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台灣版的《長津湖》—《斯卡羅》

2021-08-22 07:20

? 人氣

歷史劇《斯卡羅》以1867年的羅妹號事件(Rover incident)為基礎,闡述一段美台戰爭史。(取自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臉書專頁)

歷史劇《斯卡羅》以1867年的羅妹號事件(Rover incident)為基礎,闡述一段美台戰爭史。(取自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臉書專頁)

由曹瑞原導演指導,以1867年美軍「遠征台灣」為背景的歷史劇《斯卡羅》(Seqalu: Formosa 1867),最近在台灣非常熱門。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部歷史劇以1867年的羅妹號事件(Rover incident)為基礎,介紹了一段即使是台灣人都已經忘記了的美台戰爭史。1867年3月12日,14名搭乘羅妹號商船從廣州前往營口的美國人與中國人遭遇船難,漂流到了台灣恆春半島登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結果他們被統治恆春半島的排灣族的「瑯嶠十八社」,即「斯卡羅」酋邦誤認為昔日侵略殖民台灣的荷蘭人,不幸遭到集體「出草」的命運。14人當中除了一名來自大陸的漢人水手幸免於難之外,其餘13人都在被殺害後割掉了頭顱。

台灣原住民擊退登陸的美軍

「斯卡羅」針對美國公民的「出草」行動,激怒了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於是就有了1867年6月的福爾摩沙遠征(Formosa Expedition)。

這也是美國自1776年建國以來,首次對台灣採取的軍事行動,動員了43名陸戰隊員與138名海軍官兵參戰。沒想到排灣族勇士驍勇善戰,利用南台灣炙熱的天氣與複雜的地形為掩護,如同抗日戰爭中的八路軍還有越戰中的越共一樣給美軍吃盡苦頭。排灣族在沒有任何損失的情況下,擊殺了美軍指揮官麥肯齊(Alexander Slidell MacKenzie)少校,迫使陸戰隊與海軍收兵。

在這場美軍唯一一次對台灣實行的登陸作戰中,台灣原住民贏得了一次勝利。於是就有了李仙得來到台灣,與「斯卡羅」大頭目卓杞篤簽訂《南岬之盟》,規定未來再有美國或者任何外國船員漂流到台灣,都必須要高舉紅旗才能避免被出草。由於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台灣人戰勝美軍的案例,許多獨派人士與台派人士因為《斯卡羅》的上映而深受鼓舞。

甚至有人認為,《南岬之盟》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次代表自己與外國,而且還是美利堅合眾國簽署的備忘錄,乃至於在國際法上有效力的條約。最讓獨派感到鼓舞的地方,是台灣人至少在歷史上真的有擊敗過美軍的紀錄,而且還逼迫美軍簽了城下之盟。可是如果真的瞭解19世紀末美國的亞太政策,就不難發現《斯卡羅》其實只是台灣版本的《長津湖》而已。

「美帝」真的被「幹爆」了嗎?

《長津湖》是中國大陸為了紀念中共建黨100周年,以1950年韓戰長津湖戰役(Battle of Chosin Reservoir)為背景拍攝的電影,歌頌中國人民志願軍重創美軍陸戰隊第1師1萬3900人的「光榮事蹟」。長津湖戰役的勝利,挫敗了麥克阿瑟將軍與李承晚總統一統朝鮮半島的計畫,並迫使美軍將戰略目標從拿下北韓調整為鞏固南韓。

由於美國陸軍第10軍團確實在這場戰役中後退了,而且第10軍團的主力還是在太平洋戰爭中威震四方的陸戰隊第1師,此一勝利自然被中共視為神主牌一般的宣揚。尤其是對於自19世紀以來就被貼上「東亞病夫」的中國人,還有廣大的海內外僑胞而言,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勝利確實頗有「揚眉吐氣」之感,就如同斯卡羅的勝利也給今日處境尷尬的台灣人注入自信一般。

這麼看來,無論是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紅色陣營」,還是以本土派為代表的「綠色陣營」,都有了在戰場上「幹爆」美軍的經驗,尤其是「幹爆」最強調攻勢主義的美軍陸戰隊。綠色與紅色的支持者們,還可以「斯卡羅」或者「長津湖」的勝利來嘲笑藍色的支持者,因為這樣看起來恐怕還真的只剩下中華民國國軍沒有與「美帝」正面交手的紀錄,更別提取勝了。

不過長津湖戰役到底有沒有勝利,不能只從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視角來看,還是必須要與美韓聯軍的資料進行比對。美軍固然是在戰鬥中撤退了,但撤退的井然有序,而且死亡與失蹤人數加起來只達5923人,還不到中共方面宣稱的一半。倒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追擊美軍的過程中就有1萬9202人遭擊斃,是美軍死亡人數的10倍之多。

假若中共出兵北韓的目的,只是把美軍趕回38度線以南,那麼長津湖戰役還可以算是勝利。重點是志願軍也跟著揮師南下,配合朝鮮人民軍攻取大韓民國首都漢城,結果卻又遭受到美韓聯軍的反攻受挫。

1951年春夏之交的所謂抗美援朝第5次戰役,以共軍的全面失敗收場,而且共軍還在撤退的過程中留下大量戰俘給聯軍俘虜,成為日後的反共義士,又怎麼能說長津湖戰役是一場勝利呢?

