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道生觀點:揭露前所未有的「康乃狄克號」潛艦觸礁事件真相

2022-03-20 07:10

? 人氣

美海狼級核子動力潛艦「康乃狄克號」(USS Connecticut,SSN–22)。(資料照,作者提供)

美海狼級核子動力潛艦「康乃狄克號」(USS Connecticut,SSN–22)。(資料照,作者提供)

引言:事件發生

美國海軍海狼級核子動力潛艦「康乃狄克號」(USS Connecticut,SSN–22),於2021年10月2日,在我南海東沙島海域,撞上不明物體,導致艦體嚴重損壞,11名官兵受傷,幸未傷及核動力系統,並憑藉自身動力於 8日駛抵關島美軍基地,進行損壞評估與初步維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遇襲細節不明,在 10月2日遭碰撞,聲稱是基於安全理由卻拖延到10月7日才公布,事屬敏感,對事故資訊諱莫如深,難免引發各界猜測。美國官員表示,撞擊事件與中國無關,一再強調是發生在12海浬外的公海上,原說在南海地區,卻又改口擴大在「印太地區的國際水域」,中國外交部在該事件發生後,立即表達深切關注,對肇逃原因,敦促美國提供發生意外的確切地點、航行目的與遇襲細節,是否造成核外洩?是否破壞了當地海洋環境?在無法掩蓋行蹤與情資下,美國僅低調發表一份聲明:在「印太區域」潛航時「撞上不明物體」,對碰撞地點、人員傷勢、潛艦損傷情況一概避重就輕,僅稱「無人死亡,核反應爐也沒事」。中國外交部長表示不滿,要華府「立即停止派軍艦四處滋事挑釁、炫耀武力,停止損害別國主權安全行徑,否則此類事故恐怕不會更少,只會更多」,雙方的對話中充滿著濃濃火藥味與玄機。

查該艦在9月5日由橫須賀出港,經琉球、台灣東部海域、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執行「水下巡弋」任務。依專家分析:「康艦」10月2日遇難,8日抵達關島,用「負傷脫離現場」慣用的安全船速(約5節),專業航海者D.R推算,美方遲延5日,待脫離「瓜田李下的敏感區」後才對外發表,此破綻百出的露餡問題顯然中方已瞭若指掌,僅差未當場「活逮」,而美方對此尷尬三緘其口,羞於啟齒的低級失誤,採取死不承認,老子拳頭大,又能奈我如何?

依據美海軍公開透露的點滴訊息、地理位置、時機點、雙方舉動、環境水深及其活動軌跡已明顯曝光。種種跡象顯示,事件就發生在我東沙島海域,時間點碰巧又是在共軍連續24小時派56架次軍機破記錄進入我防空識別區操演之時,亦是我政府天天喧喧嚷嚷、大聲叫罵「繞台、犯台、擾台、挑釁」的時刻,因而引發美方高度關切,趁操演熱絡之時,暗中派艦隱藏水下電蒐監測,事發後不久,又見美探測船「瑪麗西爾斯號(R/V Mary Seares)」罕見駛抵東沙島外海,爾後又「此地無銀三百兩」匆匆離開,外界才發現在情勢緊張不斷升高的南海,美軍早就將時下最強大戰力的「海狼」,插尖部署到別人家門口,更妙的是兩隻大象竟是在「安全地帶」的我家門口打架。

一、南海主權及失事現場權責,我方所表現態度

我國政府曾發表聲明,強調「南海諸島屬中華民國領土,政府絕對會採取堅定的行動捍衛國家領土及相關海域的權利」,蔡總統更在雙十文告中,特別提出:「中華民國與中共互不隸屬」。當中共向美提出強烈抗議時,及諸多水域和鄰國發生爭端相互譴責時,我政府不但未履行「採取堅定行動」,捍衛南海領土及相關海域權利所作的政治承諾,亦未有任何侵犯我主權的譴責及聲明,等同國際法之默認與承認,更失去為「友邦」解套及表態承認為我國海域主權的機會,在「親美仇中」下,也未見美國為我伸張正義,反昭告世人及中共,限縮我12海浬外,任何船艦均可自由通行的無主權與管理權謬論,此行動也未曾照會過我方,並瞭解用意企圖,而我政府渾然不知的竟當壁上觀,在後知不覺中,僅見我「國防院戰略與資源所」,不知自己是何身分,未見探討我國防上的缺陷,並且以非常不專業的用「坊間專家」蒐集的臆測資料,以淺顯無知的常識發布「國防安全即時評析」,未切入主題重點,在狀況外誤打亂撞的提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啼笑皆非的「山會移動」、「深海岩盤抽砂」問題,更失格的反譏我國經IMO國際安全認證通過,而發行的「失真、 模糊、不可靠」的向量式、數位化海底地形圖(圖 2)。

20220318-圖2-我國海域經探勘全覆蓋而繪製成之水深地貌圖(作者提供)
圖2-我國海域經探勘全覆蓋而繪製成之水深地貌圖(資料照,作者提供)

無專業的素養、健全的判斷、空泛乏陳,往往會在意識形態的論述中,傳遞「偏頗、扭曲、錯誤」的臆測訊息,以偏概全而誤導事件的真相;今回歸潛艦專業與探測經驗,蒐集有關資料重新建立現場,依據歷年來發生的案例作比對分析,在現有的基礎上,用審慎嚴謹態度、具有說服力的科學驗證、數據解析、循理補強論述來釋疑解謎,讓本事件以最真實的一面信服於眾。

二、 康艦完全暴露了行蹤與任務、出事地點

1.美探測船帶來的訊息:10月25、26兩日,隸屬美國海軍海洋探測船「瑪麗西爾斯號(R/V Mary Seares)」罕見的出現在我東沙島東南方近海,由巴士海峽向西北駛往東沙島海域,距離東沙島最近僅12海浬,疑似進行快速測繪作業,隨即離開。據悉,這艘船時常出現在南海海域,專長是探測海底地形及調查海洋氣象水文,但這次抵近到東沙島海域活動,卻十分罕見。

有關上述新聞事件,從事海洋探測專家一聽即知,該船是使用多波束測掃聲納,在出事地點進行地層掃描,探掃「被撞物體」,其快速測繪作業已完全暴露出事海域的水深及活動範圍。首先說明測掃聲納其波束是以8°角向海底發射,越淺越清晰,探掃的寬度就越窄;水深距離越深,寬度就越大,但面積也會因為擴散而模糊。就如同手電筒光源照射原理一樣,如在深水掃描,必須降緩船速及做第二次重疊掃描,其探測到的資料才會清晰完整有研究價值。由於使用高、低頻掃測,及ADCP聲納回跡顯示,讓海底深度、密度、溫度、鹽度、水壓、波動、生物聚集活動、底質、物體性質可以一目了然。依美軍探測船來回作兩條測繪線,一次完成即匆匆離去,其深度應在300至400米之間,且早有意外事故的船位,才會到「現場」直接作掃描。美方宣稱撞的是不明「山脊硬物」,用探測船的路徑與海洋水深圖、海底性質、「突出硬物」、水深作核對,不難找出事故地點及撞擊物體,如不確定事故位置,則會先在Sea Plot測繪儀內設定範圍作數條測線,將疑點置中,探測船照測線間隔來回掃描,即能找到海底所要的物標(如圖7),因需往返掃測,滯留時間也會相對延長。

20220318-(圖7)尋找海底不明目標,依水深先作測繪線,訂出範圍,將可疑物置中間,來回掃描,波束的寬度每條必需相互銜接重疊,即能找出物體。(作者提供)
圖7-尋找海底不明目標,依水深先作測繪線,訂出範圍,將可疑物置中間,來回掃描,波束的寬度每條必需相互銜接重疊,即能找出物體。(資料照,作者提供)

聲納信號在水中的傳播速度與時間相乘,其值即為距離。訊號往返費時,船前進中就會產生時差與距離差,水越深船速就要越慢,從探測船的船速就可概略判斷探測的水深,水深亦是控制船速的重要因素,從東沙島海域的礁棚區水深,也可推測出美探測船所行駛的速度(約用五節進行掃測)。

2.潛艦觸礁位置:依軍事情報管制辦法,美潛艦不太可能冒險進入我防空識別區內情蒐,因為是反潛機、戰鬥機、軍艦聯合操演活動範圍,在頻繁的航路上,反而會遭偵察機每架次來、去至少有兩次以上的機會被投放的聲納浮標或磁感探測儀偵測到,還有艦艇的反潛偵測監聽。依美探測船離我東沙島 12海浬外即折返,就可斷定潛艦是在東沙島東北方12海浬範圍外活動時遇險,也完全符合美國所堅稱意外在「12海浬外的公海上發生」與「12海浬折返」,這兩點即已獲得美方雙重證明。

