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從貿易爭端走向科技戰 朱敬一揭WTO三大問題:難解決中美衝突

2021-11-14 08:30

? 人氣

朱敬一解釋,貿易流程的7個步驟為認知、比較商品、下單、運送、海關、進入本地市場、消費,1994年簽訂協議時,大家想到的貿易障礙都是「運送、海關、進入本地市場」,諸如課稅、配額、騷擾等實體貿易障礙;但網路交易的貿易障礙都是在「認知、比較商品、下單」,例如網路防火牆可能導致部分地區的消費者不能比較其他商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朱敬一直言,這件問題正是WTO沒有規範的,因為1994年時根本沒有這種問題,而且如今的網路封鎖也是不對稱的,這也對中國比較有利,中國人不能連到外國網站,但外國人卻可以到中國網站買東西,這就是一種不公平貿易,就算把這個問題拿到WTO也很難談,因為WTO對服務業的要求只針對承諾過的事項,而中國從來沒有承諾開放網路連結,所以不能用WTO規範要求中國。

朱敬一也說,若要到WTO指控他國造成傷害,必須提出「如果沒有這個傷害」會損失多少的比較,但假設被網路封鎖的消費者完全不知道有其他網站,那他就完全無法完成交易,也因此無從得知如果他得知其他網站後會買多少,所以要在WTO的環境控訴中國網路封鎖造成的損失,是鐵定做不到的事情,若想要更改規則,中國也不會同意。

談到報酬遞增,朱敬一表示,這往往存在於知識經濟產業中,這也是1994年難以想像的問題,以前傳統產業著重於重複大量生產,但強調報酬遞增的科技產業並非如此,例如新廠商會較願意將商品上架瀏覽人數較多的Amazon,如此一來Amazon的商品就會愈加齊全,也愈容易吸引更多新廠商,消費者也會越多,這也是以前不太有人強調的觀念,網路經濟時代就會出現如此「正面需求回饋」,愈多人愛用就愈多人使用,一但占有優勢就會持續處優,呈現不可逆轉的優勢。

至於隱形國營事業的「有形之手」(政府),朱敬一說明,中國1979年改革開放,1992年開始全力推動,蘇聯則是在1990年開始解體,1994年簽訂WTO協議時,中國和美國都還不成氣候,所以當時也沒想到WTO將來會面對這兩個經濟體轉型之後大規模有形之手的出現。

美中跳脫傳統地緣競爭思維 未來科技戰將撼動貿易市場

朱敬一接著說,但這不是任何一個國家處理得不好,因為原來是集體國有的經濟要大量民營化時,一定會出現裙帶關係取得企業的情況,目前WTO無法解決這點問題,因為全世界對國營企業的定義大多是政府持股超過50%,但這樣的定義實在太嚴格,沒有一個國家會真正超過這個標準,更不要說背後有政治力問題。

朱敬一總結,這三點問題造成WTO的規範顯得過時,宏觀而論美中衝突不只是貿易面,就算有人知道要如何改革,也因為共識決而無法實行,這就是美中貿易衝突的大背景,傳統國際競爭都和地緣有關,但現在的美中之間的關稅、5G、AI問題都和地緣沒有關係,而美國從過去到現在陸續形成了軍事牆NATO、貿易牆CPTPP,以及正在成形的科技牆,所有的牆都對貿易有影響,尤其科技牆影響更大。

最後,朱敬一直言,美國20年前讓中國加入WTO是否犯錯,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對,一方面這讓美國出現了很大的敵人,但另一方面,許多結構性的問題也不是當年所能想像,重點是中美制度的差異問題,美國當時認為改變中國經濟就能讓中國變民主,但在中共的體系下,政治對影響經濟較大,種種因素造成當初的一廂情願變得如今的怒目相見,如何解決問題仍非常困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

羅立邦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