關鍵還是交戰的目標為何?

美國出兵朝鮮半島,終極目標是保衛38度線以南的大韓民國不被北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赤化,最終南韓也確實是被保護了下來,不只發展成東亞最強的經濟體之一,還得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承認。無論是從哪一個角度來看,美國就算沒有得到勝利,至少也是與中共打平。遭到挫敗的,頂多只是麥克阿瑟和李承晚總統的統一計畫罷了。

用同一個角度來看「斯卡羅」,我們首先要談的是美國在19世紀末期到底有沒有攻佔台灣的計畫。由陸戰隊與海軍聯手發起的「福爾摩沙遠征」,到底是要把台灣納入美利堅合眾國的殖民版圖之內,還是只是單純的出兵教訓一下原住民而已。1867年的美國,距離南北戰爭結束其實才兩年而已,對外政策還是維持「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也就是不干涉舊大陸事務。

聯邦政府致力於重建因內戰而分裂的美國社會,是沒有什麼國力對發生在遠東的事務過度干預的。更何況當時以英國、法國還有西班牙為代表的歐洲殖民主義勢力已經在亞太地區站穩腳跟,不是身為後起之秀的美國想要進入就可以進入的。從這個角度切入,我們就不難做出美國政府對台灣沒有領土野心的結論。所謂「福爾摩沙遠征」的目的,只是要給遇害的美國公民討回公道而已。

討回公道的手段,可以是攻入原住民村莊,不分男女的亂殺一通,也可以是在進行威力展示之後,與原住民簽署雙方如何相處的「政治框架」。在確保了雙方能夠在此一框架中「和平共處」之後,美軍便放棄對「斯卡羅」的追究。

顯然美軍在失去了一位少校後,理解到自己無法在台灣炙熱的氣候與複雜的地形中作戰,最後做出了理性的選擇,與卓杞篤建立了互不侵犯的「政治框架」。

美軍出兵的動機,是要避免再有類似羅妹號的不幸事件發生,在卓杞篤承諾不會對掛紅旗的外國船員「出草」後,雙方達成了政治共識,就此井水不犯河水。《南岬之盟》,充其量只是規範美國或者其他外國船員在台灣遭遇海難時,如何與排灣族原住民打交道的一個「約定」(protocol)而已,談不上是備忘錄或者條約,更沒有挑戰大清帝國對台灣的主權,根本稱不上什麼有意義的外交突破。

李仙得能代表美國政府嗎?

那麼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又是何方神聖?他是否有主張過美國出兵占領台灣?李仙得的主張,又是不是能夠代表當年的美國聯邦政府呢?

1830年出生的李仙得,不只是法國裔美國人,而且還是在法國出生,後來靠與美國姑娘結婚而歸化為美國人的法國人。他在南北戰爭中參加了北方的聯邦軍,從而結識了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聯邦軍總司令格蘭特(Ulysses S Grant)將軍。

李先得曾擔任美國駐廈門領事。羅妹號事件後曾來台灣與排灣族領袖卓杞篤交涉,簽定南岬之盟。(取自維基百科)
李仙得曾擔任美國駐廈門領事。羅妹號事件後曾來台灣與排灣族領袖卓杞篤交涉,簽定南岬之盟。(取自維基百科)

李仙得因為在與南軍交戰的過程中負傷,讓重情義的格蘭特將軍向聯邦政府推薦由他出任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也並非一開始就對台灣野心勃勃,而是在於羅妹號事件爆發後,他發現清朝既沒有能力也無心處理在山區中保持半獨立狀態的原住民,所以才有了希望美國能夠出兵占領台灣的想法,目的是確保類似羅妹號事件的悲劇不再發生。

確實在美國的歷史上,有許多涉及到領土擴張的事件都是由具備半官方或者非官方身分的美國人搶在美國政府前面行動,推翻了當地原有的政府之後,獲得美國政府承認完成領土兼併的。比如德克薩斯共和國在1837年併入美國,或者夏威夷王國在1894年被推翻,接著又在1898年與美國合併等事蹟,都是由個別的美國人先推動起來,接著才得到美國官方承認的。

或許李仙得也認為,自己可以如同帶領德州加入美國的山姆.休士頓(Sam Houston)一樣,成為另外一個擴張美利堅合眾國版圖的英雄典範,於是便開始積極鼓吹美軍出兵占領台灣。

然而台灣終究不是德州,距離北美大陸的位置實在是過度遙遠,且1867年的美國與1898年戰勝西班牙,準備進軍亞太的美國還不是同一個美國,自然是不會認真採納李仙得的建議。

感受不到美國政府重視的李仙得,只好把希望寄託到崛起的亞洲強國日本身上,並且以1871年10月再度爆發54名沖繩船民在屏東牡丹社遭排灣族原住民出草為由,鼓動日本對台灣出兵。辭去美國駐廈門領事職務的李仙得,為日本外務省聘用為顧問,在1874年為進攻台灣的日軍將領西鄉從道出謀劃策,引起清朝大臣李鴻章對美國的強烈抗議。

