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專訪》中研院院長親揭「台灣絕佳好機會」 廖俊智:拚減碳就像研發抗癌藥

2021-10-14 07:40

? 人氣

但這次減碳的議題不同,是人類先看見了一個「非達到不可的目標」,技術卻還沒有到位,也因為這樣,減碳就變成了一件辛苦的事情;畢竟我們常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大家奢華慣了,一下子卻沒有很好的方法可以替代,這才導致這條路至今還不是很平順,還需要全人類一起來努力,持續開發新的技術才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10930-專訪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柯承惠攝)
談起現階段減碳帶來的不便,廖俊智認為反而是人類文明的表現。(柯承惠攝)

問:聽起來,淨零排放的目標,可能和我們目前所認知的人性會有一點抵觸,對嗎?

答:我不會這麼認為,因為正是人類進化到了某個階段,才會去考慮共同目標,而不是只想著個人,或者是單一群體的利益。所以,減碳這件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違反個人直覺,但深入而想,這恰恰是人類文明的一種表現──因為這是為了下一代好的決定,也只有人類才會有意識地去執行這種集體目標。

淨零碳排的真正意義:一邊排、一邊吸

問:中研院扮演著國家智庫的角色,院內設有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不知道在減碳議題上,有什麼樣的建議?

答:在能源方面,全世界大概都會走類似、但不完全一樣的路,首先,針對各種生產設備,盡可能地改變能源供給方式,朝電氣化方向轉換,主因是電氣化相對方便,也容易推動,如此一來,就可以把減碳議題聚焦在發展「無碳電力」上。

接下來要討論的是,我們如何產生無碳的電力,除了發展太陽能、風電、地熱等再生能源,其實我們也正在積極研究所謂的CCS、CCUS,也就是碳捕捉、碳回收、碳封存,以及碳利用等技術,如果這些技術成熟,或許在幾十年後,全世界大部分的地區都能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

不過,即便2050年可以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仍然會有一些必須排碳的部門,否則一開始叫作零碳排放(zero carbon emission)就好了,為什麼要叫淨零碳排放(net-zero carbon emission),因為目前看起來,要完全不排碳是不可能的,至少航空用油、重工業能源還無法完全用電取代;所以,「淨零」的真正意義就是一面排(碳)、一面吸。

20210728-基隆協和電廠,重油火力發電廠。(顏麟宇攝)
在減碳議題上,廖俊智認為,設法改變能源供給方式是全球一大方向。(顏麟宇攝)

台灣減碳缺條件,碳管理技術成關鍵

問:那麼,在實務上要怎麼才能做到一面排碳,又一面吸碳呢?

答:這就需要「碳管理」的技術,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最傳統,就是排碳後盡快把它(碳)抓回來。一般煙道氣(通過煙道排出的燃燒廢氣)當中,大概含有15%到20%的二氧化碳,正因為濃度高,所以也相對容易回收,這個技術其實存在已經上百年了,但效果見仁見智,成本也相對高。

第二個面向,是除了煙道氣之外,針對大氣中約400個ppm的二氧化碳,直接進行捕捉,目前唯一能夠大規模把二氧化碳從空氣中抓下來的方式,還是得透過植物;用植物捕捉碳固然是好,但可以種植綠地的空間差不多也都種了,所以這當中需要努力的地方,就是如何善用、管理土地,增加碳匯(編按:指可儲存二氧化碳的倉庫)。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徐珍翔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