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專訪》中研院院長親揭「台灣絕佳好機會」 廖俊智:拚減碳就像研發抗癌藥

2021-10-14 07:40

? 人氣

不過,上面兩種方式,都會面臨一個問題:捕捉碳之後,該如何應用?目前國外比較常見的做法,是把二氧化碳灌進油田內進行封存,但我們台灣沒有油田,所以並不可行;我們的做法是,把捉下來的二氧化碳用綠氫、綠電還原成甲烷、甲醇、甲酸等等,再製成一些化學品,可惜這類方式的去化量能有限,仍遠遠趕不上碳的排放速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以,接下來談到的第三種、也是我們現在著力最深的方式,就是與其等到燃料被燒成二氧化碳才進行捕捉,倒不如事前先把碳分離出來;目前我們還在開發的一項技術,就是把天然氣先分解為氫跟碳,發電時只燃燒氫,不燒碳,由於氫燃燒會變成水,對環境無害,而碳被分離成相當穩定的固態粉末,後續可用於填海造陸,或者混入水泥,製成各種建材使用。

20210930-專訪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柯承惠攝)
談起中研院研究成果,廖俊智拿起一瓶黑色粉末介紹,裡面裝著從天然氣分離而出的碳。(柯承惠攝)

台灣絕佳的好機會,別把減碳當理想

問:所以中研院已經可以事前分離出天然氣當中的碳,只差在無法擴大規模?

答:不是「只差在」,這是很大的一步,我們在實驗室裡面已經可以完成,但要怎麼樣在大家可以忍受的成本之下,大規模地去分離出碳,這點雖然比較困難,但我還是相當有信心的。

問:聽起來,要做到大家可以忍受的成本這件事似乎是重要關鍵,挑戰是不是很大?

答:其實,這也是大家需要重新認知的地方。過去,你吃完雞肉,骨頭往窗外一丟,可能沒人看到,但未來,你每丟一根骨頭可能會被罰100元,那就是一種成本,與其這樣,何不花90元找人把骨頭蒐集起來,把它攪成堆肥,對環境也好。

我要強調的是,政府、企業都不該把減碳當作一種成本,你想,一旦有人研發出了技術,後續要執行的時候,絕對不是只靠2、3個中研院的科學家就可以進行,而是要成立公司,找一大堆從業人員來作業,這些是什麼,是工作機會,是經濟活動,也是下一個世代的動力來源。

對於減碳,目前業界大多還是相對被動、基於配合的心態在做這些事,因為市場需求才去做,但我會建議,業界應該主動看見背後的商機,這中間其實還有很多節能減碳的技術可以發展,比方說如何開發新材料、新製程、新產品,來減少能源的消耗,這些都是未來值得投資的面向。

要知道,在商業上,凡是未被滿足的需求,就存在商機,今天全球減碳的需求未被滿足是顯而易見的一件事,這就像研發抗癌藥一樣,一個治療不治之症的藥,只要研發成功,你會怕藥太貴嗎,不會的,因為是要用來救命的;我們在做的事情,其實就是在救地球的命,所以,我們看減碳,不能從過去、現在來看,要看未來,它不是被某人強加在我們身上的理想,而是一個絕佳的好機會,未來需要更多聰明人、年輕人一起投入。


 

北極火災、沙漠淹水,種種不可思議的景象為極端氣候敲響警鐘,全球減碳的腳步也被迫加快。

台灣身為貿易、製造出口大國,早已有將善待環境、善盡社會責任融入經營理念的企業,《風傳媒》與這些減碳先行者們面對面,還原出他們「綠色轉型」的成功路徑,供各界參考一二,共同守護台灣永續、為下一代略盡一份心力。➤➤觀看《零碳總動員》完整精彩報導

責任編輯/周岐原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徐珍翔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