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中國?台灣可以教大家的事:《台灣,世界的答案》選摘(2)

2021-10-12 05:10

? 人氣

雖然台灣無法像中國帶給加拿大龐大的政治利益,但是透過「台灣模式」和價值的倡議,台灣社群能夠喚起其他加拿大人民的思考。(美聯社)

雖然台灣無法像中國帶給加拿大龐大的政治利益,但是透過「台灣模式」和價值的倡議,台灣社群能夠喚起其他加拿大人民的思考。(美聯社)

雖然台灣無法像中國帶給加拿大龐大的政治利益,但是透過「台灣模式」和價值的倡議,台灣社群能夠喚起其他加拿大人民的思考:「我們到底在意的是什麼?」當這些議題在加拿大社會變得不可忽略,台灣的重要性就會被看見。而當台灣因為中國因素受到排擠,也可以藉此爭取更多的空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這不僅是台灣文化節在加拿大的生存之道,更是台灣在國際上能夠找到全新定位的契機,成為世界各國與中國互動時的參考範本。

台灣曾經是盜版大國,曾不人道地引進外籍新娘,壓迫移工和原住民,和許多國家的發展歷程近似,中國也正在走這條路,可是台灣已經擺脫極權專制,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也開始反省和彌補對弱勢族群的壓迫。「這個模式或許是大家可以去想像中國可以發展的模式,我們今天要跟中國接觸無妨,但你一定要把台灣當作參考值。」台灣可以成為世界各國與中國談判的方法,破除中國威權統治的藉口:「你(中國)今天說台灣是華人世界,跟你同文同種,那台灣可以做,為什麼你不能做?」

我們總希望有更多西方國家可以承認台灣,但這在中國的強大影響力之下是有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不過,要他們認可台灣模式或許是更容易的:「先讓他們承認台灣模式是西方國家制訂中國政策的重要參考,先承認台灣模式對中國是好的、是良善的,是中國人可以想像更健康的那一代。先從這一步開始,再來談雙邊或多邊的關係,或國際地位。」西方國家要承認台灣還有許多政治因素需要克服,但若能退一步先用台灣模式來行銷台灣,或許是另一條可行的道路。

台灣模式明確傳達了一個訊息:「台灣和中國不一樣。」強調這一點並不是為了劃清界線,而是要去影響中國,讓台灣成為幫助中國發展的一股力量。既然世界不可能和中國切斷關係,不如給中國解藥和方向,而台灣模式就是解答。

吳權益坦言,如今中國的經濟已經過於強勢,要用台灣模式撼動中國絕非易事:「但我們可以影響他們在海外的第二代。台灣如果沒有海外的台灣人,就不會有民主發展。中國也一樣,我常常跟身邊的中國人講:『你們扮演的角色比在中國內部的人更重要,因為你們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想法和理念。』」

一點一滴累積改變,儘管路長且遠,但「台灣模式」照亮著未來的可能。

放下中國包袱後的文化重生

史密斯在《喬治亞週報》刊登關於台灣的報導,曾經收到一位讀者的回饋,他認為,或許可以將台灣和加拿大都視為新興國家,兩國皆曾經歷強權殖民、外來人口移入,與原住民族衝突和共存,並在一戰和二戰後逐步建立獨立政權。這個「新興國家」的觀點帶給吳權益全新的啟發。若台灣能自視為新興國家,或許就能放下「中國」的包袱,不需要與中共政權較勁,而是和其他歷史脈絡更接近的新興國家對話交流,或許能夠打開更多的可能性。

就像美國人在新的空間和土地上,用新的文化創造新的價值,並且不斷再生,最終擺脫母國英國的框架,建立屬於自己的優勢;台灣最大的優勢不是固守中華文化的正統,而是不斷進步與反思的力量。

在當今台灣的年輕世代身上,吳權益看到了這種文化再生的能力,可是卻被許多因素限制和壓抑。他認為,台灣人如果想要擺脫過去的框架,就必須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形塑出全新的台灣面貌:「我們有沒有辦法,在這十年之內創造一個非常不同的、詮釋台灣的方法,用這十年的時間讓大家重新認識台灣?」

這也是ACSEA團隊對自己的期許,以重新詮釋台灣為出發點,許多策展行動正在醞釀和啟動。

二○二一年的聖誕節,團隊即將把LunarFest的理念延續到台灣,讓聖誕節的慶祝活動在地化,長出台灣自己的樣子。吳權益說:「台灣人對聖誕節的認識可能都是西方人的聖誕節,但西方真正想要知道的可能是『台灣』怎麼過聖誕節。」ACSEA以西方聖誕節經常演出的《胡桃鉗》芭蕾舞劇為發想,在柴可夫斯基創作的西班牙、阿拉伯、中國和俄羅斯舞曲外,添加了胡桃鉗娃娃來訪「台灣王國」的新樂章。