一般探測水下目標,一定要超出範圍,才能顯現「物體」的整體性。因此在東沙島向外推展12+1海浬畫一弧,更縮小了出事範圍,觸礁位置幾乎就在我防空識別區西南方的左下角,剛巧是整個大陸礁棚最往內凹的地方,無疑也是潛艦最佳潛伏區。如果用水深圖、探測船的航跡核對,很容易找出意外事故的正確位置;另一種方式是使用我東沙島雷達站,調出當日資料,查出探測船蹤跡,用航跡線的航向在東沙島13海浬處畫一弧,交叉點即為出事船位,此位置附近晚上出現一小點,白天不見,就是潛艦作息時間。

三、東沙島地理位置適合潛艦活動,為我空中偵巡重點,亦是美艦庇護地

東沙是東沙群島的主島,面積1.8平方公里,也是南海數百個島礁中最大的島嶼之一,為我國固有疆域,擁有控制權,亦有國軍部隊駐防。美艦會來到此區活動,必有所考量,因是在我方的「安全地帶」,事出意外,自然是最佳的庇護地,如被「活逮」,更有理由是在「別人家」又非「你家」,你叫什麼叫!我海龍、海虎潛艦常輪流參與南沙偵巡及對抗操演,過去更曾在台灣周邊海域反潛區與友邦進行聯合演訓。

8月25日,美軍一架U-2R高空偵察機闖入共軍東海實彈演習區偵蒐情報(圖 10),事出突然,讓共軍措手不及而偵蒐得逞,隨後中共播放該機衛星照,能夠完整掌握偵察機的動態與型號,並展示昔日黑貓中隊被擊落的偵察機向美警告,認為已直接挑戰到共軍底線,違反中美海空安全行為準則及相關國際慣例,只允許這一次,不可能再發生第二次,雙方均不容重蹈覆轍。時值台海軍事情況嚴峻,南海軍演頻繁,美如重施故技必遭抓包,故而選用隱密性高的潛艦取而代之,換到異地南海水下掩人耳目最為恰當,相互不無關連。

(圖10)美U-2R偵察機闖入共軍演習區偵蒐情報(作者提供)
圖10-美U-2R偵察機闖入共軍演習區偵蒐情報(資料照,作者提供)

東沙島礁棚區的海域遼闊,水深足夠,亦是潛艦最佳活動及伏擊區,只要從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套繪到海底地形圖上,必能一目了然地看出中共的戰機及反潛機活動狀況與康艦藏匿位置。汕頭外砂機場與我屏東空軍基地接近等距,也正是共軍與國軍反潛戰力的角逐重點海域。反潛機的偵巡戰術,在一定範圍的區域內,利用機上攜帶的設備,與其它飛機、水面艦艇或陸上單位配合,可進行持續性的監視和搜索。由於反潛機能在短時間內,涵蓋相當大的海域面積作偵防,所以反潛作戰已成為近代攻防戰上極重要的一環。我海軍將P–3C反潛機(由空軍駕駛)佈署在屏東空軍基地,並設有海軍反潛作戰的「屏聯組」駐防,有其地利之便,可以就近監控這片海域,南海空中偵巡劍指何方?不言而喻。

四、 認識潛艦水面電子情蒐與海底偵蒐作業方式

軍用潛艦下潛深度分危險深度、巡航深度和極限深度。潛艦在接近水面的深度上航行,因乾舷低,幾乎只露出艦橋,能見度受到限制,被浪頭遮擋,雷達回跡忽隱忽現,參雜在浪群中,不易查覺,容易與水面船艦發生碰撞,這樣深度範圍稱為危險深度。潛艦能下潛的最大深度,稱之為極限深度。一般潛艦下潛極限深度在300-600 米之間,下潛若超過極限深度,其外殼就會被海水壓力擠爆,在危險深度與極限深度之間,潛艦的活動相對安全,可從事各種戰備訓練任務,稱之為工作深度,又因為潛浮、探測軍情、電子偵測,則需在水面及水下數十公尺範圍內活動。

潛艦水下航行,有極佳隱匿性,具備間諜活動與特戰能力。出事的時間點,碰巧就在共機從西南來回侵入我防空識別區操演最頻繁時刻,不難發現,東沙島海域是最佳情蒐位置,可監測共軍飛機、艦艇活動,偵測對方雷達、武器系統的電磁頻譜,亦能應付反潛機的多種電子系統偵察。

電波在空氣中的電導率和介電常數與水的電導率和介電常數不同,因此其傳播特性也不一樣,波長越短,衰減越大。水的電導率極高,衰減也就更高,一般電儀發出的波長僅可穿透水下幾米,甚長波穿透水深約在10-20米,超長波穿透水深是100-200米,所以潛艦從事電蒐工作,必須潛浮到水下10餘米後,伸出天線才能作偵蒐工作。GPS導航定位信號及各種電子信號多非超長波,很難穿透厚厚水層,所以潛艦定位、電子偵蒐時必須上浮,一旦浮出水面,就失去水層的保護,容易被獵獲,因此活動方式多在夜間上浮或僅露出天線於水面,白日則潛伏水下。依偵測性質、目的,所使用的偵蒐器材可以分水面上、水中、海底三種:

1.電蒐浮標:設有傳感器,蒐集水表各處發出的電頻訊號。用收絞式釋放於水面,潛艦本體充當錨碇潛伏水下,但繫纜線長度有限,潛深亦有限(如同船離開碼頭收回纜繩時,水手必定要左右推搖,防止盤捲集中一處,造成卡帶或脫軌),如放出的纜線為50米,潛入水下深度不得超過40米,且需在無船速或微速下才能施放。另有一種方式就是將電蒐浮拋於水面,待相當時間後再循信號撈回,取出記錄晶片,此法在4級浪以上目視回收就相當困難,龐大艦體難能控制,且易曝光,當時海況不佳,很可能是使用繫留式電蒐浮。(圖12a,電蒐浮標)

圖12a-電子偵蒐浮標,置有傳感器,屬被動式元件,不易被偵測到,蒐集各處發射的電頻訊號(作者提供)
圖12a-電子偵蒐浮標,置有傳感器,屬被動式元件,不易被偵測到,蒐集各處發射的電頻訊號(資料照,作者提供)

2.拖曳陣列聲納:是將水聽器按一定間隔排列後,佈置到透聲的保護導管中,再通過收放絞機,拖曳於潛艦體外,使用被動式低頻,因拖曳後能隔開艦體噪音的干擾,長度可作適度收放,易於監測水中物體的類別、性質及活動狀況,作業時必須保持一定的船速,不適合經常改變運動態勢,或靜默潛伏的常規潛艦使用。

3.海底偵測儀OBS:這是架設在海底長時的震顫感應監測系統,用於記錄地體震動、船隻經過聲響、內潮波訊號、海嘯、地形訊號的感應器。使用時必需拋放於平坦的海底,只收不發,呈睡眠狀態,以節省電力損耗,連續記錄能力可達3個月以上。在電力耗盡前,以同頻道聲納叫醒OBS,該系統接收到相同信號後,即燒斷保險脫勾,脫離架體而浮出海面,並在設定的頻道中發出聲響,浮球有燈光、旗幟,易於尋找,研究船循此頻道方向、目視即能找回儀器。

水下探測容易,海底水文地貌用研究船探測取樣即可獲得,不可能動用高代價的龐大潛艦潛到水中做危險又極有限度的探測行動,此處水文資料過去中、美(NOR海洋物理研究室)合作探勘過,美國海洋探測船也曾在此區作業過,有完整的海洋環境參數,即便不完整,向我方取得也容易,且我國現發行的新式電子海圖均有明示,顯然康艦此次行為已超出上述的特殊工作範圍,唯有用即時性的「電子偵蒐」情報任務可行。

註解:
1.海洋環境參數:包括海水的密度、溫度、鹽度、水深、海水表面流和深層流、海水表面波和內波、潮汐、潮流、海水的透明度和水色、海洋的聲學、光學和地球物理學特性(磁場、重力場、壓力場)、海洋污著物、發光生物和藻類、海水的腐蝕性、海底沉積物、海水中的懸浮物質、地質構造、地貌圖形、沉船障礙物、水下工程設施、電纜管線等,上述因素對潛艦的聲納探測、航行安全有著莫大的影響。

