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沒條件「與病毒共存」

2021-08-27 06:00

? 人氣

台灣國際疫苗仍缺,不具備與病毒共存的條件。圖為總統蔡英文到台大醫院接種本土高端新冠肺炎疫苗。(柯承惠攝)

台灣國際疫苗仍缺,不具備與病毒共存的條件。圖為總統蔡英文到台大醫院接種本土高端新冠肺炎疫苗。(柯承惠攝)

CNN說若堅持「清零」策略,台灣可能會愈來愈孤立,並指澳洲,紐西蘭這兩個採取嚴格防疫的國家,也「暗示」一旦疫苗接種率達到一定標準,可能放棄清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許多國家放棄「清零」,改而以「與病毒共存」策略因應持續演化的變種病毒,原因很簡單,做不到「清零」而已。做不到而想引導全世界都改而「與病毒共存」,是極不負責任的態度。

所謂「與病毒共存」的條件,CNN其實也說了,就是疫苗施打率要高,唯有如此才能大幅降低重症率與死亡率,讓人們對變種病毒不再那麼恐懼,換言之,將病毒的殺傷力降到「大號流感」的程度,就是所謂「與病毒共存」。

台灣疫苗夠嗎?不夠,所以基本沒條件「與病毒共存」。CNN講半天,是繞了一圈的廢話。

高端開打沒幾日,即傳出3例死亡,因果關係待調查釐清,問題是還剩多少人信高端與政府機關的調查?甚而,指揮中心公布的確診數與死亡數,也有很多人不信,包含我在內。在信任基礎薄弱的狀況下,「與病毒共存」是奢談。

可憐的是,台灣這種事事搞半套的防疫,連談「清零」都心虛。

美國人其實也沒條件「與病毒共存」,因為最少有1/3的人拒絕打疫苗,甚至拒絕戴口罩,滿手疫苗也沒用,病毒繼續變種的溫床,正是美國本土。

只要病毒得以持續變種,疫苗的防護力就會持續被打折,新疫苗跟上的速度沒病毒變種的速度快,這是已確認的事實。

換言之,「與病毒共存」的條件不是只有充足的疫苗供應與施打率,還要搭配嚴格的防疫措施,就像大陸那樣嚴格。南京機場破口,一個月內就清零,這才有條件考慮「與病毒共存」的策略,重點是,大陸疫苗夠(而且都經國際認證),施打率也高。

一般的誤解是,「共存」與「清零」是兩個對立的對策概念,錯誤,以下說個分明。

誰規定與「病毒共存」就代表「消極防疫」?

美國已有不少專業論點指出,疫苗雖是「與病毒共存」的基礎,但不能只靠疫苗,更不能因為打了疫苗就「消極防疫」,還必須搭配積極防疫策略。

與病毒共存的積極策略,其一,是以對付霍亂與天花的手段,集中關注社區感感的源頭,以及最容易受感染的人群,實施嚴格的監控與遏制,以降低感染迅速擴大的可能。當然,大規模接種疫苗還是基本。

其二,全世界範圍地將疫苗投放到最危險,疫苗最少的地方。其三,強化預警系統,快速讓高風險社區提高警覺。其四,改革全球公共衛生機構,給予該機構更多的權力與資源,並杜絕政治力干預,與疫苗壟斷。其五,各種數據透明並共享,尤其是疫情細節,以及真實的疫苗防護力。

以上都是原則,重點在於執行力。不過,這卻也顯示了「與病毒共存」的概念,亦可是積極性的。提出積極策略,只是為了打破速戰速決的幻想以及對疫苗功效的過度依賴,展現與病毒展開持久戰的覺悟,而非放棄,更不是投降。

另外,「清零」也是一種迷思。

20210618-年長者至民生國小施打新冠肺炎AZ疫苗。(顏麟宇攝)
普遍接種疫苗是與病毒共存的必要條件。但台灣疫苗仍缺,並不具備這個條件。圖為年長者施打新冠肺炎AZ疫苗。(顏麟宇攝)

清零,可以不是只針對病毒

一般認知上的「清零」,就是將病毒一一糾出,徹底消滅,針對的是病例數。不太妙的現實是,這種「清零」全世界只有中國大陸做得到。因此這概念在變種病毒不斷提升戰力的狀況下,應該要有所拓寬。

將死亡數清零,甚至將重症數清零,也是有效遏制瘟疫的對策,只是我們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疫苗防護,對有效治療的技術進度卻缺乏關注。個人沒有閱讀醫療專業期刊的習慣,算是孤陋寡聞,因此沒看到各國在疫苗與治療兩者的資源投入比例,希望專業機構能為大眾提出數據。

新加坡「與病毒共存」的防疫策略,是在嘗試公衛專家所言,將新冠病毒肺炎壓制成地方性疾病(endemic)的低等級,旨在消除死亡威脅,而非消滅新冠病毒。

不再追蹤感染者足跡,不再詳述確診資訊,放寬餐廳內用人數,入境旅客可申請免隔離14天等等讓鄰國有點傻眼的「鬆手」,搭配的卻是提升疫苗接種率,倍增檢測站與各種感染源監測,集中關注重症數趨勢與重症細節,以及引導佩戴口罩以及保持社交距離的常態化等等措施。

換言之,新加坡是將防疫重點轉移到降低死亡與重症威脅,目標是兩者清零。這樣的方式,很難說是「消極防疫」,比較像是與病毒展開迂迴的持久戰。

並不是說新加坡模式可以照搬到其他地方,畢竟各地區狀況不同。但對於這樣的國際化城市國家而言,一封城就是整個國家「關機」,而外籍旅客頻繁進出,防不勝防,若採用中國模式,一年恐怕要關機多次,新加坡承受不住。

各國都在關注此種模式能否在疫情與經濟的權衡中,找到最優解,更重要的是,能否避免民眾進入防疫疲勞,引發無止盡的防疫破口與憤怒聲浪。

病毒(病例)清零的優點是,被嚴格限制行動的人群,只需要忍耐大約一個月就能恢復正常生活。反觀那些半套的檢測,半套的封城,半套的隔離政策,只會延長痛苦時間,而且解封後還是得戰戰兢兢,並憑增下一次封鎖的民怨而使政治決策進退兩難,如台灣。

民進黨的防疫,談「清零」(無論是病例數,或重症數,或死亡數)談得很心虛,也做不到「與病毒共存」,因為一切作為都在搞曖昧,有點像清零,又有點像共存,但兩者皆非,台灣防疫就像時下流行語:滾動式調整。

滾動式防疫,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有痛再醫,醫錯醫死也不怕,反正側翼比疫苗多,皇上還擅長賣萌裝傻,哄騙未成年與剛成年的選民。

台灣沒那條件談清零與共存,因為兩者最終都得面對檢驗,現在把話說死了,破功以後不好騙。

孤立?台灣本來就是防疫孤島,談論台灣,CNN根本外行。

*作者為自由撰稿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雁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