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布林肯訪東南亞,強化印太戰略經濟層面

2021-12-21 07:10

? 人氣

2021年12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東南亞國家印尼(AP)

2021年12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東南亞國家印尼(AP)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12月13日起,展開他任內首次的東南亞之行。布林肯原本預計4天內接連造訪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但因訪團成員有人確診,故取消了泰國行程。

今(2021)年7月以來,美國軍政要員頻繁走訪東南亞,這是過去川普執政時期未曾出現的情景。布林肯此行的重頭戲,是12月14日在印尼大學發表的演說,他以印太戰略為主軸,詳細描述拜登政府的東南亞政策,內容可概括為下列三個要點:一是強調美國對東南亞國家的重視,以及這個地區在印太戰略的中心地位;二是凸出中共對區域經濟安全構成的威脅;三是強調經濟合作在印太戰略中扮演的角色。

自從川普於2018年制定《印太戰略框架》,正式提出印太戰略構想後,美國成功促使歐洲國家將注意力轉向東南亞。因此,包括歐盟要角法國、德國,以及英國等歐洲大國,皆先後推出不同版本的印太戰略。但正如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安全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蒂提南(Thitinan Pongsudhirak)所說,「東協的噩夢是變得無關緊要,即失去在區域和平及安全行動中的中心地位。」因此,布林肯在演說中特別強調,美國將以「東協中心」(ASEAN centrality)的精神,加強與東協的夥伴關係,擴大東協在印太地區的自主性和發言權。

由於部分東南亞國家是南海爭議領土的聲索國,與中共聲稱的核心利益對撞,故隨時存在爆發軍事衝突的危險。以布林肯此行造訪的馬來西亞為例,馬國政府今年10月曾召見中共大使,抗議包括一艘調查船在內的中共船隻,出現在南海地區東部沙巴(Sabah)及砂拉越(Sarawak)附近的馬國專屬經濟海域,故馬來西亞指責中共的行為違反國際法。

美國雖不是南海主權聲索國,但中共與區域內國家的領土爭議,提供美國「重返東南亞」的機會。布林肯在此行的記者會上說,對於南海議題,雙方都同意必須在國際法下和平解決紛爭,所有主張都必須基於國際法規定,所有聲索國都應享有在專屬經濟海域內開發自然資源的自由、不受脅迫,美國將以《航行及飛越自由》為名,強化與菲星越馬等國的安全合作。

美國並藉區域經濟安全問題,強化「中國威脅論」。布林肯說,北京的「激進」行動令人擔憂,包括將公海視為己有、透過補貼國營企業扭曲開放市場、以拒絕出口或撤銷合約否定他國政策,以及非法捕魚等。布林肯強調,北京在南海的這些行為,威脅每年價值超過3兆美元的商業活動,並關係到全世界數百萬人之生計及福祉,因為若商業不能橫越公海,意謂農民無法運輸產品、工廠無法運送晶片,醫院也無法取得救命藥物。

而中美在這場東南亞權力競實中誰勝誰負?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的研究人員,於2018年底和2019年初前往印太地區9個國家,諮詢了逾百位美國及其合作夥伴的政府官員和學者專家後發現,在整個印太地區,中國被認為擁有較大的經濟影響力,美國則在外交和軍事影響力占上風,然而,美國的合作夥伴們普遍更重視經濟發展,而非安全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1年12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AP)
2021年12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AP)

拜登上任後即強調要以「價值觀」結合盟友,但這並不完全適用於東南亞,如拜登主導的「民主峰會」就未邀請星、越、泰等國參加。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接受專訪時曾表示,「對美國來說,兩黨所支持的一致觀念是:我是民主,你不是;我是為了人權,你不是。如果這樣處理問題,就會變得困難。」或許對美國而言頗不中聽,但反映的現實是,「人權外交」的作用在東南亞地區有其侷限性。

對美國而言,實施東南亞政策最有力的工具是軍事,華府也期待它所主導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和「澳英美聯盟」(AUKUS),能有助於此地區的和平穩定;但東南亞國家卻擔心,這會讓它們陷入中美軍事對抗的困境。印尼大學教授、前印尼商務部長馮慧蘭(Mari Elka Pangestu)就坦言,「兩頭大象打架,我們不想被踩死。」東南亞國家希望美國把更多的注意力擺在主導區域經濟聯盟,而非只是建立軍事安全機制。

拜登了解經濟工具的重要性,因此他在10月宣布,撥款1.02億美元用於東南亞醫療、經濟及教育等合作。然而川普退出TPP後,美國已錯失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良機。美國現非RCEP和CPTPP的成員,但樂見沒有中共加入的區域經濟聯盟出現。例如,日本、印度和澳洲3國為了降低對中國「紅色供應鏈」的過度依賴,推動「三邊供應鏈復甦倡議」(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nitiative, SCRI)。據此,美國也在擬訂一個全面的「印太經濟框架」,在包括數位經濟貿易、技術、韌性供應鏈、潔淨能源基礎建設、勞工標準等在內的共同利益領域,促進區域國家的普遍繁榮。

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早就是台灣「南向政策」和「新南向政策」設定的目標。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表示,台灣在今(2021)年前十個月對東協投資金額出現爆炸性成長,1至10月投資額高達53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投資金額比重高達38.7%,近二十年來首度取代中國大陸,成為我國對外最大投資目的地。

美國視台灣為印太戰略的一環,但不應只從地緣政治考量,將台灣做為遏制中共的一張牌;美國應考量台灣的經濟發展需求,幫助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蔡政府在這次公投中,通過了「反萊豬進口」這一關。蔡政府以影響台美關係和台灣參與CPTPP的訴求,爭取全民支持,而美國在公投後如何呼應這些訴求,台灣民眾都在拭目以待。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