2.電子參數:是對抗偵察機、軍艦、武器、指揮台發出的電波信號頻率,建立資料庫,作為分析電子設備的電磁幅射信號,以獲取其技術參數、位置及類型、用途等情報,以瞭解敵方各種電子設備的技術參數,如無線通信設備的工作頻率、調製方式、信號特徵、雷達頻率、脈衝寬度、脈衝重複頻率、天線掃描方式、波束形狀等,通過技術參數的分析,可以確定電子設備的用途、類型,運用交會法可測定設備的位置、數量、工作規律和變動情況,還可獲得敵軍的佈署、編成、武器系統的配備及行動、企圖等戰爭型態的軍事情報,戰時進行干擾反制、匿蹤、癱瘓系統、掌控戰情取得優勢,為爭奪戰場電磁權的重要利器;隨著電子科技和光學物理的發展與結合,電戰科技的應用,已從早期的無線電磁波,快速發展到涵蓋聲、光、 電、熱等不同電磁頻譜的應用。

這艘全世界最先進的核動力潛艦發生事故後,引發國際間的關注,各國專家好奇的提出諸多疑問,如此先進的科技,何以會在水下遭撞?撞到了什麼?傷得如何?老遠跑來敏感緊張區域做什麼?事故前近一個月的時間,躲在別人家水下幹何事?一向自大的美國,何須遮遮掩掩、支吾其詞?迄今是謎,依專家的判斷,唯有冒險跑來別人家的「瓜田李下」偷摘樹上的「電子參數」一途能解釋。

五、 潛艦停泊方法

當船長的均常遇到船要下錨,先前都會詳查海圖上相應的標註,配備 GPS、海圖、測深儀,避開危險區域,考慮當地水深與地質、風浪、水流強度,再考慮錨泊何處和下幾節錨鍊。全程24小時派航行員駕駛台當班守望,以防流錨、擱淺、碰撞,也絕無可能選擇崎嶇不平的礁岩處或貼近海岸邊,何況一艘巨大潛艦,為保持表面光滑,減少阻力降低噪音,不具備錨鍊,如潛伏海底, 因無抓著力,便會遭海流沖擊移位、擦撞地面,任何突出物均會造成船殼、俥葉、舵板、平衡翼、 聲納的破損(艦體構造極其脆弱),一個小意外即能釀成萬劫不復,即便軟砂泥,也不敢輕易去嘗試貼地(南海砂泥地有強烈海流經過,掀起20餘米高的沙丘群及刮痕,海底無一處平坦),所以停泊時必採中和浮力自由懸浮,遠離地面。

潛艦形狀特殊,呈圓筒狀水滴型,為防船殼或突出物遭碰擦損壞,必須在專製的棧橋式浮箱碼頭靠泊,放置圓滾型浮式大碰墊,不具磨擦力來保護艦身(圖17),從以上環境、條件、構造上, 潛艦都不可能會貼靠海底,那是致命性的風險,除非萬不得已,潛艇戰的坐底伏擊電影情節,只是用想像、編導出來的,並不能應用在真實狀況。

圖17-潛艦靠泊時,必須使用棧橋式浮箱碼頭及無磨擦力的 圓滾軟碰墊保護船體。(作者提供)
圖17-潛艦靠泊時,必須使用棧橋式浮箱碼頭及無磨擦力的 圓滾軟碰墊保護船體。(資料照,作者提供)

無潛深的理由:「康艦」擁有最精良先進的聲學、光學、雷達傳感器、磁性探測儀、整合航海系統之功能,組合成「聲納及航海、戰術整合系統」,亦有多項靜音技術,航速達35節以上,堪稱美軍精銳。在航行中會採用被動聲納進行水下目標識別和測向定位,被動式聲納具備極高的隱蔽性及遠距優點,是非戰狀態或平常潛航時的探測方式,而一旦到戰時或複雜海底地形環境中,潛艦就會將探測方式轉換為主動聲納模式,強化潛艦戰鬥系統的功能。此次任務是作水面電子情蒐,無論用何方式都必須接近水面,絕無可能潛入深海貼地或穿梭山谷而行,就如同飛機高空飛行才會擺脫障礙一樣道理,潛艦雖然使用先進的「航海及聲納戰術整合系統」來助航,畢竟目視航行比電儀顯示要實際而有安全感。水下航行風險極大,航行計畫中有嚴格的標準程序,必然要加大安全距離,如有不明或有疑惑時,航行者都會避而遠之以策安全;海那麼深、地那麼大,無須到陌生的別人家作一些「穿梭山谷」、 「貼近礁岩」危險致命而無聊的特技動作,表演給誰看?

康艦設計最大潛深在300公尺,1997年1月下水,迄今艦齡25年以上,船身結構強度漸金屬疲勞,且曾在北極突破冰層炫耀時受損,自會縮減下潛深度,無法執行高強度的水下戰備巡弋任務, 能讓潛艦撞礁的地方也絕不可能是在深海區,必在安全可航區內發生。水中航行,除用海圖深度作參考外,更會用測深儀實測方式探測水深與海底地形,水的密度與海底地層密度差之千里,有極明顯的分界面,辨識上極其容易,無任何模糊失真的空間,「康艦」配有AU/BQQ-5型整合式航海聲納系統,能清楚掌握水面及水下的動態,一般設定的水下安全距離均非常寬廣,對於可能發生碰撞的目標,不可能不提前採取避讓措施,一個小疏失,必造成嚴重的後果(顯示水面及水下動態,必需用電子海圖圖示水深與測深儀實測水深核對,深度足夠安全才敢通過,本照片是探尋布拉哥油輪沉沒海底狀況及測水深時拍攝,潛艇則使用更先進的3D顯示)

六、聯合國大陸礁層界定

緣自聯合國大陸礁層界線委員會(CLCS)在2009年,將處理各國大陸礁層主權問題;依據聯合國海洋公約規定,純為避免爭議之擴大及為海洋開發而做的努力,各國劃分沿海大陸礁層時,可主張 200 海浬專屬經濟海域進行劃分,最大範圍甚至可擴充到350海浬,在2009年5月期限內必須將探勘資料繳交提出申請;CLCS是由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及水文學專家所組成的科學與技術機構,負責審查沿岸國所提出外部大陸礁層的事證資料,是否符合海洋法公約第76條中複雜的外部大陸礁層要件,包括大陸礁層邊緣、坡腳等水文或海底地形,一旦符合要件,CLCS就會將這些科學與技術的事項作成建議,而沿海國得依據其建議,作出外部大陸礁層的最終劃定。我國雖非聯合國會員,亦遵照此法辦理,必須趕在期限前將我海域重新探勘規劃,以取得國際認可。 所謂「專屬經濟海域」係指鄰接領海以外,由領海基線起算200海浬以內之海域,沿海國對此範圍內之自然資源及從事經濟性開發和探勘之活動,享有「主權權利」及「管理權」。「大陸礁層」是指 領海以外,依陸地領土自然延伸至大陸邊外緣之海底區域。

1.我國對大陸礁層的界定:中華民國公布領海12海浬及經濟海域為200海浬,領令第3條:對鄰接其海洋之大陸礁層所應享有之主權上之權利,不因中華民國經濟海域之設定及任何國家經濟海域之設置而受影響,在刑法第3條,屬地主義是指在中華民國領海海域內犯罪者適用之。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76條第12項規定:「沿海國的大陸礁層包括領海」,我國對國土、海域的界定,均依照聯合國海洋公約法規之規定辦理。

2.我海域的國土規劃與探勘過程:如果中共主張350海浬經濟海域的要求時,就跨過台灣海域,必須要有相對應的主張,其基礎就建立在礁層調查。鄰國在進行大陸礁層調查時,台灣必須因應,依規定各國劃定海域必需和鄰國協商,如果我國沒有調查屬於自己的權利和資源都不知道,又如何和人協商?雖然為期5年的「我國大陸礁層調查計畫」必須完成,但台灣非聯合國會員國,屆時該如何把調查資料提交給聯合國?或者跟哪些國家合作協商或做嚴正主張?要由外交部等跨部會機制研究處理。中華民國雖不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簽字國,但其所制定公佈的「領海與鄰接區法」及「專屬經濟區和大陸礁層法」,基本上都是遵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之規定劃訂,期欲訂立統一之國際法規及程序,諸多往例, 雖非會員,在某些條件下,對合理之規劃均予承認。

