灣的生存難度就愈大。

結語

有一點至關重要,即俄烏衝突對全球經貿的影響,是在疫情為供應鏈帶來致命打擊的「續篇」,它逼著各國(尤其是歐洲)必須加緊實現供應鏈多元化,也警惕所有人(尤其是開發中國家),外匯儲備的多元化也勢在必行。

全人類現在正同時面臨疫情,能源與糧食三重危機,它不必然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但多極世界的雛形已然可以目測。

2014年的克里米亞事件,中國沒有什麼角色,但2022年的烏克蘭危機,缺中國不可,光是此項事實,已經說明了一切。

資源大國大交易的時代突然來臨,而台灣,很快就會是醒目的交易物件。

*作者為文字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雁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