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緯觀點:從美國「小瑞士」吉姆·索普小鎮說起

2022-03-27 07:10

? 人氣

吉姆是少見的全能運動員,能跑、能跳、能拼,是一人田徑隊,一人美式橄欖球隊,一人包攬各項比賽獎牌,屢破記錄。(資料照,AP)

吉姆是少見的全能運動員,能跑、能跳、能拼,是一人田徑隊,一人美式橄欖球隊,一人包攬各項比賽獎牌,屢破記錄。(資料照,AP)

美國的小瑞士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東部,費城以北約130公里,有一個5千人口的小鎮叫吉姆·索普(Jim Thorpe)。該鎮山嵐環繞、風景如畫、別緻的維多利亞樣式的豪宅,被稱為「美國的瑞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該鎮原名毛克鎮(Mauch Chunk),附近的薩米特山(Summit Hill)中蘊藏豐富的無菸煤。無菸煤豐富的收入,使得毛克鎮成為美國19世紀創造出最多百萬富翁的城鎮。Switchback Gravity Railroad 鐵道公司於1827年在當地建造了一條莫赫克鐵路,把煤礦從山區運往毛克鎮再由附近運河運出去,是全美興建的第二條鐵路。

全美第二大旅遊勝地

1845 年Switchback鐵道公司再當地又興建了一條「回溯道」,利用重力把火車回拉,形成一條18英里的8字形環狀軌道。折返重力鐵路載著特別的車廂飛速下坡,時速高達50英里,乘客倍感刺激,如同雲霄飛車一般。火車吸引了無數嚐鮮的遊客,鐵路公司也順勢推出客車服務,Mauch Chunk 成為美國第二大遊覽勝地,僅次於尼亞加拉大瀑布。

隨著工業轉用石油作為燃料,礦山關閉,鐵路交通減少。1872年時候,城鎮附近河流運輸逐漸減少,Switchback 轉變成純粹遊樂設施。

失去運輸樞紐,又歷經30年代大蕭條,來毛克的遊客變少,市鎮逐漸沒落。1933年,Switchback火車停駛,設施被當成廢品出售。鎮上的老建築甚至沒錢拆除拍賣廢品,就呆在原地。

改名為吉姆·索普鎮

1953年著名運動員和奧運會獎牌得主吉姆·索普(Jim Thorpe)去世,索普出生地俄克拉荷馬州籌不出10萬美元為他興建紀念館。毛克鎮丟出橄欖枝,出錢把吉姆遺體從加州運過來,並安排了葬禮。除了支付費爾維尤公墓陵墓費用,還興建了雕像及紀念碑。吉姆·索普一生從未到過此鎮,卻在此安息。兩個跨河市鎮——毛克及東毛克(East Mauch Chunk)也在1954年合併,用吉姆·索普重新為新鎮命名,希望能吸引到新的觀光客。

誰是吉姆·索普?

吉姆·索普生於1887年5月28日在俄克拉荷馬州的印第安自治區,被認為是近代運動史上最多才多藝的運動員。他從小就不愛讀書,但是運動細胞非常發達,翻山越嶺、游泳、馴馬不學自通。父親把他送到寄宿學校屢次逃回家裡,直到把他送去賓州卡萊爾印第安工業學校才被體育教練發現他不平凡的體育細胞。

有次吉姆路過學校田徑隊跳高練習場,看到運動員跳不過跳竿頗為不解?教練波普·華納讓從未跳高的吉姆一試,他輕易跳過5呎6寸。此外吉姆對跑步、跳遠、橄欖球、棒球…各樣運動也都表現出色。教練將吉姆納入學校運動團隊,運動隊員有特殊的伙食、優待,吉姆就待下來了。

吉姆在美式橄欖球比賽中表現尤其出色,使得卡萊爾美式橄欖球隊所向披靡。除打敗常勝軍哈佛隊外,還擊垮西點軍校美式橄欖球隊。當時在西點軍校就讀的艾森豪將軍回憶起吉姆·索普在雙方比賽時予取予求。他認為卡萊爾球隊不難擊敗,但吉姆一人幾乎就是整個團隊。他只需要把球放在腳上,然後輕鬆踢60碼。吉姆能扔球、能跑、會拌人,什麼都會!