為維護台灣主權及海域資源,達成國際認證,我國「大陸礁層調查計畫」原訂在2010年完成,勢必要提前在2009年完成探勘認證,送件一旦獲得証明,自然國土劃分也將因此確立。我方所收集之資料,對國際法規程序、外交事務運作上,必須技巧性的能突破此一瓶頸,以確保我政府及私人權益,並肩負航行安全責任與義務,爰經與海洋學、國際事務專家商議,必需盡速完成此探勘任務,並加值製作「我國海域調查與圖資整合發展」並進,因而內政部責成國科會(現今改為科技部)、 國家實驗研究院、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等主導下,動員全國所有研究船、水試船、測量艦、地質專家、 研究人員,在我海域加速進行地層探勘、掃描及測深作業(圖20,研究船探測規劃照)。目前台灣附近周邊海域,已完成多項調查與研究,建立台灣海洋環境相關資料庫,供大家查詢使用,今在我海域使用的,經IMO安全認證通過而發行的電子海圖,就是由此而來,水下資料清清楚楚。

圖20-規劃測掃線畫定區塊,密集掃描、無縫接軌。(作者提供)
圖20-規劃測掃線畫定區塊,密集掃描、無縫接軌。(資料照,作者提供)

七、電子海圖(Electronic Navigation Chart:ENC)

(一)電子海圖應用:

電子海圖是將紙本海圖的資訊以數位化將海岸線水深、助航設施等經由特定系統平台,顯示在電腦螢幕上,利用全球定位系統所提供的經緯度資訊,精確將船位顯示在電子海圖中。主要目地在於增進船舶的航行安全,必須具備顯示電子海圖(ENCS)相關資訊,GPS 船位、船速、雷達影像、AIS 訊息、航線計劃設計、航路監視、航行紀錄、危險事件警告、海圖作業及海圖改正等功能,ECDIS整合了航海技術、電腦應用技術、海洋測繪技術、圖形影像處理技術、現代通信技術等學科,是航海領域的一場技術革命。

海圖對於航海人員是非常重要的保命符,必須有相當的精確度及極易辯識的符號圖形。海洋地圖繪製可應用於海底探勘、協助搜救外,亦有下列用處:

1.有益海洋航行的追蹤,也有利於海底纜線和管線的配置。

2.海底崎嶇的地勢會影響海流的走向,亦會影響船速、船向,可供航海人員參考的重要依據。

3.許多海洋生物常聚集在海底的高處,形成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對於漁業管理和漁業資源的保護相當重要。

4.海水在地球的熱移動扮演著關鍵性角色,詳盡的海洋地圖,對於全球不同區域海平面上升的預測會更為精準,有利於未來氣候變遷的預測。

5.1995年11月3日在國際海事組織(IMO)第19次會議上,通過A817(19)號決議案,並採用電子海圖顯示與資訊系統(ECDIS),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船舶導航系統和輔助決策系統,不僅能提供船舶導航極大的便利性,同時也有助於提高海運安全,還能提供與航海有關的各種資訊,有效地防範各種險情發生。

隨著各國官方電子航海圖(ENC)逐步完備,標準ECDIS的出現及IMO對ECDIS的認可,未來勢必取代沿用了幾百年的傳統紙本海圖,而改變新一代航海技術。電子海圖顯示與資訊系統須具有以下特點:

1.功能等同於紙本海圖

2.向量式電子海圖

3.由政府或由政府授權之水道量測機構所發行

4.航行安全及防止擱淺之利器

5.提供更多更快、更精確的海上資訊

6.減少紙本海圖費時作業,能讓航海人員能更快速集中精神於航行及船舶管理決策

長期以來,我國周邊海域所使用的電子海圖(ENC)乃是由中國及英國向國際發行,但兩者主要都是參考我國海軍水道圖資的資訊,以數位化方式製作電子航行圖。船舶航經我管轄水域或泊靠我港口產生航安疑慮時,為避免事故發生,維護我主權並肩負航行安全責任與義務,內政部將電子海圖加值製作,納入「我國海域調查與圖資整合發展計畫」,為(2015~2020年)之重要工作項目。自2015年起協調各部會提供海域調查成果,整備水文資訊,並於2018年11月15日成立「台灣電子航行圖資中心」,同時配合各部會需求,協助提供海域相關圖資。

另為確保圖資內容之即時性及正確性,內政部除持續進行相關圖資更新及維護工作,並規劃依循國際新製圖標準(S–100系列)產製電子航行圖外,內政部並於2020年1月1日宣告將我國電子航行圖納入港口國管制項目之一,凡進、出國內港口的外籍船舶皆應配備我國所授權發行之電子航行圖,才符合(海上人命安全國際公約 SOLAS)的規定。

此外,台灣西部近岸海域,陸續劃設離岸風力發電、潮汐發電場址,近年更是施工高峰期,為避免偏離劃設航道或誤入風場範圍而引發航安疑慮,內政部、交通部也呼籲,對於行經該水域的外籍船舶,亦應使用我國官方發行的電子航行圖,以掌握相關資訊,確保航行安全。

為解決圖資加密、產品驗証、核配製圖代碼及與相鄰製圖國協調,圖幅邊界接合等問題,內政部自2016年起,會同外交部積極向國際組織爭取圖資發行之機會,並於 2019年2月14日與挪威簽署我國電子航行圖授權發行協議,正式向國際發行我國官方版電子航行圖,截至 2021年9月底止,計已發行涵蓋我國領海範圍計96幅電子航行圖,並納入英國AVCS系統(全球最大涵蓋率最高之ENC服務系統),提供國內外航運業者資詢及購買,且作為執行船旗國檢查及港口國管制措施之依據。

(二)電子海圖繪製過程:

繪製完整的的海洋地圖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儘管有好幾百年的航海家、地質學家、科學家協力合作,完成的繪製,也僅是冰山的一角。早年航海用紙本海圖,水深都是用繩索,以人工打水托取得,鉛頭凹槽處塗牛油,用沾到的泥砂來判斷海底的底質,水淺處多打幾點,水深處因取得困難,打的點數就少,無礙航行處,幾乎都是未知的一片空白。海圖對於航海人員在使用中是非常重要的保命安全符,圖上透過各式各樣的符號、線條、形狀與文字方式,告訴航海人員所需資訊,包含海岸線、水深及礙航物、助航設施、等深線,讓我們瞭解海底的地形,密密麻麻的數字,則是實際水深深度數值,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時代來臨,海圖也逐漸轉由數位式發展成向量式,已精密到分毫不差的全方位 3D 真實景象呈現,能與船上的航儀與感測資訊整合,即時性的顯示船位與航跡,有效執行航路計劃與航程監視,如航經太淺海域或遭遇危險前,能發出防擱淺及碰撞的預警顯示,提升船舶航行安全與效率。

(三)製作電子海圖所使用的水下探測儀器介紹:

科技日新月異,隨時代進步,水中探測儀器,具備有精密量測單元,透過驅動程式與應用軟體,提供大量資料的處理、存取,改良成數位化、向量式、視覺化,與以下諸儀器的功能同步進行,對海底地貌及海洋的物理、化學、生物、性質、地質等的變化能一次處理完成:

1.多波束測掃聲納(Multi–Beam Echo Sounder):用聲音的脈衝波技術,應用多個聲波發射出去,遇海床或障礙物後反射回來,依據收到的時間,進而算出聲波所行走的距離,因為多個聲波同時發出,成一扇形狀,故較單音束覆蓋率更高,效率佳,不同頻率及束寬,應用在不同的深度上,水越深所需的能量就越大,波長則需越大,頻率相對較小,能量消散也較慢,能迅速有效的對海床做大範圍區域的探測調查(圖22、23),提供海床影像,如水下目標搜尋、海床地質地貌調查、漁業應用、生物環境調查、石油工業應用、海洋環境調查、海底礦場及資源調查,是目前海洋探測船最普遍使用的重要探測儀器。

圖22-多波束測掃聲納探測海底情形。(作者提供)
圖22-多波束測掃聲納探測海底情形。(資料照,作者提供)
圖23-測掃出來的地貌,以七彩 3D 顯示深淺。(作者提供)
圖23-測掃出來的地貌,以七彩 3D 顯示深淺。(資料照,作者提供)

