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本書都值得讀,日本第一書評家教你精準選書:《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書摘(2)

2021-07-27 04:10

? 人氣

閱讀不是為了取悅自己,而是為了拓展視野,挖掘出這世界的種種有趣之處。(資料照,新北市文化局提供)

閱讀不是為了取悅自己,而是為了拓展視野,挖掘出這世界的種種有趣之處。(資料照,新北市文化局提供)

想找到對你有意義的一段文字,得先找到一本好書,所以我要先談談,該怎麼提高找到好書的機率。要如何分辨值得讀的書,以及不值得讀的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認為選書必須遵守以下這個大前提:

書的內容好不好看,與你的事業好壞毫無關係。書本身就不是一件可供享樂的東西,而是使你人生得以享樂的「工具」之一。本書所談的「閱讀」,是抱持著目標、並且能夠引發各種後續行動的。閱讀不是為了取悅自己,而是為了拓展視野,挖掘出這世界的種種有趣之處。因此,內容好不好看一點都不重要,那不是重點。

拓展視野最好的方法,就是與大人物當面聊天。建築師安藤忠雄讀國中的時候想當個職業拳擊手,但是某天看到年輕木工在增建平房2樓,就發現了建築的有趣之處。這個故事當然要聽安藤先生親口說最好,但大多數人沒這個機會,所以我們能透過他的自傳《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歷書》,得到相似的體驗。

安藤忠雄設計的美術館。(圖/亞洲大學官網)
建築師安藤忠雄讀國中的時候想當個職業拳擊手,但是某天看到年輕木工在增建平房2樓,就發現了建築的有趣之處。圖為安藤忠雄設計的美術館。(資料照,取自亞洲大學官網)

以安藤忠雄的故事為例,我們可以發現另外一個閱讀重點,那就是能夠想像,這些了不起的大師,一定都非常享受自己的工作。適材適用,人們只要能做適合自己的工作,就能展現更好的成果,讓社會更加富庶。不僅如此,他們全心投入工作的姿態還能感動他人,吸引更多人投身同樣的工作。

如果有人問你一本書的讀後感,你只會說「好看」、「無聊」,那就要小心了。我希望你能回答出這本書讓你感覺到什麼、如何拓展了你的視野。如果答不出來,代表你閱讀時缺乏目標,或者這本書不值一讀。

別只挑喜歡的作者來讀

閱讀商業書有幾個陷阱,其中之一就是專挑自己喜歡的作者,或者價值觀與自己相近的作者來讀。若是讀小說,專挑自己喜歡的作家來讀是沒問題的,但閱讀商業書不是「消費」而是「投資」,光看讓自己舒服的書,就無法突破成長。價值觀相左的作者成功經驗,或自己不擅長的知識領域,確實讓人看了就不舒服,甚至讀不懂。

像我會看消費性產品經營者所寫的書,也會畫線,從中獲得影響與刺激,但心裡依然認為「我不適合這個產業」。我能夠理解顧客心理,也懂行銷原理,但就是無法親手執行。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書封。(天下雜誌出版提供)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書封。(天下雜誌出版提供)

然而閱讀最大的價值,就是能輕易接觸不同價值觀的人的思維。只要清楚自己絕對做不到什麼,不適合做什麼,自然就知道自己應該學習補足些什麼,又該把什麼交給其他人處理。例如經營企業的人,就是因為清楚自己做不到的事,才會聘雇員工來做,也因此才能清楚列出聘僱條件、透過面試找到合適的員工。

只看自己喜歡的書就像挑食,挑食會造成營養失衡,傷害身體健康。你喜歡的資訊會自然而然往你靠近,所以更該刻意去接觸你不喜歡的價值觀,那麼你會發現世界更加多元而廣闊。

一流的人讀書都怎麼樣畫重點?

世上的一切都有 「原因」與 「結果」,而線要畫在原因上,而非結果上。只要掌握這個基礎,就能在書上畫出很好的線。

我在念書以及剛出社會的時候總是倒因為果,後來有本書令我茅塞頓開,那就是全球銷售量超過6000萬本的管理學課本 《管理學》。書中有項研究結果讓我大開眼界。

「只有產能高的員工才會感到充實,反之則否。」員工並不是因為充滿鬥志才有好的工作成果,反而是工作表現優良之後,才會產生鬥志。也就是說,有沒有鬥志只是結果,原因在於工作表現好壞。

如果面試的時候只看鬥志,錄取一個高喊 「我很拚」的人,當這個人沒了鬥志,就會淪為一個廢人。工作表現優良,員工自然就更有鬥志。因此,錄取或訓練員工不能看鬥志,而是要設法提升員工的工作表現才對。

《管理學》裡闡述的內容令我更深刻地體認到,倒因為果會讓所有策略都出錯。

 「原因」要畫線!

假設某本書中有一句話是 「○○公司連續20年獲利成長」,你覺得很了不起而在旁邊畫線,連續20年獲利成長也確實很了不起。

但話說回來,在這段話旁邊畫線對你毫無助益,這只不過是 「結果」,重點在於這家公司為何能連續成長20年的 「原因」。是因為有優秀的暢銷產品?若是,為何能創造這項產品?公司如何培育人才?哪些部分是其他公司學不來的?為何?如何?

在閱讀同時不斷探索成功的 「原因」,書裡總會提及一兩個最關鍵的部分,找到這關鍵才要畫線,然後反覆思考自己該如何運用這關鍵。

防疫期間台中市立圖書館推線上閱讀,以借閱證可預約20本電子書。(圖/台中市政府)
書裡總會提及一兩個最關鍵的部分,找到這關鍵才要畫線,然後反覆思考自己該如何運用這關鍵。(資料照,台中市政府提供)

假設書上寫 「公司增加業務員人數,所以營業額增加」,不代表你的公司也要照做,因為增加業務員人數只是 「結果」。這家公司為何要增加業務員?真的是因為增加業務員才增加營業額?或是有其他原因?實際的獲利如何?這些都要查清楚。如果不查清楚,只看了增加業務員的 「結果」就照抄,必定會被龐大人事費用壓垮。

結論無法複製,原因才能產出行動

我在寫作本書時,鈴木一朗選手在大聯盟創下3000支安打的紀錄,實在非常了不起。若你是個一流商務人士,只是讚賞這個 「結果」,並不會學到任何東西。鈴木一朗為何能不斷創紀錄?他如何維持最佳的身心狀態?為何換了球隊依然能夠拿出好成果,不至於水土不服?一流商務人士必須反覆思考各種 「原因」,試圖從中找出能納為己用之處。

有時你試圖找出 「原因」,但並不代表原因正確,也不保證會獲得想要的 「結果」。但你仍要習慣去想 「原因」,提出假設,總有一天,自然能在自己的事業上找出順利導出 「結果」的 「原因」。有了思考的習慣之後,只需要身體力行,不斷地思考與執行,必能獲得想要的 「結果」。

*作者土井英司,Elies book consulting有限公司董事長,電子日報《商業書馬拉松》總編輯。本文選自作者著作《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菁英閱讀的深思考技術》(天下雜誌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