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春季攻勢50年:反戰和左翼抗議(下)

2018-02-04 17:00

? 人氣

1972年7月25日好萊塢著名女星珍方達在河內。她因為訪問北越和堅決反戰被美國媒體稱作「河內珍」(BBC中文網)

1972年7月25日好萊塢著名女星珍方達在河內。她因為訪問北越和堅決反戰被美國媒體稱作「河內珍」(BBC中文網)

北越1968年1月底發動「春節攻勢」,面對美軍和南越軍優勢火力,南方解放陣線傷亡慘重,丟失了所有控制領土,但「春節攻勢」仍然被許多分析認為是河內的戰略勝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研究印度支那的歷史學者梅赫塔(Harish Mehta)認為「春節攻勢」雖然對河內來說是軍事失利,但全面進攻促進了美國反戰運動,對美國政府造成心理打擊。他認為「春節攻勢」直接影響了約翰遜總統的決策。在北約發動攻勢兩個月後,美國蓬勃發展的反戰運動令約翰遜的越南政策陷入困境,約翰遜表示不再尋求競選連任。

「春節攻勢」暴露了約翰遜和在越南的美軍指揮官魏斯摩蘭(William Westmoreland)不能兌現之前的承諾。在「春節攻勢」前他們一直說美國的越南戰略正在在奏效,「曙光在前」。梅赫塔說,「春節攻勢」讓美國放棄了打贏戰爭的打算,開始尋求談判突破。

《河內的戰爭》的作者阮連姮認為「春節攻勢」除了導致南方部隊遭受巨大傷亡,加劇了南越政府的壓迫政策,客觀上也幫助尼克森當選。

據基辛格的傳記作者,美國學者伊薩克森說,尼克森總統宣誓就職後就堅信美國不可能打贏越南戰爭,他決心迅速結束越南戰爭。他努力尋找在保證南越安全的情況下允許美國從越南撤軍的方案。

「越南的戰爭罪行」

當時過半美國人口反對美國在越南的戰爭升級。「春節攻勢」後,美國反戰抗議愈演愈烈,1968年4月反戰活動分子佔領了哥倫比亞大學,招致警察強力驅逐。

jian
Getty Images 1972年北越首都河內和海防都遭到美國B-52轟炸機轟炸,同年美國影星珍方達訪問河內。

除了激烈的反戰抗議,「春節攻勢」還促進了北越同美國公眾的民間外交。當時喬姆斯基等許多美國著名學者都應邀去訪問越南,反對美國繼續戰爭。

諾貝爾生物學和醫學獎獎獲得者,哈佛大學的教授沃爾德(George Wald)1969年在訪問北越前在麻省理工學院發表重要講話說:「我們政府的所作所為就是製造死亡,互相殺戮成了他們的正事。」

「越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最恥辱的一章。戰爭罪行的概念本身就是美國的發明。我們在越南犯下了很多戰爭罪行;但是我要告訴你一些有意思的事。我們在二戰中也犯過戰爭罪,即使在紐倫堡審判前,對德國城市的飽和轟炸是戰爭罪行,如果我們輸掉了那場戰爭,我們的一些領導人也得(為戰爭罪行)負責。」

尼克森擔任美國總統後,在1972年5月沃爾德譴責了上一年聖誕日美軍轟炸越南北方醫院,他說尼克森是個「不道德」的總統,尼克森會不惜代價讓美國留在東南亞。

據說黑豹黨
BBC
黑豹黨創始人牛頓讓成員學習「紅語錄」(《毛主席語錄》),學習中共的「為人民服務」,「群眾路線」。

好萊塢著名影星珍方達因為訪問北越和反戰立場被美國媒體稱作「河內珍」,有人說她是小寫的共產主義。珍方達訪問北越前在1969年對密執根州的2000大學生演講說:「我想,如果你們了解共產主義是什麼,你們就會希望,會跪下來祈禱,希望我們哪天也成為共產主義者。」

紅語錄和黑豹黨

越戰期間美國有組織的反戰運動愈演愈烈的時候中國開始了「文化大革命」。美國反戰運動中的反文化,反潮流和反體制表達和活動,以及學生運動都和中國文革中的「造反」行動遙相呼應。

美國黑人牧師,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從1967年開始正式在講話中表達反戰立場,說美國想奴役越南,把越南當作自己的殖民地。他的反戰立場令他失去了美國總統約翰遜和一些白人的支持。