2.都卜勒流剖儀ADCP:其原理為應用都卜勒效應,由音鼓發出一組脈衝波,持續很短時間,此組聲波遇到正面而來的物體,則回波的頻率會變高,遇同向而行的物體,則回波的頻率會變低,若物體與音鼓無相對運動或運動方向與聲波方向垂直,則頻率不變,用這種原理來測海流,然而海水流速是三維的向量,以直角座標來表示,就會有三個互相垂直的流速分量,因此至少要用3組以上且互不平行的音鼓才能量出海流向量,由於海底並不會變動,在不同深度距離中,各點回波之頻率偏移量,通過分析其都卜勒效應頻率,即可計算散射體的距離,再通過GPS、陀螺儀等部件數據來計算出水中的變化,可算出流速分量,因此可得出船速、船向;分層測量變化,提高了極大的數據準確度,廣泛用於水道測量、水文地理的水位、流量關係和流量監測、接收水中懸浮物或是浮游生物密度及活動情形。

3.側掃聲納地層剖析儀(Side Scan Sonar):是一種能提供海底地貌影像的探測儀器,其作業原理是將音效置於流線型載具兩側,此載具俗稱「拖魚 Tow Fish」,向海底釋放聲波,經海底反射回來,用電纜傳送至記錄器處理後和定位資料結合,利用聲波反射原理來提供海床水平影像,依聲波強弱,處理成深淺濃淡的灰階二維圖像,作海床地貌描繪、沉積物辨識及水中目標搜尋,對海床可做大範圍區域的探測調查,拖曳電纜線可收放,讓拖魚貼近海床保持一定距離,使收集到的目標、地貌更為清晰明確。

4.海洋磁力儀(Marine Magneto menter):地球上相關磁力場都是有規律的存在與分佈著,磁力儀可測量某區域的磁性強度,是高靈敏度、極高精密度的磁力感測元件,能測量地球磁場強度的量測儀,用於偵測海床上磁性物質,量測海洋磁力值,從而對該磁力造成干擾,經過處理後繪製成磁力異常分布圖,研究目標物的磁力異常特徵,分辨金屬或石頭岩層,勘測出任何使磁力場發生改變的物體,可幫助判定磁性目標物的位置,故海洋磁力測量可廣泛應用在偵測海床上的光電纜線位置之判定、搜尋人造磁性物、沉船定位、勘查沉積岩厚度、探討磁性物質污染以及水中考古、 調查海底各類礦產分布、海底構造、基面起伏變化等功能。

5.測繪區劃用航行儀(Sea Plot):用於航線計畫設計,測繪海底地圖的重要觀測儀器,依水深、 探測儀的波束寬度,規劃測繪線,連接 GPS 和電腦資訊處理,進行導航和測距的圖表技術,並有預估兩個轉向點的 ETA 功能,航線偏差值可做極細微的修正,讓駕駛能照測繪線直線航行,使船精確走在測繪線上,為便於測繪,銀幕顯示僅有海岸線及概略水深線,無水深、助航設施標示,以防視覺上的錯亂混淆,規劃繪製之航線為黑色,實測航跡為紅色,易於辨識,用於核對校正偏差,偏差過大,超出波束的寬度,邊緣就無法銜接重疊,形成破洞,破洞處必須等整個區塊探掃完後再進入補洞,以達到無縫接軌,這才能製作成完整的海底地形圖,駕駛與探測員必須全程盯著收集顯示的資料來修正,片刻都不能疏忽,作業上非常的辛苦。瞭解上述作業方式後,即知我國海域的每寸土地,均是由資深的海洋學家、專業的研究人員共同努力、精心規劃而整理出來的,操作過程中必需分分秒秒不停的修正航線、補洞、rolling、pitching 船搖傾角修正、羅經誤差修正、潮差修正、水流修正、時間延遲修正、波束校正、重疊檢核、物體分析辨識,瞭解熟悉每種儀器的操作、維修,無偏差的以最真實的3D呈獻給航海人員;研究人員長期在窄小密閉的惡劣環境裡工作,除克服海況不佳造成的暈眩嘔吐外,還有儀器施放上的困難,有時還會遭遇他國軍艦的驅趕騷擾,尤其漁船群的避讓(閃避漁船或他船,將破壞了測線的完整,圖資產生破洞,且造成精密度測量儀器及漁船的網具損壞,還有海事報告、賠償糾紛),其緊張壓力、辛勞程度無以形容,敬業精神令人欽佩。

以下圖照是在我海域探測到的錦繡河山,也是人類首次見到的海底實景(圖29),這項探測行動,要有專業人才、設備、技術、財力、及國防、外交、內政、航港單位、船長公會、海洋學家等共同努力,在航安與智慧科技的應用發展上,多方面的配合參與才能製作完成,靡足珍貴,目前大部份的國家,尚無此能力製作(如要觀賞海底實景,請上網查看本期船長通訊電子檔,七彩繽紛, 美不勝收)。

圖29-海底斷層,最下角為正在爆發的海底火山。(作者提供)
圖29-海底斷層,最下角為正在爆發的海底火山。(資料照,作者提供)

八、「康艦」事件所引起的南海主權問題

沿海國為在專屬經濟海域探勘大陸礁層和開發其自然資源目的,享有其主權的權利,如果沿海國不探勘大陸礁層或開發其自然資源,未經沿海國明示同意,均不得從事這種活動。沿海國對大陸礁層包括海本身、底土、海床生物資源和非生物性資源,都有主權和權利,其權利亦不影響上覆水域及延伸至海洋上空的法律地位,領海是一個沿岸國決對控制海洋的客觀範圍。

大陸礁層國土規劃與鄰國發生的侵權衝突事件,我方態度消極

1.南海諸島爭議,我方均未表態,視同放棄

台灣非聯合國會員,在中、日、韓、菲、越等國積極擴張「藍色國土」的大動作下,台灣海域,將有逐漸被鄰近國家「自然」吞併的危機,中、日等國海測船,常密集侵入台灣領海,進行大陸礁層調查,日、韓更為了日本在獨島附近進行大陸礁層調查時,爆發邊界島嶼之爭。

針對南海仲裁案裁決之公布,中國和我國所主張的地緣性水域,一直和國家的地理位置、歷史、 文化、利用方法不可分割。台灣四面臨海,與海洋關係最為密切,不能任由美國入侵主導,而制訂海洋惡法來剝奪具有歷史淵源的地緣水域,應是以群島國家為基礎,去劃設群島海域基線,讓該國能有完整的水域面積;甫上任的蔡政府,明其事理,曾發表聲明,強調「南海諸島屬於中華民國領土,我政府絕對會採取堅定行動捍衛國家領土以及相關海域權利」,展現足夠的勇氣與道義,此「群島基線」劃分作法,確能維護我主權與國家利益,更合乎公平公正原則。

去年11月,菲律賓補給船在南沙群島之仁愛礁附近海域遭中共海警船攔截,發射水炮。就此事件,中共、菲律賓以及美國紛紛發表強硬官方聲明,鑒於我政府對南海諸島領土的主張,中、菲、美三方的聲明,我政府竟無任何回應(我海域未表態視同放棄,已遭他國侵佔)。菲國專屬經濟海域的大陸礁層與我重疊,菲外交部的聲明,已明顯侵犯我南海權益,不解的是我政府為何不抗議表態?去年10月,蔡總統發表雙十文告,提出「中華民國與中共互不隸屬」的堅持,鑒於我國與中共均主張擁有南海諸島之主權與海洋權益,如依蔡總統所述互不隸屬,而南海諸島又屬於中華民國領土,享有主權權力及管轄權,對中共外交部的聲明我政府亦無反應,等同國際法之默認與承認,便衍生互不隸屬此一堅持的矛盾。

「康艦」事件,中共向美提出強烈抗議時,我政府不但沒有履行「採取堅定行動」,捍衛南海領土及相關海域權利所作的政治承諾,似乎也打臉「我國和中共互不隸屬的堅持」,更失去為美國解套及表態承認為我國海域主權的機會。(東沙島海域,目前已佈滿油井鑽探船,為多國侵佔,出現速度快到連電子海圖都來不及更新,未見我政府取締與抗議,早已視同放棄我海域主權)。(我研究船在此海域用音爆震測,發現大量石油,卻任由別國來侵佔開採)

200 海浬專屬經濟的權利與 350 海浬的大陸礁層延伸權利,只是哄騙國人喊出的口號,嘴上宣示和手裡做的似乎截然不同,言而無信失之東隅,聲譽威望為之掃地,難怪鄰國不視我們的存在。中、越為石油資源大打出手,台灣卻壁上觀(別國入侵我國海域大打出手,相互水砲攻擊),尤其美國軍用艦船,無數次通過台灣海峽來去自如,對台灣水域的性質及法律地位,充斥著都是公海,限縮僅剩12海浬以內的主權與管轄權,似乎在提醒中國和全世界,各國本來就有航行和飛越我國的自由謬論。2012年7月26日,我海軍168艦隊(圖 33),在我東部外海,也是與那國島12海浬外的公海上,實施總驗收操演時,卻遭日艦侵入我演習區,艦隊長張鳳強及相關人員竟遭撤職移送軍法審判,並向美、日道歉賠罪,而去年10月21日,中、俄艦隊穿過日本北海道與本州間寬僅 24 千米寬的津輕海峽,竟認為是國際水道,可自由通行,這也辨析了美、日對台灣海域的法律地位和看法,藉此錯亂降低我國地位,而我政府毫無表態抗議,竟予默認反辦執法軍人自貶身價,尊嚴、榮譽何在?識別區非領空,又何來控告他國「擾台、繞台、犯台」之說?

