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汪洋直言「兩岸面臨嚴峻風險與挑戰」台海未來恐難平靜

2018-03-12 06:30

? 人氣

中共十九大中央政治局常委汪洋曾表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台海形勢更加複雜嚴峻,對台工作面臨風險挑戰」(多維TW提供)

中共十九大中央政治局常委汪洋曾表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台海形勢更加複雜嚴峻,對台工作面臨風險挑戰」(多維TW提供)

中共中央對台工作會議於2018年的2月1日至2日在北京召開,替代俞正聲擔任政協主席,並負責主持日常對台工作事務的新政治局常委汪洋一上任,就把對台工作拉到習近平和中共十九大的高度,強調「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思想,是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對台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務」。不僅如此,汪洋還表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台海形勢更加複雜嚴峻,對台工作面臨風險挑戰」,似乎預示著未來一段時期裏的兩岸關係,或有可能朝向更為動態的負面關係而發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本刊記者為此訪問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研究所所長朱松嶺,在具體層面上,台海形勢在哪些方面較之前更加複雜嚴峻?朱松嶺表示,「大陸對台具體工作,首先面對的風險和挑戰,來自台灣問題的外來因素或外部干涉;美國是橫亙在台灣海峽中,阻礙中國統一的最關鍵因素。」

朱松嶺認為,中國大國崛起的態勢已經引起美國等老牌世界強國的警惕,他們必然要遏制,至少要延緩中國的大國崛起,甚至崛起的態勢也引起美國的戰略不自信。朱松嶺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017年12月發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為例,稱報告直陳中國是美國各個領域的競爭對手,甚至是威脅,認為中國尋求挑戰美國的影響力、價值觀和財富。美國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接續在今年2月於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演講,再稱中國為「新帝國主義列強」,不惜抹黑中國模式,背後表露美國對中國崛起的焦慮和擔憂。

美國總統川普首度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AP)
美國總統川普於2017年12月首度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AP)

朱松嶺認為,大陸在解決台灣問題上,正採取《棋經十三篇》中「應不當處,不如不應」的策略,當台灣問題一時不好解決,那就先去處理經濟發展的問題,把棋盤中其他容易解決的問題先解決掉,待實力提升起來再說。

兩岸民意疏離的風險增大

然而,問題在於美國可能不給中國順利崛起的時間,除了在經貿層面可能對中國開戰,還必定會利用台灣問題來遲滯中國的崛起,台美軍艦互訪和《台灣旅行法》就是在這種競爭性背景下產生,這可能是美國就台灣問題給中國帶來的最大風險。對此,朱松嶺表示,「越到台灣問題快要攤牌的時候,美國就表現得越焦慮,干涉台灣問題的力度就會不斷提高,干涉台灣問題的手段就會更加直接,兩岸問題顯示出的風險和挑戰就越直接,需要做出政治判斷的難度就會越大,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就會進一步增大。」

其次,大陸對台具體工作也面臨兩岸民意進一步疏離的風險,尤其在台灣政黨輪替後,兩岸民意疏離的程度有擴大趨勢。追本溯源,造成兩岸民意一次又一次疏離的原因,實質是兩岸政治的對立。一如朱松嶺所指出,「兩岸政治對立的核心表現是政權對立;政權對立在對外關係上表現為邦交國的爭奪、加入國際組織或者享有國際組織權利的博弈,在台灣用選票方式進行政權更替後,政治對立又表現為兩岸民意的對立」,於是每下愈況。

以台灣目前三次政黨輪替為例,前後歷經了扁、馬、蔡政府,歷史規律表明,過去的兩岸關係深深受到台灣內部政治變化所囿,更具體地說,是受到歷次選舉結果,造成兩岸關係正向或負向的發展。因此,除了朱松嶺言及美國干擾的風險因素外,兩岸關係更多的風險,其實源自於台灣內部,包括定期性的選舉以及立法院的法案議程。

20150620北京聯合大學台研院兩岸關係所所長朱松嶺。(中評社).jpg
北京聯合大學台研院兩岸關係所所長朱松嶺。(中評社)

首先,定期的選舉週期對習於民主的台灣而言,只是民主表現的基本形式,但弔詭的是,本屬中性的選舉週期,反倒成為每次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點,意外構成台灣內部政治發展與政黨如何回應、再回應兩岸關係的挑戰。

展望2018年於兩岸的意義,除了是前述十九大後的開局年外,也是台灣地方的大選年。雖然作為蔡英文政府期中考的九合一選舉,其政治性議題不及總統選舉濃烈,但六都選舉結果和藍綠執政縣市版圖的變化,直接攸關藍綠政黨於2020年總統大選的基本盤,因此很難排除未來一年,是否會再出現有心政客鋌而走險提出挑戰兩岸穩定的政治訴求,這是一個無法預測的風險。

其次,另一個可能生致兩岸關係風險的來源在立法院。例如蔡英文政府上台之後,陸續進行以「推進國家正常化」為目標的政治行動,立法《不當黨產處理條例》和《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將轉型正義自從前的政治化導向法律化,並迅速形成民進黨所欲的新秩序化。雖然轉型正義本身是有其政治正確的正當性,但因議題本身的特殊性,只要稍有不慎,極易淪為政爭工具,成為一場又一場到底是「去中國化」還是「隱性台獨」的角力,至於該被轉型的正義問題,反而淪為次要。試想,當這一切發生在高度政治分歧的台灣,待轉型正義推動到一定程度之後,台灣的民主在兩岸問題上,就有可能被轉化為指引兩岸民意進行對抗的工具。

20180228-總統蔡英文28日出席「二二八事件71週年中樞紀念儀式」。(顏麟宇攝)
總統蔡英文於2月28日出席「二二八事件71週年中樞紀念儀式」。(顏麟宇攝)

內外風險加劇 走到盡頭有拐彎

兩岸的風險有來自美國干擾,也有隨台灣內部政治發展,兩岸相應互動而生的挑戰。然而,客觀評價諸多來自內外部的風險威脅,多是表態重於實際的政治展現,象徵意義多過於實際造成的現狀改變,重點反而在於這些因應不同利益而生的風險投放,能夠被放到多遠?要投機到什麼地步才會出現拐彎?

總體來說,考量目前兩岸實力對比下的關係,台灣在現有國際組織參與及邦交維繫等存量面向,因為維續能力極其脆弱,難擋日盛的中國大陸而風險四溢;另一方面,若台灣想從凸顯國體、爭取國際空間等增量的面向努力,等同直接挑戰中國大陸,風險更甚。近期美國參議院通過《台灣旅行法》後,台灣與美國官方竟一度出現各說各話的情況,顯示台灣在權衡美中台關係時須謹慎。別說該法不具強制力,若日後真的成為具有效力的「法」,恐迫使蔡英文政府直接承受來自對岸的巨大壓力,北京也將被迫針對該法「重踩紅線」的行為做出具體回應,兩大之間難為小的結果,台灣只有獨自曝險的份。

*本文選自《多維TW》月刊028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