美國1968年4月新春攻勢開始3個月後越南同意和美國談判,宣佈的第二天金恩博士遇刺身亡。《河內的戰爭》的作者阮連姮說,中國領導人對4月訪問北京的越南總理范文同說,越南同意談判對美國的讓步太大,並說金恩博士遇刺和北越宣佈談判可能有關聯。

同年4月毛澤東月發表了支持美國黑人抗暴鬥爭的聲明。之前在1963年毛澤東應羅伯特·威廉的要求也發表過「支持美國黑人反對美帝國主義種族歧視的正義鬥爭的聲明」。

美軍在越南的指揮官威斯特摩蘭
BBC 「溪山戰役」是越戰期間美軍遭遇過最慘烈的戰鬥,當時美軍在越南的指揮官魏斯摩蘭甚至考慮動員戰術核武器攻擊北越部隊

中國的文革開始後,黑人左翼激進政黨「黑豹黨」的創始人牛頓也讓黑豹黨成員學習「紅語錄」(《毛主席語錄》),學習中共的「為人民服務」,「群眾路線」。他們開始在黑人社區為窮人孩子免費提供早餐,對社區民眾進行政治啟發,讓街頭黑人團伙獲得社會意識。黑豹黨變成了一個黑人「階級解放」性質的組織。

當時好萊塢影星珍方達也對黑人解放運動和黑豹黨表示支持,她還稱呼黑豹黨為「我們的革命先鋒...我們必須用愛,金錢,宣傳和冒險支持他們。」她1970年代初還說,「革命就是愛的行動;我們是革命的後代,天生的反叛,血液裏生與俱來。」

牛頓1970年接到訪問中國的邀請。當他知道中美關係緩和,尼克森總統定於1972年訪問中國時,他決定趕在尼克森之前去中國。1971年9月牛頓到了中國。本來他希望能夠受到毛澤東接見,但並沒有能夠如願,不過他在中國仍然受到極高的禮遇。

在中國逗留的10天裏,牛頓同周恩來會談過兩次,其中一次毛澤東的夫人江青也參加了會談。在他訪問中國許多城市到達機場時都都受到大批手舉「紅語錄」的群眾的歡迎。中國歡迎者對他呼喊「支持黑豹黨,打倒美帝國主義」,「支持美國人民,打倒尼克森美帝國主義政權」等口號。

在中國期間,中國政府安排牛頓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黨的代表見面交流,同朝鮮大使和坦尚尼亞大使會見並就餐。

牛頓說中國是「社會主義政府管理的獲得自由和解放的地方」。有人說在訪問期間,中國提出願意為在美國官司纏身的牛頓提供政治庇護。

「生於美國」

1981年美國歌手布魯斯史普林斯汀創作了歌曲「生於美國」(Born in the U.S.A.),歌曲獲得巨大成功,被列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歌曲之一。但有意思的是,這首歌現在常常被當作表達美國愛國主義的凖國歌播放。

歌曲作者最初通過這首歌曲講述了被排斥的越戰老兵的苦難以及他們對主流美國社會的抗議,歌詞大意是說那些老兵在越戰當兵,退伍後都被美國夢排斥在外。

斯普林斯汀在歌曲中提到越戰期間參加過著名的「溪山戰役「的老兵。「溪山戰役」是春季攻勢的先聲,也是越戰期間美軍遭遇過最慘烈的戰鬥,當時美軍在越南的指揮官魏斯摩蘭甚至考慮動員戰術核武器打擊進攻美軍陸戰隊的北越軍隊。

這首本意是表達反戰內容的歌曲在過去30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代表全體美國人的歌曲,成為美國政黨競選集會,體育賽事上必放的弘揚美國精神的歌曲。共和黨總統雷根曾經在1980s年代競選時也把它作為競選歌曲。雷根說這首歌表達了美國夢,唱出了千萬美國人的心聲。

到2009年1月20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就職擔任總統的時候,他在就職演說中提到了「溪山戰役」。歐巴馬在緬懷歷史上美國愛先驅的時候,提到那些先驅們「為我們,在協和鎮、蓋茨堡、諾曼地和溪山,他們戰鬥至死。」

50年前春季攻勢促進了美國激烈的反戰運動,但時過境遷,和「生於美國」的歌曲被誤解變味一樣,美國反戰的激進主義和思潮也成了過眼煙雲。現在支持美國政府的人回頭批評當初的激進抗議者說,那些抗議者對左翼集權大加讚美,在譴責右翼集權的時候也否定了民主制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