圖33-捍衛國土的我 168 艦隊在東部的公海上操演,遭日艦侵入演習區,竟屈就美日,遭受嚴懲法辦。(作者提供)
圖33-捍衛國土的我 168 艦隊在東部的公海上操演,遭日艦侵入演習區,竟屈就美日,遭受嚴懲法辦。(資料照,作者提供)

在中、日、韓、菲積極擴張「藍色國土」的大動作下,台灣海域,將有逐漸被鄰近國家「自然」併吞的危機。中、日等國海測船,常密集侵入台灣領海,進行大陸礁層調查,爆發邊界島嶼之爭;中共將台灣視為其大陸礁層範圍內的領土,「向陽紅」海測船穿梭台灣東部,日本也派出配備高精密儀器的「拓洋」、「昭洋」探測船經常性在釣魚台附近進行海域探測。

2.日本侵犯我海域,寸步不讓,毫不留情百般羞辱我國,日艦更無數次的侵犯我領海,驅趕我漁船作業,連我公務船均予驅離阻擾,知道我國在國際及外交上之脆弱,極盡能事百般羞辱,只要相遇,必用強勢姿態以立即性拍攝追撞我船畫面(由對方角度拍攝衝向我船前方,畫面就變成我船追撞他船),並向日本國內、國際媒體快報直播「我船衝撞日艦、蓄意挑釁的犯罪行為」昭告世界,夜間則以超強探照燈照射,監視船上的一舉一動,令人無法睜開眼睛,發現船上任何動作即不斷盤問阻撓,連取瓶水都必需再倒回海裡,我國尚不知情全世界皆已看到「犯罪事實」,並用外交手段,擴大為國與國的對談,三更半夜連環叩方式不斷向我國提出嚴正抗議,弄到外交部、國安會、總統府雞飛狗跳慌亂一團,連年同樣戲碼卻還是在狀況外毫無反制能力,第一時間即下令「立即調頭折返」,事後均以低調處理,外交官還怪罪我國船員太活潑了,總喜歡來點小動作(我研究船在我海域探勘時,無理遭受日艦騷擾驅離, 還惡人先告狀,向國際媒體控告,百般羞辱),現船上均使用電子海圖 GPS 衛星定位,精準無比,且作業區域為防糾紛發生,已作大幅縮減,事前均經國防部、國安會、交通部、 科技部審核批准,怎有可能侵犯誤闖?近來已大有改善,我新政府與日關係空前友好,鮮有衝突、 糾紛發生,因海域已自行縮小退讓,政府不再讓我們船過去了。

九、內波(Internal Wave)

(詳情介紹請參看船長通訊第 224 期)過去發生許多不明船難,船艦無故神秘失蹤,船員無一倖存,這都和內波有著極密切的關聯,被視為不明原因的船難禍首,它隱匿水中,存在於海水密度分佈不均狀態而產生的波動之處,不時在海面下通過,其波峰線有時長達200多公里,波深達50層樓高,悄然無聲無息神出鬼沒,難以引人警惕,殺傷力卻讓人震撼,故有「水下魔鬼」之稱。

我國內波分佈狀況:內波為全球皆存在的自然海洋現象,且位置在近海岸的大陸棚與大陸斜坡處,或者海底突出地形,其中台灣周遭的東海及南海海域地形複雜,皆是內波活躍地區,不明船難頻傳。20 年前,曾有美核動力潛艦在我海域發生「掉深」事件,艦體受損人員負傷,3 年後又有潛艦「舊金山號」在關島南方 300 英里處的海中,無端撞擊海底山脈,造成98人受傷1人死亡,此不明原因的潛艦船難,引起美方高度關注,認為此神出鬼沒的水下怪浪發源地應在我國近海,必須進行調查,但南海地區的政治議題複雜,島礁多國盤據、海域劃界不清、糾紛層出不窮,因屬敏感,過去美研究船曾在該區域的實驗調查,遭遇中共多方阻擾、驅離,執行困難,為避免引發中共關注與騷擾,特由美國海軍研究室(ONR)與我科技部採合作方式,用我研究船與科學家,共同進行長達 15 年的內波實驗,以瞭解我海域的內波生成及發展。始揭發不明船難原因與發生地區。

1.生成原因:內波是層化流體中常發生的物理現象,存在於海面下,在正常狀態下,海水密度垂直分佈是上輕下重,且上層海洋的層化程度比低層大氣更為顯著;對流、波浪運動等的「攪拌」形成密度均勻的混合層,但繼續往下,海水密度受溫度、鹽度影響而分層明顯,當密度達到發生躍層變化時,就在輕、重水間產生一層分界,在垂直方向分佈猶如千層派,層層堆疊,此現象稱為成層 (Stratification)。潮汐經過岩石海底和其他障礙時,會干擾這些水層間的分界,進而產生大量海浪,當這些波浪聚集在一起,將產生「暴風浪」,即「湧浪 Storm Wave」,由於此波動是發生在連續分層的流體內部,故稱之為內波。

海洋裡很多物理過程,都會影響到海洋內波的行為,包括:海風、日曬、降雨、船隻經過、 密度垂直結構、內波與海面波浪交互作用、大氣壓力變化、地轉效應、潮汐、海底地震、溫度差、 海洋混合層內的混合作用、混合層發展、海流垂直流切、內波與內波非線性交互作用、海流與地形作用,甚至水中潛體運動(比如魚群、潛艦)等等,都能對內波的生成、傳播以及消散造成影響。

1996後美海軍來台海域。(作者提供)
1996後美海軍來台海域。(資料照,作者提供)

內波不僅像海面波浪那樣水平傳播而已,內波也進行海底到海面的垂直能量傳播與海水交換,把表面的熱能與高含氧的水帶到幾百公尺以下的海底,同時把低溫高營養鹽、低含氧量的深層水帶到海水表面來,提供表面生物必要養分。針對非線性內波現象在我海域進行多次大規模現場實驗,佈放了ADCP海流儀觀測陣列,期間曾記錄到大量的非線性孤子內波事件。研究顯示,主要有半日內潮波與非線性內波兩種,在呂宋海峽為半日內潮波能量起點,向兩側傳遞,進入南海以及西太平洋(「舊金山潛艦」則是受西向內波在關島海域遇險),同時於台灣東北角陸棚區域亦有稍大的能量通量(能量通量分佈位置及船測法),東海與南海的非線性內波研究,目前多為衛星觀測(圖43,從衛星遠距中才能觀測到內波大規模活動情形),發現南海有全世界最大的內波。它起源於台灣南部的呂宋海峽與恆春海脊之間, 因潮流與海底山脊作用,產生擾動,形成水下的波動(Internal Tide),此內潮向西沿著溫躍層傳入南海,因海水密度環境及非線性作用,波形逐漸變陡,演化成孤立內波(Internal Soliton)。當內波受陸棚淺化效應,演化成內波群在東沙海域,因淺化作用,振幅加大,上下波動振幅達150至200公尺深。東沙島附近海域在大型子內波來襲時,海水等溫面下降達12°C以下,波幅下壓(波高)可達160M以上。2013年大陸學者在南海北部所觀測到的最大內波之等溫面下壓幅度更高達240M,這是迄今已知全球海洋中最強大的海洋內波運動。

2.內波構成的影響:

內波是一種重要的海水運動,所產生的流速、流切對水下物體與海洋工程的安全影響甚深,結構如機體、底柱,會受到強大的扭力而毀損,潛水客或水下作業人員瞬間被拖入深海失壓暴斃。過去人們對內波的了解並不十分透徹,因而導致了一些不幸的災難發生。船前進中在很淺的地方造成的波動,會使水分子運動方向變不規則,因此造成船舶速度忽快忽慢及大幅左右擺動現象,自動舵跳脫,警鈴大作操控困難,如岸壁效應、淺水效應。海水等密度的劇烈變動,使水下聲波的音源強度大小和行進方向發生變化,對聲納與水下武器的使用影響極大。當潛艦在內波區域活動時,遇振幅劇烈的內波可能將潛艦拋向水面或壓向海底,會產生「中垂」、「中拱」現象,嚴重時會造成艦體斷裂,大幅翻動會損傷儀器機具,船體承受不了超極限的壓力將會擠爆,甚或超出深度而撞擊地面,這就是強大內波垂直力作用的後果,所以內波頻繁出現的海域,從事海洋工程、海上航行、潛航,是必須考量的因素。