與美國分道揚鑣的李仙得

結果李鴻章的抗議,似乎為美國政府給聽進去了。所以當李仙得在1874年9月22日,以日本政府代表的身份大搖大擺的到廈門與清朝談判時,突然被從四面八方冒出的美國海軍水兵扣押,並且被強行拘留了起來。

被關了將近兩個月後,李仙得才因為日本從台灣退兵的關係而被釋放,顯見美國不只對台灣沒有領土野心,還以強烈手段阻止了李仙得以個人身分顛覆清朝對台灣的統治。

或許也因為對美國政府失望的原因,最後李仙得放棄了他美國人的身份,轉而加入日本國籍。後來他又獲得大韓帝國皇帝高宗李㷩之請,前往朝鮮擔任顧問,並於1899年9月1日因中風在漢城(現譯首爾)去世。

朝鮮高宗李熙(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李仙得曾獲朝鮮高宗李㷩(見圖)邀請擔任顧問。(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李仙得雖然是美國公民,也擔任過美國的軍人與外交官,但實際上卻並非出生在美國的美國人,而且一生曾經換過至少三個國家的國籍,他一切關於台灣的主張都與美國政府毫無關聯。

而且從他最後娶了日本人當老婆,又在異國朝鮮病逝的情況來看,李仙得到了晚年幾乎是與美利堅合眾國分道揚鑣。他被派往朝鮮的目的,表面上看起來是效力高宗皇帝,幫助大韓帝國走向現代化,實際上卻更可能是替日本征服乃至於殖民朝鮮的計畫服務。

也就是在李仙得去世的六天後,美國國務卿海約翰(John Hay)發表「門戶開放」政策,宣告了美國對中國事務的立場。

此刻美國已經擊敗西班牙,獲得了菲律賓殖民地,在亞太地區有了與英法俄日等列強較勁的地位。眼見美國隨時可能因為中國遭到列強瓜分,而失去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美國政府確立了維護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的政策。此一政策的目標,顯然與主張占領台灣,瓜分中國的李仙得大異其趣,儘管當時台灣已經因為清朝在甲午戰爭的失敗而成為了日本殖民地。

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的勝利,讓日本的野心越變越大,希望能壟斷整個中國乃至於亞洲市場,與美國的衝突自然是無法避免。從這個角度來看,最終選擇與美國分道揚鑣,甚至於背棄美國加入日本國籍的李仙得,哪怕是用「叛國」形容都不過分。在美國的外交體系中,他始終扮演的是邊緣人的角色,自然無法代表國務院決定台灣的命運。

殊途同歸的兩岸民族主義

當今台派或者獨派鼓吹李仙得,完全是因為當年他主張讓台灣脫離大清帝國版圖,符合今日台派或者獨派「反中」的政治正確。可是如果真的把李仙得的歷史讀明白,反而更能證明美國對台灣不曾有過領土野心,至少沒有如同對德克薩斯共和國或者夏威夷王國的領土野心,否則又何必派出海軍把違法亂紀的李仙得給逮捕起來呢。

就跟許多獨派人士,莫名其妙以麥克阿瑟將軍在1945年發佈的第一號命令為由,指出國軍只是代表盟軍接受台灣的日軍投降,不代表中華民國有權接收台灣主權的指控一樣。如果美國真的反對台灣在戰後回歸中華民國,其實只要不派遣軍艦協助國民政府將第70軍和第62軍運到台灣就可以了,何必要多此一舉替國軍運兵?

更何況《開羅宣言》,雖然有許多獨派認為只是由中美英三國元首發表的新聞公報,可是該公報仍得到了《波茨坦宣言》的追認,怎麼樣都比《南岬之盟》更具國際法效益。如果《斯卡羅》能夠如此吹捧《南岬之盟》,那麼獨派對《開羅宣言》的質疑更是站不住腳。就類似中共一方面吹捧長津湖,另一方面又與大韓民國維持邦交關係一樣,充滿了各種歷史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開羅宣言(取自維基百科)
獨派認為開羅宣言只是新聞公報。(取自維基百科)

最讓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大陸的小粉紅也好,台灣的覺醒青年也罷,都要把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在「打倒美帝」這件事情上。

而對於台灣許多的「紅色統派」支持者而言,李仙得從羅妹號事件到牡丹社事件的表現,又是美國試圖將台灣從中國脫離出去的最好證明。排灣族原住民戰勝美軍陸戰隊,看在中共與「紅統」人士眼中,同樣是台灣英雄兒女挫敗「美帝」在兩岸搞分裂的偉大勝利。

結果綠色與紅色看起來雖然勢不兩立,卻又把同一批排灣族戰士視為民族英雄看待,形同於宣告統獨兩派的民族主義是殊途同歸的。

就好像南北韓雙方,直到今天都把1866年在黃海江華島擊退美軍的李氏王朝大院君視為英雄一樣,原來台派與中共有著比國民黨與中共更多共通的「英雄」。其實在把這些歷史讀通以後,所謂統獨的對立看在筆者眼中是十分滑稽的。

*作者為軍事史研究者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