1912年瑞典奧運

吉姆·索普在1912年被選為美國瑞典奧運代表隊成員,6月14號美國奧運代表隊一行164人從紐約搭乘芬蘭號輪船出發,吉姆在10天航程中賣力鍛煉跑步。

吉姆在奧運中表現出色,獲得兩面金牌。國際奧林匹克網站這樣描述吉姆·索普:

1912年7月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五世向吉姆索普頒發兩枚金牌,他對他說:「先生,您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運動員。」這位擁有美洲原住民血統的美國田徑明星,憑藉他的表現讓斯德哥爾摩人激動不已。他在五項全能(跳遠、標槍、鐵餅、200 米和 1,500 米),在除標槍外的所有項目中均獲第一,跳遠獲得第4,跳高獲得第7。十項全能比賽中表現出色…以近700分的優勢超越下一名挑戰者。

十項全能滿分為10,000 分吉姆得到了8,412.955分,比亞軍 Hugo Wieslander的7,724.495分,多了近700分。吉姆的十項全能紀錄20年都無人能超越,直到20年後1932年才被另一位美國人詹姆斯·鮑什打破。

紐約市用盛大的紙帶遊行迎接奧運隊凱旋,科學家在吉姆身上46個處反複測量,想知道人體完美組合究竟是怎麼回事。吉姆雖然在1912年代表美國贏得2面金牌,但因為他出生於印第安保留區,不具備美國公民身份,直到6年後美國印第安人才算是美國公民。

失鞋事件

奧運10項全能最後一項1500米決賽前,吉姆在更衣室發現有人把他跑鞋偷走了。他向隊友要了一隻多餘的跑鞋,尺寸比吉姆穿的小,他勉強把腳擠進去。又從垃圾箱找到一隻大號鞋子,多穿幾雙襪子將就穿上。就用這不同樣式的鞋上場比賽,還是跑了個第一。

穿不一樣的鞋參賽(維基百科圖像)
穿不一樣的鞋參賽(維基百科圖像)

失去獎牌

1913年1月《伍斯特電報》報導了吉姆在1909年和1910年夏天,曾經在北卡羅來納州參加半職業棒球比賽,每場比賽能有2美元的或每週25美元的收入。在當時大學球員經常在夏季去打職業比賽以賺取外快,同時也能幫助維持良好體態。吉姆參加的是地方性小比賽,談不上職業競賽。美國田徑聯盟根據報導做出官方裁決,將吉姆的身份追溯為職業球員。吉姆無心之失的申訴被聯盟駁回,業餘田徑聯盟Amateur Athletic Union取消他的業餘資格,國際奧委會也因此註銷他的兩面金牌。

隨後吉姆的教練波普親自把獎牌從吉姆家中取走,寄還給奧委會,第二名瑞典選手Hugo K. Wieslander遞補為金牌得主。

職業球員生涯

吉姆從此步入職業球員生涯,各個球隊紛紛挖角。他加入過紐約巨人隊、波士頓勇士隊和辛辛那提紅人隊棒球職業大聯盟,八年平均打擊率高達0.252。

演員及印第安權益抗爭生涯

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吉姆已經40多歲,職業球隊不再要他。他前往加州好萊塢飾演西部牛仔電影中的印地安人,也安排其他印地安原住民演電影幫忙就業。電影公司給印地安人的工資只有白人演員的一半,落馬演出白人演員能拿$150元,印地安人只能拿$25元。吉姆替自己及其他印第安演員出頭,爭取同酬工資。

30及40年代吉姆開始到全美各處為印地安人爭取權益,為他出生地Sac和Fox印第安保留地,爭取到石油收入分成的協議。

婚姻與家庭

吉姆結過3次婚,一共生了8個孩子。頭一次婚姻所生長子死於西班牙大流感,讓吉姆受到很大的打擊。因為吉姆的打架、酗酒鬧事,第一任妻子結婚幾年後離他而去。吉姆很關愛他的子女,會找時間陪他們也訓練他們體育項目。一位兒子曾經問過吉姆為什麼他有異乎常人的體能?吉姆回答當他孿生哥哥8歲時候感染傳染病死亡以後,把他的力量轉給他,所以他有雙倍精力。