災害案例:

2014年4月,中共「372號」潛艦在東沙海域執行水下巡弋時,發生斷崖式「掉深」航安事件, 在3分鐘內下墜達100餘米深。調查原因為此區域四季都有「密躍層」,加上潮汐的推動與地形變化,巨型內波便自然生成,在行進過程的淺化效應,加劇了振幅與速度,同時亦將「密躍層」擠壓降至中層海水面(約300公尺),造成潛艦急速下墜(掉深),幸潛航時是在備便運轉狀態,官兵及早發現,能迅速有效處置,成功的將潛艦挽救起來,避免了艦毀人亡的重大災難。

花蓮東方的太平洋有黑潮經過,擁有得天獨厚的斷層縱谷地形,地勢陡峭水質清澈,是發展深層水產業最具潛力場址,台肥深層水提煉廠首次鋪放海底汲取管線時,即遭海流強烈振波,將數公里長的管路幾乎摧毀殆盡漂散四處,迄今海岸邊還殘留串串藍色廢棄管。

知本深層取水管則佈放3次均失敗,損失慘重,其原因均歸咎於天然災害,在設計時未考慮到波浪、海流、水層變化、深度增加承壓改變、管線配重不均,汲水管隨著海流的震波在海床上不斷漂甩,導致撞擊損毀,這都是在水表上無法觀看到的內波行為。

政府急於開發綠色能源,曾撥款十餘億, 委請工研院、成大、台船等機構,集國內外科技菁英,共同研發製造的海浪發電浮筒,設計上能耐抗任何颱風巨浪,分別施放三座在海上(放置八尺門外海,委託本人監測),即遭強大內波衝擊扭曲破裂沉沒,放一座沉一座,平均壽命尚不足三月,曾問現場技術人員,不能做的東西何以繼續?答曰:政府撥下大筆經費,不能做也要說能做,否則拿不到這筆錢,再接再厲,還有後續。20年前,美一核子動力潛艦巡弋我海域時,在風平浪靜中,突遭遇莫明的怪浪襲擊,艦體大幅翻動造成儀器、機具的損害及人員受傷。三年後又有「舊金山號」莫名撞礁,造成98人受傷1人死亡,因而與我合作,歷15年的調查研究,發現事故原因是內波所造成,此兩事件均同出一源頭,始解開此謎團,緝出元凶,研究成果輝煌,揭開我國南海內波的生命史,並刊載於「自然 Nature」學術期刊521期,深入報導台美雙方與國際間的海洋科學合作,讓我海洋 教育在學術界有長促進步與瞭解。

1990年,美國石油公司鑽油平台在東沙島海域探勘石油時,無預警的發生移位斷纜事件,造成設備器具的損壞,此強大力量經調查,乃是遭遇內波行為所造成(圖46,鑽探船無端位移,遭致斷纜、鑽探設備損毀,剖析水下內波的動態),南海內波始受到重視。

圖46-內波造成水下設備的毀損。(作者提供)
圖46-內波造成水下設備的毀損。(資料照,作者提供)

去年4月21日,印尼潛艦「神鋤號KRINanggala–402」,在龍目海峽(LombekStrait)操演時,突告失聯,印尼軍方極力搜救,並向國際求援,結果在水深838公尺的海床上發現,斷裂成三截,艦上官兵 53 人全數罹難,印尼官方證實遭遇強大內波中的垂直孤立波(Internal Solitary Wave),在急速沉降中被拖入深海,艦體超出負荷深度而擠爆解體。

原因分析

在深海中,各區域的海水密度大不相同,造成海水的「浮力」也不同,局部海域有密度突減或突增情況,稱之為「密躍層」。所謂密躍層,是指海水在垂直方向上,出現突變或不連續性質的水層,海水躍層主要有四種,即溫度躍層、鹽度躍層、密度躍層和聲傳躍層。這些不同水層可導致潛艦浮力急劇下降。潛艦水下航行,全靠浮力與重力的相等,從而保持懸浮,如受浮力突然減少時,潛艇就會在重力作用下急劇下沉,有如突然跌落山崖,因此被稱為「斷崖」。如果潛艦急劇下沉而不能控制,海底巨大的壓力會將潛艦壓扁爆裂,這種情況是潛艦最難處置的危險之禍首,「掉深」是全世界潛艦官兵的夢魘,因這種狀況靠潛艦本身的聲納儀器完全無法提前偵測到;內波來襲時,主峰在前面,振幅最大,其後是餘波盪漾漸減弱,一旦突然遭遇,特別是潛艦已經在深潛下,會使艦上官兵措手不及,驟然將潛艦快速拖下安全極限擠裂爆炸,過去失蹤潛艦被發現,殘骸均呈爆炸後碎裂狀,分散一地就是此因。所以在能量通量活躍地區海域,潛艦宜盡量保持上浮,水下保持深距離。

十、重建「康乃狄克號」失事現場

由上述所有理由,經用科學角度細靡分析瞭解後,均不足以造成潛艦深沉撞礁發生,唯一原因,只有在水下神出鬼沒,不易為人察覺而忽略掉的突發性內波行為能夠造成。

1. 緣由:

2021 年 8 月 25 日,美軍一架U-2R高空偵察機,闖入共軍東海演習區內進行電子情蒐任務,被中共發現,認為已直接挑戰到共軍底線,強烈向美警告,致此一行動被迫中斷,無法再取得共軍電子參數,時值台海情勢嚴峻,南海軍演頻繁,共機每日不斷闖入我防空識別區西南角圍繞,我政府則不斷叫罵「犯台」、「擾台」、「繞台」, 依共機侵入我防空識別區位置,似成固定形態,自然東沙島海域就成情蒐的最佳又安全地帶;空中偵蒐因被識破,改為隱密性高的水下潛艦,轉換位置掩人耳目最為恰當,讓共軍意料不到。

「康艦」於去年9月5日由橫須賀出發,經琉球、台灣東部海域、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執行電子偵蒐任務,因電蒐浮僅需將天線露出水面即可執行,裝備簡單(如電蒐浮),由潛艦攜帶,必須輕巧,體積約水桶大小,一人即能搬移,故用輕質PE繩繫綁艦橋上最恰當,放出適當長度,潛伏水下就能施行。

一般軍機巡航操演均在白天實施,甚少夜航,因視線黑暗不清具危險性,電子參數只有白天易於取得。東沙島附近,有鑽探船,鑽探船則配有一組的:警戒船、工作運補船、測量船、拖船、直升機往返接送人員,還有商船、漁船、我海巡艦等不時經過,太空中還有共軍衛星的監測,白天露出水面很容易被發現行蹤,必須潛伏水下,停掉主機系統保持靜默,以不礙航深度自由懸浮進行偵測。因潛艦人員完全生活在密閉空間,五味雜陳,空氣中散發著各種機油味、食物味、油漆味、體臭味、霉味、鹹魚臭腳味,雖可在水下潛航十餘日,因非戰時特殊狀況,無需長期隱匿水下虐待自己受「悶氣」,人人都喜歡呼吸新鮮空氣,所以每日固定行動是白日潛伏水下偵蒐,夜間上浮露出艦橋換氣、休息,如此行動了 20 天。

2.狀況發生:

10月2日,「康艦」撞不明「山脊硬物」,第七艦隊發言人聲明說:「調查確定,是在印太地區的國際水域作業時,停泊在一處未知的海底山上」,崎嶇山地比平原具有隱匿性,其偵蒐的特徵、 動作已全顯露無疑,很明確的可看出,潛艦身繫電蒐浮(圖48,船尾平衡舵上橘色圓球為電蒐浮)(電蒐浮不能沒入水中,否則收訊不良),停留在無礙航深度,在無動力狀況下保持靜默、守候、 自由漂浮,也確定是在白天發生;而東沙島右上方之海底,正是如美方所說「崎嶇不平的山脊硬石」。 這也象徵著:脫褲子拉野屎,總要找個隱蔽的地方蹲一蹲吧!難怪有專家說:「這是難以啟齒,羞於見人的低級失誤」來支吾其詞。

