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觀點:擁擠出蒸騰後的寧靜─香港小世界

2015-01-31 05:20

? 人氣

在「濃度」特高的擁擠城市,卻也能得到一個自己的寧靜天地。(洪滋敏攝)

在「濃度」特高的擁擠城市,卻也能得到一個自己的寧靜天地。(洪滋敏攝)

這是我第三次來香港,一個一開始並不預期會喜歡的城市,而且聽到我一次去都 至少待兩週時,總換來朋友們不可置信的表情,一個遊客大多三四天的香港行,我每次都拉到兩週不夠還一來再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來香港都住朋友 C 位於荔枝角的家,是一個香港約 15 年至 20 年內新建的新式大樓公寓,他們管這種集合公寓大廈為邨(ㄘㄨㄣ),朋友所在的邨總共有 12 棟,每棟 40 層,一層 12 戶,總共約 4900 個單位,如果一戶以 4 個人來算的話,這裏就住了至少兩萬人。

朋友C 的這戶是被政府分配到的公屋,一個月租金3600港幣(約14000至15000台幣),算三房兩廳一衛浴一廚房,聽起來好像很大但其實就我粗估也不過 15 至 17 坪左右,朋友一家三個人住,我朋友房間也不過就一坪多一點大,每次我跟朋友在同一個房間裡頭時總需要特別小心,否則不小心就會打到對方,浴室或廚房就跟不用說,一定得先等裡面的人出來才可以側身進去。

一開始我仍用台灣公寓一般的大小來審視,覺得真是太小,直到拜訪了另一個香港朋友 A 位於上環海味街的家,才知道原來朋友C這樣的分配比在香港的一般大眾的水平裡頭已可稱作中高等級。朋友 A 的家是二三十年前用約港幣六百萬(約台幣兩千四百萬)分期付款買下的,是一棟20 層樓較為早期的公寓大廈,幾乎是只有朋友 C 家的一半大小而已,也就是可能 10 坪不到,裡面有兩房一廳一衛浴,每個房間都只有一坪大小,這樣小的地方住了一家五口,因為房間不夠還得在客廳放上一張高架的床,裝上簾子睡覺時拉上,隨便轉個身都得非常小心,廁所馬桶上加了一個木頭隔板好可以多放一些東西,洗澡時得把裡面的盆子先拿出來才進得去。朋友不到一坪的房間裡有一個上下舖,小到兩個人進去就完全不能動彈,沒有所謂的飯廳客廳的差別,吃飯時把一張摺疊著放下就是餐桌,因為東西太多廚物空間不夠,所以幾乎大概一半的家當都一目了然地堆放在外頭,而這個情況在朋友 C 家一樣也不例外。

(擁擠的香港,養貓勝於養狗。洪滋敏攝)

香港人睡覺一般是不關門的,一開始我非常地不習慣,和香港朋友討論出來猜測是因為香港住宿空間太小,如果再關門,便會顯地更加狹窄壓迫,所以才不關門。 另外我也注意到香港養貓的比養狗的多,走在中環上環附近的街上也常看見貓坐在店門口,一般是看門狗在香港變成「看門貓」,朋友 A 說大概是為了抓老鼠所以才養貓吧,而除了這個沒來由的推測外,我想要是在住所如此密集的香港裡養狗的話,不是狗得憂鬱症,就是人被吵得精神分裂吧。除了養貓外,朋友 C 說前一陣子還瘋養小老鼠,而現在他家就正有一隻,每天都要去敲敲籠子把他抓出來逗弄一番餵幾粒玉米才開心,我邊看邊想也只有在這樣居住密度如此高的地方,才會養成這種有趣的生活樣態吧。

現在來香港已練就一身在狹小空間裡游刃有餘的功力,在路上也要有一身在人群裡穿梭自如的輕盈步伐。香港是右駕靠左,但人走路卻不一定都靠左,在不同的情況可能一下靠左一下靠右,連香港朋友也說不出個明白的規則,所以剛開始在路上走老是會撞到人,一直到後來練出一股能嗅出方向的直覺,才能在港鐵和繁 忙人行道上走得不忙不亂 很多人在香港繁忙的市中心行走時會有種被吞沒的感覺,但我於此卻有種獨有的快感。人們被包圍在高聳的大廈與霓虹燈之間,幾乎每個人都是用一種小跑步的速度往某個方向移動,在這樣的人潮間如果停下來,會有種全世界轉地再快都跟自己無關的隱形感;而又如果找到一種自己的步調行於其中,記得一次和朋友走 在尖沙嘴的廣東道上,在兩旁滿滿光鮮亮麗的名牌店間,我們用有些遊戲般忽快 忽慢的速度不斷地交錯,偶有逆向小跑步地穿梭在人群間,一種行雲流水跳舞般 的節奏感,似整個城市都是我們的舞台。

(香港街頭。洪滋敏攝)

在這我會花很多時間走路,在街上漫無目的的走路,甚至在同一條路線上來回走了好多遍......叮叮車從港島頭搭到港島尾來回好多次,所有的港鐵起點終點通通被我搭過一輪,可以搭公車時就不搭地鐵,然後連續好幾天到香港不同的海邊找個地方躲起來睡長長的午覺,再到茶餐廳喝一杯澀澀濃濃的香港奶茶...... 香港很有趣,人都非常集中在某些地方,例如可能剛剛才在沸騰的街市裡,一轉個彎便好像熙攘的人聲被瞬間關掉了一樣似地安靜;可能剛剛還被一群印度裔的人纏著要你買手機,一下子又可以到位於一百樓的高級酒吧看香港奢華的夜景…… 一般來說,我其實不會喜歡待在一個濃度這麼高這麼「擁擠」的城市,但也許香港就是因此「擁擠」出一股如水在高溫沸騰後蒸發的寧靜,而我於中竟也得了一個自己的天地。

*作者為自由跨域藝術工作者/攝影師 ,著有《中亞,聽見邊境的心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