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源專文(4):翻轉城市要靠公民參與

2015-01-10 05:33

? 人氣

去地藏庵聽老人說故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除了傾聽在地聲音、灌輸環境意識,我們還去新莊地藏庵聽耆老說故事。我在歷次的演講中談到這一段,很多人問我,為何要去找老先生、老太太聊天?他們能給我什麼?

事實上,他們給我的是一般建築師無法給我的資訊,就是他們記憶中約六、七十年前的中港大排。這些在書面資料上付諸闕如,由這群老人來補足缺口,對建築師在意象規劃上,具有相當啟發。

他們告訴我,那附近以前稱為中港里,中港大排雖然是「大排」,卻有船隻航行,沿著河可以通往大漢溪、淡水河。聽完之後,我這個在新莊出入多年的半在地人,才知道中港里名稱的歷史沿革,原來真的是有船、也有港。

我也去拜訪文史工作者,試圖了解新莊的原來面貌,慢慢地知道新莊的傳統技藝中最有名的是鼓,而製鼓廠又以「响仁和鼓藝工坊」最知名:以泉州木偶搬演,北管音樂為後場伴奏的「小西園掌中劇團」,則是目前台灣最具號召力的古典精緻布袋戲團,這些都是新莊的文化瑰寶。

當時我們和文史工作者談、和廟宇耆老談,了解到要設計公共藝術,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們也趁這機會,邀請對方一起參與合作,希望能凝聚新莊社區意識,大家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

沒多久,建築師給了我第一版的設計圖,我看一眼,上面是個大大的荷蘭風車圖,我連翻都還沒翻開,就退了回去。我說,風車屬於荷蘭人,和新莊人沒有關係。

他問我,那他要畫什麼?

「你要去問新莊人,不是問我,」我告訴他。但我仍給了他線索,例如鼓和布袋戲,雙方才慢慢聚焦,有了更為具體的意象。

我們不僅要融入在地元素,也要對外發聲。整個中港大排上有十座混凝土橋,當初興建時只強調功能,而忽略美感。但橋一定是這樣嗎?我當時有個構想,何不比照塞納河,讓沿路經過的每座橋,從橋墩到橋上建築物都各不相同,也塑造出城市不同的風格。

於是我們決定,向全國設有建築系的大專院校公開徵圖,邀請學生一起參與。從過程中不但可以看到學生無窮的想像力,引起建築界的關注,同時日後也是建築師規劃時的參考依據。

資訊全面上網對外公開

我不僅開放,邀請所有公民參與中港大排整治計畫,同時試圖改變公務員僵化的思維。

身為計畫經理人,我固定要和縣府內十幾個局長開會,包括交通局、水利局、環保局等,局和局之間有許多介面無法銜接,需要靠這個會協調整合。因此,我一開始就告訴局處長,你們和我不熟,但我開會有幾個原則,不准講廢話,帶問題來,我幫你解決。其次是,以王建民每場球賽最多只能投一百球,我開會也限定兩小時,而且一定要有結論,不能重複老問題、老話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