圖48-右尾翼上放置的橘紅色浮球,並繫有綁繩即為電蒐浮標。(作者提供)
圖48-右尾翼上放置的橘紅色浮球,並繫有綁繩即為電蒐浮標。(資料照,作者提供)

顯然當時潛艦懸浮在「密躍層」當中,遇突如其來的孤子內波,瞬間將潛艦急速往下壓,鬆懈中不及啟動主機排水上浮,因而觸及300米左右深的堅硬海脊。

查2014年4月在該海域,亦有中共潛艦「372 號」遭遇同樣「掉深」情形,因是在航行中發生,一切在備便狀態中,所以能迅速處理上浮,挽救了災難的發生。

潛艦停泊水下,因艉端有俥葉、舵板、尾翼,遇海流時產生阻力,艦艏必定迎向流水來方,從該艦艏的底部損傷情況來看,確定是遇下降型孤子內波所造成,就如同賽車衝出邊坡, 順著滑波下墜撞擊地面,損毀部位必在前底部,當時船艏朝向東,11名官兵在高速撞擊時分別受到碰撞挫傷(康艦前半部及壓艙櫃受損,船艏聲納罩撞毀無法運作,已遭切除,可見撞擊相當嚴重)。

內波動力來源主要是潮汐的漲落所造成,而潮汐是由重力所帶動,月球的引力則拉起潮波; 潮汐的大小,取決於地球與月球的距離,新月或滿月,對地球產生超級引力,達到最大值,會引起特大潮波,「康艦」事故發生於10月2日,為農曆的8月26日(當月農曆只有29天),如再延遲 3 天發生,狀況恐就沒像「無人死亡,核反應爐也沒事」那麼幸運了。

南海內波起源於巴坦海脊與恆春海脊之間的地形變化所產生,隨半日潮(12 小時25分)的潮波,以一節奏性的規則流向東沙島海域,在進入淺海區後振幅加劇,此時的康艦正潛伏在「難以啟齒」的安全地帶,夜路走多,終遇神出鬼沒的「水下魔鬼」拖下海底;;從最高潮到最低潮的中間值,是潮水流動最強烈時刻,萬馬奔騰的主波在最前面向西流,餘波盪漾的波群跟在後面,流速為 1.5~2m/s,如查出恆春半島當日最高與最低潮中間值(此時流速最強)的時間加3天(圖53,內波週期變化及傳遞時間),即能算出內波抵達時間,也就是潛艦出事時刻。

圖53-南海內波從呂宋到東沙海棚的生成、發展、傳遞、變形、消散,演化過程及週期變化約三天時間(作者提供)
圖53-南海內波從呂宋到東沙海棚的生成、發展、傳遞、變形、消散,演化過程及週期變化約三天時間(資料照,作者提供)

本文所有展示的圖表、太空照、探測資料,均是由來自台、美、法、韓、加等國的 25 個單位的科學菁英加美國海洋研究局(ONR)的共同合作,歷經 15 年的研究、各種實驗、科學解析、電腦模擬精算出來的,資料核對後,「康艦」遇險時的所有狀況一覽無疑。

這種人類無法抗拒的大自然力量,同樣遭遇後卻出現兩樣情:中共潛艦「372 號」遇劫歸來,以英雄式的熱烈歡迎,論功獎賞,而「康艦」冒險潛入敵方情蒐長達近月,幸運撿回一命,功績彪炳,但卻以值勤怠惰、擅離職守、軍紀渙散、瀆職竣事等罪名,懲處了一堆無辜受冤的軍士官,並將艦長、副長、帆纜長撤職查辦,原因何在?真懂假懂?如照實說出「內波」兩字,豈不招出了時間、地點、任務,何其的難堪?這些倒楣的官兵,只是當了代罪的羔羊罷了!

百密一疏的保守下,美國在案發的第一時間即公開強調「與中國無關」、「亞太地區 12 海浬外的公海上」,想撇開這個「瓜田李下」的可疑之地,卻又說出了距離、周遭環境,稱「停泊在山脊上」,字字珠璣、句句經典,不打自招,又來個敗家子的科學研究船,無緣無故跑到無銀三百兩的東沙島 12 海浬後就折返,勿庸置疑,所有數不完的證據顯示,出事地點就在我國東沙島的東北方13海浬處發生。中共潛艦的遭遇,科學家的研究,早已洞悉原因與地點,近共機已擴大範圍繞我東沙、東引諸島了,代表傳達著一份信息:外圍空域緊張氣氛開始高漲,我國又不斷叫囂,不知美國是無知還是裝聾作啞?

東沙島是我軍事要地,島上有指揮中心、雷達站、塔台、氣象站、電信台、砲火等通訊指揮系統,武器配備有紅隼飛彈、火箭彈、裝甲火箭等射控系統。島上設備的電子參數豈不也全收進了「康艦」口袋內?一箭雙鵰啊!如此近的距離躲了20天,全身早已被人看光光。我防禦上出現了大漏洞,還不知情的天天在喊「擾台」、「繞台」、「犯台」,不明白是叫給誰聽?

海上航行,不僅要應對碰撞危機,當發現存在的礙航危險時,任何船艦均應立即通報航港單位及過往船隻,共策航行安全,俾利航海圖籍勘誤更正(NOTIC MARIAN),這是國際間的共識與責任、義務,也是海上人命安全國際公約(SOLAS)特別規定,而美國卻刻意掩蓋特定海域及水下存在的危險,嚴重違反條約規定,此道德水準實令人不恥,更不尊重及藐視我國的存在。

結語評論

現代水中探測技術不斷改進,潛艦被追蹤到的機率也不斷增加,除了傳統聲納技術日臻完善外,磁探技術、熱探技術、尾跡探測技術、流體內部擾動探測技術、雷射探測技術、高低頻多波 束測掃術、3D 影像掃描術,水中的各種探測技術均有突飛猛進的發展,潛艦受到的威脅也日趨嚴重,而大潛深則能有效應對這些威脅,當今世界主要核潛艦大國,都比較重視潛深技術的研發和運用,有效規避反潛偵測及武器的攻擊。

美國現役的海狼籍導彈核動力潛艦最大潛深為300米,而我方的環境,強調是用於訓練及近海作戰等傳統式潛艦,無法與之相提並論,也不是大洋深處的捉迷藏式的隱形對抗,更受限於美國各種束約,其所使用的材料、設備、配件均需取自各國的採購組裝,甚或不合時宜或重新開模, 由於我國與多數技術擁有國皆無邦交,海軍若透過官方管道洽尋,必被拒絕,關鍵技術、多項裝備問題無法解決,需找掮客過手,以「非正式管道」能否取得尚是未知數,其造出的潛艦費用必昂貴無比,且無保障,維修保養更是困難重重(海獅、海豹長年蹲坐左營塢內修理即為一例),前朝時期,美即向我國兜售十艘潛艦,老鷹抓小雞的遊戲,敗在一方很不合算,評估後而予拒絕;潛艦一出事必付出慘痛代價,宜需作風險評估與議約監測,切不可找個賣瓜者來自吹自誇。

「內波」是潛艦的墳場,我國海域為活躍地區,不明船難頻傳,宜加警惕;「康艦」事故,各坊間的專家論述中,竟無一提到「內波」是為何物?如此重要議題無人知暁,均劍指我掃測過的精準電子海圖「有誤」;顯見對我潛艦的製造、海洋知識的發展帶來莫大警訊;我量測送繳聯合國IMO審核而採用的數位化電子海圖精準無比,就如同一面照妖鏡,一舉一動盡在眼簾,隨著劇情的變化,照出了我國防、外交、內政上相形見拙的陰暗面,更照出美國對我貶損、挑撥利用、製造衝突的醜陋嘴臉。 全方位的科學,被公認為最可靠的知識,數據與說服力的具體論述,強調預測結果,透過知識性的專業體系去推理判斷,才能找出真正原因;真「象」只有一個,而非別於空泛的哲學,瞎子摸象各司其責,臆測誤導終究是謎。

後記:當「康艦」事故發生時,世界各國諸多軍事、政論家所作的評論、解析,均不具證據力,唯獨我國海難學專家田文國教授(歷任 CR 驗船師、海事評議委員、典試委員、輪機長、海大教授), 一語道破:這不是你在船長通訊第 224 期刊登的「內波」現象嗎?因而撰寫本文述明。

*作者為退休海洋大學研究船船長、商船船長、港口管制所所長、作戰指揮中心(國軍搜救中心)作戰官、掃佈雷艦艦務長、空監管制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