吉姆58歲第3次婚姻持續到他第3次嚴重心臟病發作,死在加州洛米塔(Lomita)單間拖車裡為止。他死時貧困潦倒,得年65歲。吉姆在他家中相對算是長壽,他父母都在他十幾歲就過世,兄弟姐妹也沒活很久。

世界上最偉大的全能運動員

吉姆是少見的全能運動員,能跑、能跳、能拼,是一人田徑隊,一人美式橄欖球隊,一人包攬各項比賽獎牌,屢破記錄。五次獲得奧運會金牌的謝里登都欽佩他,對《紐約世界報》的記者說:「索普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運動員。他擊敗過我五十次。即使在我顛覆時期也做不到他今天所做的事情。」

1950年,美聯社對廿世紀上半最偉大的運動員進行了一項民調,吉姆·索普(Jim Thorpe)位居第一,棒球紅人貝比·魯斯(Babe Ruth)位居第二。

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聯合決議,將這位來自俄克拉荷馬州的印第安人吉姆·索普,列為20世紀最佳運動員。

恢復奧運金牌運動

1982年2月8日吉姆·索普基金會成立,除了讓大眾了解吉姆的成就之外,也努力試圖恢復他被取消的奧運獎牌。基金會創辦人羅伯特 W. 惠勒到各處訪問吉姆當代相關兩百多人之後,於1975年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吉姆·索普,世界上最偉大的運動員」(Jim Thorpe, World's Greatest Athlete),記錄吉姆生前的成就及生活。

基金會根據1912年國際奧運會的一項明文規定:「剝奪獎牌必須在頒發後30天之內為之」,吉姆當時卻是在196天之後才被取消獎牌。1982年10月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會接到訴訟要求恢復金牌之後,批准索普重新列為金牌選手,並在1983年1月18日的儀式上,把複製的紀念金牌頒給索普的孩子們,奧運網站上也重新登錄了吉姆·索普的金牌記錄

吉姆過世幾乎30年後才重獲金牌,活的時候卻不曾享受過奧運金牌運動員的榮耀。(國際奧林匹克網站截圖 )
吉姆過世幾乎30年後才重獲金牌,活的時候卻不曾享受過奧運金牌運動員的榮耀。(國際奧林匹克網站截圖 )

萊爾印第安工業學校

美國拓荒運動時期,軍隊將印第安人多次在戰爭中擊敗。戰爭中軍人普拉特中尉受命創建萊爾印第安工業寄宿學校,招收印第安青年教導他們如何過文明生活。學校給男孩做職業培訓,給女孩做家政訓練,並讓他們在學校的農場及糧食加工廠實習,將生產的商品運往市場銷售。工業學校的學生在5年內不能離開學校,其中有一段時間需要寄宿在白人家庭,學習文明社交生活方式。

工業學校的任務是將原住民「文明化」,訓練他們具備工作技能,能在畢業後到工廠就業生存。普拉特告訴印第安人他們之所以會被打敗,是因為他們不具備知識及裝備,教育可以改造他們的生活,讓他們有更好的未來。

吉姆從未喜歡學校生活,曾經逃離工業學校又被父親送回來。若不是運動員的特殊伙食及優待,他也不會留在學校。

工業學校自1879年10月6日第一批入校生到1918年9月1日關閉,招收過上萬名從各地來的印第安學生,其中1千多名學生逃回家去,好幾百人得了傳染病(很多是從白人傳染了肺結核)而死,真正完成學業的畢業生只有761人。

印第安原住民的「文明化」

對印第安原住民的文明化在美國建國前就已經開始。1634年耶穌會神父認為宣教使命之外還要「將文明延伸到其他無知的種族,指引他們指明通往天堂的道路。」。1640年耶穌會在現在的馬里蘭州南部建立一個名叫St. Mary's的社區,由兩位神父在一所人文學校裡教導印第安學生。

