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在樸觀點:「量子政治」話台灣

2022-02-02 07:10

? 人氣

中國與美國相互封鎖航班,圖為上海浦東國際機場。(AP)

中國與美國相互封鎖航班,圖為上海浦東國際機場。(AP)

21世紀伊始「中國崩潰論」四起,始作俑者乃美籍華裔律師章家敦,2001年章氏著作《中國即將崩潰》一書出版,他斷言短則5年,長則10年,中國必將崩潰,死期大約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十多年過去,又一屆北京奧運會即來臨,但你並沒有看到已經解體或正在解體的中國,反而是「美國崩潰論」的悲歌繞梁,美國本土及其盟國作者的預測死期大約是2025年,更甚者與美國有DNA血緣的「五眼聯盟」中兩個兄弟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數周前公開吶喊為美國崩潰提前「應變」,一篇發表於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Mail),標題「美國政體已經破裂可能崩潰 加拿大必須做好準備」,另一篇發表在澳洲《雪梨先驅晨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標題「澳大利亞需要為美國民主的崩潰做準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牛頓的影響無遠弗屆,除了自然科學之外我們也早已習慣用牛頓的因果關係推論社會和政治現象。美國是標準的民主國家有良好的制度,怎麼可能崩潰?中國是極權的國家問題累累怎麼可能不垮?然而事實常常出乎這種預料,「簡單而確定的因果」推理和政治發展的實際經常背離。遺憾的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政界對這種矛盾麻木無知,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牛頓哲學的光環可以掩蓋「制度優勝劣敗」的政治達爾文主義的基本錯誤。這種無知到了今天已發展到足以誤國害民的危險程度,為此我們必須吶喊!

原來我們忘記了科學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故事,除了牛頓的「精準宇宙、鐘錶世界」的經典哲學外,1930年代還發生過一場「量子」風暴,掀起這場革命的是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的「量子貓」。有一隻貓關在籠子裡,在牠傍邊有一瓶毒藥和放射性元素串聯在一起,你可以想像如果放射元素在某一瞬間突然衰變,和它串在一起的毒藥瓶便被打破,貓因中毒必定死去。

吊詭的是衰變是隨機的不確定過程,你無法確定發生的具體時刻,籠子外面的觀察者除非打開籠子,否則無法斷言貓的死活。薛丁格是天才,就這樣巧妙的把神秘的既確定又不肯定的、微觀量子的「波、粒」二重性引到宏觀觀察的平臺。所謂波、粒二重性是指量子既有連續波動的「波動特徵」又有粒子位置不確定的「粒子特徵」,兩種概念可以視為同一硬幣的兩面。

薛丁格的貓(Dhatfield -∕維基百科)
薛丁格的貓(Dhatfield -∕維基百科)

薛丁格的貓說明一個重要的認知原理:一旦觀察者介入,被觀察的系統雖被揭露,但狀態已經改變,貓的生態事實和人的認知推理常常如此不近情理的矛盾,你怎麼敢相信一件事既有又沒有呢!遺憾的是近百年來我們是牛頓的俘虜,我們只相信觀察能瞭解真相,忘記了觀察到的真相卻常常是假相。

在資訊高度發達的後真相時代,各種來源的資訊如此交錯複雜的糾纏在一起,真相和認知的分歧已經到了臨界狀態。數日前巴黎雷蒙德龐加萊醫院主任醫生佩羅納(Christian Perronne)在盧森堡眾議院針對「疫苗無用論」發表談話轟動歐洲。這還了得如果疫苗無用,三年來全人類對病毒的戰爭豈非鬧劇?其實歐盟官方態度是模糊的,並未全盤否定佩羅納的全部見解,至少承認了一個無法推翻的事實「打疫苗死的比感染死的多」。台灣也如此,截至11月臺灣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數847例,但因疫苗接種而死亡案已達1,006例。看起來歐盟對疫苗具有量子貓的「波粒二重性」是舉手贊成的,疫苗的作用既有可預測的一面更有不確定的另一面,對後者我們至今的知識仍寥寥無幾。

在政治方面,量子貓的版本更可以複製到台灣,台灣執政的民進黨固執於「抗中親美」的一邊倒政策,這種政策不僅具備量子貓的波粒二重性,更有「量子坍縮」的另一種可能性,後者是指當外界某些因素發生突變,其中相同的本徵因素將出現線性組合,使原先不可能的成為了可能,使原來不確定的變為確定,例如前不久美軍三名退役將領發出聯名警告:由於「美軍內部潛在的致命混亂」,美國有可能在2024年的總統大選後爆發新內戰。當「抗中親美」政策出現量子坍縮,試問民進黨有多大的本事扭轉乾坤?

凡是一邊倒的外交策略都有可能出現量子坍縮的危險,君不見立陶宛的抗中親台策略如何吸引世人的眼球,他們的政治算術絕不會亞於蔡英文當局,結果肯定是勝局嗎?顯然並非如此。

2022年1月12日,立陶宛人民紀念前蘇聯血腥鎮壓31周年(AP)
2022年1月12日,立陶宛人民紀念前蘇聯血腥鎮壓31周年(AP)

立陶宛在歷史上曾經受蘇聯共產主義管轄,在該國外交政策中政治規範始終置於經濟考量之上,2020 年議會選舉改變了這種狀況,一個標榜在外交事務中關注人權、民主和自由的三黨聯盟上臺,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外交政策主流化,現任外交部長蘭茨貝吉斯的祖父是立陶宛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這位先輩領導了立陶宛脫離蘇聯獨立的鬥爭。

當立陶宛決定以“台灣”的名義設立代表處後,突然發現惹火上身,中國認為這違反了歐盟的一個中國政策,中國政府決定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從大使級降格並對立陶宛公司實施貿易制裁。立陶宛的算盤是利用歐盟的「反脅迫工具」,把歐盟抬出來抵制中國,然而歐盟的反脅迫工具目前處於提案階段僅有口惠的功能。立陶宛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其發展完全依賴全球供應鏈,立陶宛並未料到中國通過跨國公司的間接製裁對她造成的實質傷害。德國、法國和其他歐洲公司發現若有立陶宛供應商串聯其中,他們的產品將很難再進入中國市場,因此這些國家在實際上與立陶宛的鷹派保持了距離。

提請注意立陶宛的地緣政治和台灣的情況大相徑庭,在歐盟成員國中立陶宛是中國經濟依賴度最低的國家之一,他們也是最親北約的歐洲人,他們有很多理由用「投桃報李」的模式套取與美國的紅利。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地緣經濟完全相反,台灣用得著這樣為了取寵美國把自己推到火坑裡嗎?

此外執政黨的所謂「綠能」政策,並不以減碳為綱,因而很可能出現「量子疊加」,即停電和風能太陽能長期的極端並存,在這種量子疊加的衝擊下,試問需要穩定水電供應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不會因此而量子坍縮嗎?

儘管目前關於量子政治仍處於比喻階段缺乏實證的手段,但是根據英國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的「迷因理論Meme」---量子政治的概念具有很強的複製能力,很多政治家的頭腦很快將成為為政治量子迷因的宿主。筆者利用Google trends關鍵字搜尋比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自從2015年5月「政治動物」川普宣佈參選美國45屆總統以來,關鍵詞「量子政治」的搜尋量在美國出現歷史高峰,大約經過五年半的時間於2020年11月出現第二次搜尋高峰,這說明至少在美國,探討政治人物和美國衰敗的世紀現象,量子政治的迷因已經侵入傳統的政治分析領域。

*作者為經濟學者,系統動力學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