ACSEA邀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台灣國樂團改編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樂曲,並找來台灣芭蕾舞團演出。同時他們還和圓山飯店、大稻埕、北投文物館合作,分別代表台灣文化中的中式、台式和日式風貌,在台北的兒童新樂園舉辦遊行表演。聖誕節是西方國家的長假和旅遊旺季,如果西方的旅客有意到亞洲觀光,台北或許可以成為選項之一,在台北過個與眾不同的聖誕節。

ACSEA希望藉此吸引台北市不同的族群來過聖誕節,同時反映出台灣獨一無二的文化。吳權益說:「和LunarFest一樣,我們結合社區的力量,用大家可能已經知道的元素,那邊是農曆過年,這邊是聖誕節,然後再用彼此的連結去講自己的故事。」

除此之外,ACSEA正在籌劃一個與眾不同的藝術節,從自然與人文的互動關係來講述台灣。

讓台灣成為世界的答案

ACSEA在二○一七年,因為籌畫台灣文化節的「與日本乾杯」展覽,認識了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和陳立栢董事長。陳立栢先生曾旅外從商多年,在國外常常面臨不知該如何介紹台灣的窘境,他會說「台灣在中國的東南方」、「台灣在日本、韓國的南邊」,但總覺得這些說法不太恰當。直到回到故鄉台灣,他重新「閱讀」祖父的畫作,才在其中找到答案。

陳澄波喜歡畫山林和海洋,也不難從畫中看出他時常上山做研究。在繪畫生涯伊始,他曾創作《北回歸線立標》一畫,而他的遺作《玉山積雪》則是從嘉義市市區望向玉山主峰所畫下的,這雙畫家的眼睛總是望向台灣的海洋、山林與地理,而這正是現代的台灣人所缺乏的視野。從祖父畫中對台灣風土的關懷,陳立栢這才意識到,台灣的獨特性就存在於我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中:「黑潮和北回歸線交界之處,全世界只有一個,那就是我的故鄉台灣。我們不是宇宙的中心,但我們也不是某個地方的邊陲,所以我們不必驕傲,也不必喪志。」

黑潮的能量、溫帶與熱帶氣候的交界、中央山脈的多變地形,孕育出台灣這座生機盎然的島嶼。大自然的多元物種中當然也少不了人類,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皆曾經造訪台灣這塊土地,或於此落地生根。以這樣的概念為本,ACSEA正在籌劃舉辦「山海人探索藝術節」(Reflect Festival),從自然環境和人類遷徙歷史的角度來探討台灣的獨特性。他們為此拜訪了許多懷抱相似理念的組織和人物,包括阿里山世界遺產協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環境記錄工作者柯金源、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鯨豚攝影師金磊、北投文物館館長李莎莉等人,希望能把這些人串連起來,共同提出嶄新的台灣論述。

他們甚至在過程中,發現台灣和北美的諸多連結。在歷史學者曹永和生前留下的研究文獻中,他們發現荷蘭大航海時代的航行路線同時影響了溫哥華和台灣。生態學者陳玉峰告訴他們,在台灣自然與人文歷史上極具重要性的檜木其實源自於北美,目前僅存於北美、日本和台灣。於是,他們也著手和溫哥華市立博物館討論合辦藝術節,與加拿大當地的學者、環境工作者或藝術家合作,計畫未來將每年輪流在台灣和溫哥華兩地舉辦,豐富台加兩地的交流和對話。

「台灣要形成這樣的自然地貌,孕育這麼多物種,不是一天兩天可以達成的,那樣的時間尺度超越了所謂的五千年歷史,那為什麼我們還停留在那樣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吳權益期待,這樣的論述可以擺脫歷史與政治的包袱,讓世界重新認識台灣,也讓台灣人走出一條新的路。

台灣可以是多元文化對話的橋梁,可以是各國與中國互動的參考,還可以是文化再生的典範。ACSEA透過文化策展,不斷挖掘台灣與世界的連結,不斷思考台灣如何站穩自己的腳步,而台灣又能帶給世界什麼。「讓台灣成為世界的答案」是對自我的期許,是驅動的力量,更是殷切的邀請,邀請台灣人共同去想像這座島嶼未來的可能與願景。

「台灣是不是世界的答案? 或許有人不這麼認為。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去探索、去研究、去連結,就一定有機會。」─而探索的旅程正在起步,等待著你我加入同行。

台灣,世界的答案-立體書封書封。(八旗)
台灣,世界的答案-立體書封書封。(八旗)

*作者吳權益(口述),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執行長,長達20年擔任每年台灣文化節的負責人;撰述:張蘊之為獨立記者、東南亞文化資產講師∕黃楷君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英中書譯者,文字工作者。本文選自三人合著之《台灣,世界的答案:加拿大為何會認為台灣很重要?》(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