18世紀美國建國之後,華盛頓及戰爭部長亨利·諾克斯一起積極「開化/同化」美洲原住民。1867年美國國會甚至立法主張消除印第安語改用英語教學,用政府力量推動美洲印第安人文明化。

一直到1934年通過《印第安人重組法案》,確認印第安人的自治權利,原住民才有資格到印第安事務局任職,印第安人也被鼓勵到職業學校和大學就讀。1965年實施的《高等教育法案》政府設立部落學院和大學(TCU),擴大與改進社區學院及職業教育。同年成立阿巴拉契地區委員會(ARC)針對美國阿巴拉契山地區—包括西維吉尼亞州及附近12州部分區域都市化較低的偏遠地區,提供醫療、教育、職業培訓、公路、供水、下水道系統改良、電信…及創業和資本市場的發展。招收基礎醫療、心理諮詢、牙醫、產科…等醫療人員及教師公費生,讓他們畢業後去ARC地區服務。

從1960年至今,阿巴拉契地區高貧困縣由295個減成91個,嬰兒死亡率降低了三分之二,高中畢業生的比例提高了一倍。

但是印第安保留地的嬰兒死亡率、預期壽命、營養不良、貧困、酗酒、吸毒、賭博、暴力犯罪…等問題仍然比其它地區差。整體印第安人藥物過量、自殺、酒精性肝病死亡人數為美國其他地區平均數的4倍。

17世紀加拿大法國殖民地區,也在法國傳教士主導之下開始了同化政策。傳道會建立了印地安日間學校與寄宿學校,由於原住民不願進住,學校在1690年間停辦。1820年間加拿大官方批准寄宿學校教育方案、1876年通過《印第安人法》(Indian Act)、1884年規定第一民族兒童必須在日間學校,職業學校、或寄宿學校選擇一就讀。

歷史最悠久的莫霍克印地安人寄宿學校(Mohawk Institute Residential School)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布蘭特福德,1831年由聖公會開辦啟用,1922年由加拿大政府接管,到1970年6月才正式關閉。

加拿大印第安人寄宿學校在1931年到達高峰,總共80間。其中44間隸屬於羅馬天主教會,21間屬於英格蘭/加拿大國教會,另有13間屬於加拿大聯合基督教會以及2間長老會。

加拿大最後一所位於努納武特地區蘭金灣的聯邦政原住民寄宿學校,在1997年關閉。

350年的偏見

美國及加拿大對印第安原住民的「文明化」政策,經過350多年才放棄強制執行,允許原住民自由選擇自己生活方式,政府會撥款並協助建設原住民保留地區。

「文明化」號稱可以改善原住民的生活品質及預期壽命。曾經為了研究睡眠,研究人員深入沒有水電的原始漁獵部落,發現他們的生活品質一點不差。其實提高壽命的關鍵因素是公共衛生及營養。「現代化」家庭設施除了衛浴之外,並不保障實質生活品質及家庭幸福。

美國、加拿大目前常批評大陸在新疆「漢化」新疆同胞,他們忘記自己300多年的「好心」,與今日新疆類似。

「文明化」的偏見不只過去在北美出現,台灣對原住民「教育」不抽煙、不吃檳榔,家庭倫理的指導,仍有高高在上的心態,想要「改造」與當代工業化同樣久遠的部落文化。

吉姆·索普小鎮重生

毛克鎮50年代改名吉姆·索普鎮之後,城鎮缺少經濟活動,又非交通樞紐,遊客並未增加, 60年代幾乎成為鬼城。現今卻因絕世獨立、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及百年維多利亞式老豪宅、火車舊址、戶外活動資源,又逐漸吸引一些不為打卡,而想放鬆、舒壓、親近田野、休閒的遊客。吉姆·索普鎮常住人口又恢復到5千。

原先極度「文明、現代」的小鎮禁不起社會變遷考驗,原始獨立的景觀才讓它重生。現代人常想到鄉下放鬆心情,親近大自然。而原住民一直在享受田野之樂的幸福,他們的文明及生活方式可能比「都市化、現代化」更能持續長久。「文明人」的驕傲,可以歇息了。

*作者為管理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