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胡晴舫《我台北,我街道》:從混亂的基隆路,看台北如何滋養文化感染力

2021-10-17 09:40

? 人氣

談起主編《我台北,我街道》的心得,作家胡晴舫認為,因為太多人都想著要離開,也因此就像毫無整理的基隆路一樣,台北常無法做長期規劃,但卻也因此蘊含豐沛文化能量。(資料照,顏麟宇攝)

談起主編《我台北,我街道》的心得,作家胡晴舫認為,因為太多人都想著要離開,也因此就像毫無整理的基隆路一樣,台北常無法做長期規劃,但卻也因此蘊含豐沛文化能量。(資料照,顏麟宇攝)

胡晴舫記得,導演侯孝賢跟他提過一段童年往事。侯孝賢家裡小時候生在從廣東,後來舉家在1948年隨遷移來台、落腳高雄鳳山,那段蔣委員長還想著反攻大陸的時期,侯家的家具都是用竹子做的。

「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會待多久、不想花錢。」胡晴舫說,侯孝賢家裡的竹子,讓她想起她的台北,異鄉人來來去去下,沒人願意投入長期建設,但竟也因此長出多元、自由的土壤,滋養出城市的文化感染力。

由香港文學館開展的城市書寫計畫,歷經2集《我香港,我街道》之後,今年輪到台灣以《我台北,我街道》接棒,由胡晴舫擔任主編,一口氣邀請20位作家,以台北街道為主旨書寫記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