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梅克爾為德國留下了什麼?

2021-10-05 07:10

? 人氣

梅克爾任內訪問中國大陸12次,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且執政期間德中貿易額顯著成長,到去(2020)年中國已連續第五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近2,130億歐元。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美國大選結果未明時,梅克爾即與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合力推動「中歐投資協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1年9月26日,德國聯邦議會選舉,梅克爾與黨內接班人拉謝特(AP)
2021年9月26日,德國聯邦議會選舉,梅克爾與黨內接班人拉謝特。(資料照,美聯社)

拜登(Joe Biden)上任後,希望結合盟國的力量共同對抗中共;但梅克爾仍小心翼翼地處理她與中共的關係。梅克爾雖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在今年8月2日首次派遣巡洋艦「巴伐利亞號」(Bayern)前往亞洲,但刻意避開敏感的台灣海峽,並表示不參加演習活動。

有人認為德國選後必將改變中國政策,因為無論是蕭茲或拉謝特組閣,參與其中的兩個小黨,都已對中國表達不滿,如「綠黨」要求採取強硬對中政策,將人權和經濟合作掛鉤;「自民黨」則要求在經濟上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如果這綠黨、自民黨兩黨加入執政聯盟,德國對中政策將趨於強硬,果真如此,台德關係也將水漲船高,因為這兩個小黨對台灣的立場都相當友善,且德國是台灣在歐洲的最大貿易夥伴,去年雙方貿易總額近4500億台幣,台灣在柏林設有代表處,在漢堡、慕尼黑、法蘭克福等城市也設有辦事處。

德國與台灣確有特殊淵源

德國與台灣確有特殊淵源。回顧1999年7月9日,故總統李登輝接受《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亞洲部主任克納伯(Günter Knabe)專訪時,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主張。

克納伯去年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兩國論」顯然經過精心策畫,李登輝的幕僚當時規畫了一年多,除參考冷戰時期東德與西德交往的經驗,並刻意選擇透過德國媒體,而非影響力廣大的美國媒體受訪,是擔心美國視「兩國論」為「挑釁」。

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以「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描述兩岸的特殊關係,也是來自他多次訪問德國後得到的靈感。當時兩德以1972年所簽的《基礎關係條約》處理彼此關係,避開了「國家」與「主權」的爭議。馬總統強調,兩岸不能照搬德國統一的模式,但部分作法可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參考。

梅克爾為其繼任者留下的政治資產,就是運用熟練的外交手腕,在民主價值和經濟利益之間,取得最大的平衡。這使得德國未來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充滿了許多「可能性」。

梅克爾2019年5月30在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發表演說時,就鼓勵畢業生要相信「沒有不可能」,並要時時思考自己是在做對的事,抑或只是便宜行事;要懂得換位思考看世界、除去心牆。梅克爾在演講中引起台下聽眾掌聲最多的,就是這句:「永遠不要把謊言塑造成真理,或把真相詆毀為謊言。」

德國的中國政策主要由總理主導,故即使外交部長一職由「綠黨」或「自民黨」人士擔任,能夠發揮的空間也相當有限。「自民黨」外交事務發言人蘭斯多福(Alexander Graff Lambsdorff)就表示,既使兩黨進入聯合政府,外界也別期望中國政策會大幅變動,他提醒「各位要看清楚,這不能只以短線看待,而會是未來10到20年的事。」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