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升息周期開始,台灣房市與通膨能降溫嗎?

2022-03-18 07:20

? 人氣

為壓制通膨美國開始升息,國內央行也啟動10年來首次升息,圖為美國聯準會主席鮑威爾(資料照片,AP)

為壓制通膨美國開始升息,國內央行也啟動10年來首次升息,圖為美國聯準會主席鮑威爾(資料照片,AP)

一如外界預期,本周美國聯準會(Fed)啟動2018年來的首次升息,全球開始進入後疫情時代的升息緊縮階段,國內央行周四也升息、啟動10年來的首次升息。與過去升息階段不同的是:美國這次要走的是急行軍,但對壓制通膨是否有效則大有疑慮;而對台灣而言,未來通膨走勢,匯率影響將遠高於利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去年下半年全球通膨之火─特別是美國,已非常明顯重燃,美國每個月的通膨年增率節節高昇、看回不回,原先咬牙說是通膨是「短暫現象」的財金官員,都摸摸鼻子改口了,今年通膨率更是飆上7%、7.5%:市場預期馬上就要看到8%的通膨率,快速升息打擊通膨,當然是Fed的首要之務,因此,原先外界篤定認為本次利率會議Fed就會啟動升息,而且升息幅度可能是2碼。

不過,2月下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除了引發地緣政治、國際關係的大地震外,也帶來經濟的衝擊,一度引發Fed是否延後升息的揣測。但烏克蘭戰爭除了可能壓低經濟成長、造成金融市場震盪外,對物價的效應更是直接拉高能源價格,引發更嚴重的通膨。

因此,Fed如預期的啟動升息,而且根據「升息路徑指引」,今年內還要再「升息6次」,唯一的「妥協」是這次只升息1碼而非2碼,但準備連續升息6次,無異於急行軍式的升息了。

通膨壓力升高,央行一定要採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升息、回收資金、為經濟降溫……,面對已來到家門口的通膨,Fed當然應該升息、也必須儘快升息。過去40年─從傳奇性的Fed主席伏爾克「餓死」通膨巨獸後至今,Fed這招幾乎無往不利,前Fed主席葛林斯播就曾語帶得意的形容,在經濟稍有過熱時,他以適當的升息為經濟降溫、避免通膨,讓經濟「實現夢寐以求的軟著陸」的豐功偉業。

只是這次這招還靈不靈、能有多大效果,是有疑問的,因為過去通膨高低與經濟是否過熱有較密切的關係,因此升息、緊縮、為經濟降溫,就能壓下通膨,但這次的通膨再起,原因較過往更複雜而「多元」。

例如,船運的運費高漲、供應鏈的重組與混亂甚至斷鏈、汽車晶片荒讓車價上漲……等,都是通膨上揚的原因之一,但這與「經濟過熱」顯然關係不大,而是因疫情衝擊、中美貿易戰與科技戰等原因引起;通膨上揚與能源價格上漲關係密切,但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能源價格上漲,主因是各國為減碳推動的「以氣代煤」等政策,有專家乾脆直接稱之為「綠色通膨」。如果要講更長期的結構性改變因素,則可能與過去40年、擔任「通膨緩衝」的開發中國家(主要是世界工廠中國),工資上揚、人口紅利減少、緩衝功能降低有關。

這些不利於通膨的因素,顯然不是升息可全然影響;至於讓各界看壞後勢、擔心通膨會持續上揚的因素,主要是擔心能源價格恐居高不下,則是與烏克蘭戰爭等因素有關,這場戰爭何時結束、如何結束、甚至西方制裁的深度與廣度,都對未來能源價格、通膨走勢有密切關係。

偏偏這些變數,不是升息可以改變、可以「降溫」─其實,那些供應鏈問題、地緣政治因素(貿易戰、科技戰等)、甚至「綠色通膨」等因素,都不太受升息的影響。升息或許能讓需求降溫,但那些因供給面因素帶來的上漲,則效果不大。

而這可能也是這麼多年來,聯準會第一次發現失去對通膨的掌控權,升息對通膨的影響不如過往,操控通膨的力量操之在其它因素手上。與此同時,經濟成長率則無可避免的下降,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估計中值也從去年12月預計的4%的速度放緩到2.8%,這個世界出現停滯性通膨的風險升高。

美國升息後,周四央行理監事會也升息1碼,相較歐美動輒5%、7%的通膨,台灣2%多的通膨率,雖然超過目標值的2%但還不算是太嚴重。美國有必要以急行軍方式連續升息以壓制通膨,但台灣未必有必要,且台灣的基準利率原來就高於歐美,因此央行未來的動作仍值得留意,不需要、也不會完全追隨美國的升息腳步。

不過,台灣進入升息循環後,最值得注意的是房市的影響。台灣房價持續上漲,早已超過高點,政府三番兩次的打房政策,顯然收效不大。這次升息1碼的效果不會立即顯現,但如果再升息幾次,房市終究還是會受壓制。至於國內通膨走勢,恐怕匯率的影響遠大於利率,看利率不如看匯率。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