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第一股民」楊百萬逝世:滬深證交所還沒成立,他已賺進第一桶金

2021-06-29 15:40

? 人氣

被稱為「中國第一股民」、「楊百萬」的楊懷定去世。早在上海、香港證交所還未成立前,他已開始買賣國債與股票。(AP)

被稱為「中國第一股民」、「楊百萬」的楊懷定去世。早在上海、香港證交所還未成立前,他已開始買賣國債與股票。(AP)

「楊百萬」的故事是已故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致富光榮」口號的生動體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楊百萬的真名是楊懷定,在1980年代末中國金融市場的試驗初期,鐵合金廠技工出身的他靠著買賣股票成為一名成功的投資者,也成了中國股民心中的草根英雄。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人稱楊百萬的他於6月13日在上海去世。

根據他在2002年出版的自傳《做個百萬富翁:楊百萬自述》披露的出生日期,他終年70歲。他在自傳中說,自己出生在上海一個貧窮的大家庭,父親曾在當地稅務局工作,母親偶爾打零工。

中國國有媒體新華社援引他兒子楊鈺琦的話稱,患有糖尿病的楊百萬去世前曾因併發症入院搶救。

身為一個保守樂觀主義者,楊百萬在投資風格上更貼近巴菲特(Warren Buffett),而不是1987年電影《華爾街》(Wall Street)中的股市大亨蓋柯(Gordon Gekko),早在中國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之前,他就已經開始了債券和股票交易。

1990年,楊百萬告訴《華爾街日報》:「我們計劃掀起一場股市革命。」《華爾街日報》在一篇頭版特寫中描述楊百萬,說他找到了一條輕鬆致富路:在中國朝著資本主義方向探索但尚未頒布相關證券法規前,他透過渾水摸魚賺到了錢。

據1993年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的一篇報導,楊百萬的名片上印著這樣的頭銜:上海平民股票證券職業投資者。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從未真正信任過股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於30年前成立後的好幾年之內,仍被描述為一場實驗。但楊百萬低調的生活作風和審慎的投資風格被證明在政治上是可接受的,因此他經常在國有媒體上亮相,成為中國股市的代言人。

根據楊百萬的自傳,他出生於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成立新中國後不久的1950年6月29日。1988年時,在鐵合金廠工作的他年薪僅相當於400美元左右(約台幣1.1萬元),但是當年他一共湊了相當於8000美元的錢去投資債券,而當時的債券就好像銀行的欠條。後來他買了自己的第一支股票,是一家電子產品製造商的。當時,中國的公有制經濟已經步履維艱,捉襟見肘的集體制企業開始用所有權股份當成工資支付給員工。

在1990年末、上海和深圳兩大證交所成立之前,股票交易都是透過非正式管道進行的。楊百萬樂觀認為,可交易股權將喚醒中國大地上的賭博精神。他持有的股票和債券價值大幅飆升,傳奇也就此誕生。

那時甚至沒有人知道這種交易是否合法,楊百萬在1998年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大多數中國人當時都沒完沒了地爭論股市到底是『姓資還是姓社』。」

當年,中國民眾普遍沒什麼錢,100萬元人民幣大致相當於20萬美元,楊百萬的傳奇經歷激勵了普通民眾,開始考慮投資這種新的生財之道。

在1990年《華爾街日報》記者見到他時,楊百萬一年的投資收益高達10萬美元,而他將這部分收益又全部投入到股市當中。他似乎很少花錢,穿著破舊的化纖衣褲,和妻子及年幼的兒子住在一套小公寓中。

當年那篇《華爾街日報》特寫的記者麥健陸(James McGregor)說,楊百萬給出的交易建議帶動了當時為數不多的幾支上市股票的交易。如今是商業顧問的麥健陸回憶說,是當年創建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幾名官員告訴他去找楊百萬的,見到楊百萬時,他正在一條街上散播交易建議,身邊圍著幾十個人。到了本世紀初麥健陸再次見到他時,中國股市已經有了長足發展,楊百萬當時正在教授根據市場動能進行交易的課程。麥健陸回憶說,楊百萬當時告訴投資新手說,「你必須盯住市場投機的模式。」

在中國人對於證券、尤其是如何估值還一無所知時,楊百萬就已經開始了證券交易。他只用極少的錢就買入了企業發給工人的、代表所有權的股票權證,而在那些工人眼裡,這些權證一文不值。在中國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前,楊百萬和其他精明的投資者會在某個城市買進證券,再乘火車到另一個城市抬高其價格。

這種情況造成了據稱是被「大戶」操縱下的市場亂局,成功者賺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而失敗者則得上了「紅眼病」。

但楊百萬對於投資需求蓄勢待發的判斷無疑是正確的。

到了1992年,中國股市開始變得火熱爆起來。在深圳,成千上萬的股民走上街頭抗議,因為有傳言說內部人士將普通投資者排除在新股發行之外。那一年,上證綜合指數曾經在單一交易日中上漲了一倍;該指數在大約18個月的時間裡飆升了12倍。1994年一部流行電影《股瘋》(Shanghai Fever)便是以中國股市這種遍地撈金的現象為素材。

雖然新冠疫情爆發於中國,但該國的股市表現卻意外堅韌。(AP)
雖然新冠疫情爆發於中國,但該國的股市表現卻意外堅韌。(AP)

用作家侯偉(Fraser Howie)的話來說,「瘋狂意味著賺得大、賠得也多」,侯偉曾寫過多部反映當時那個時代的著作。

侯偉說,與鄧小平時代的農村改革和其他走出嚴格共產主義的措施相比,股票交易為給中國經濟帶來的轉變可能沒有那麼深刻,但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股票交易的增長和散戶的參與可能是『致富光榮』最典型的例證。」

跟隨楊百萬投身中國股市的數億投資者將滬、深兩大交易市場變成了人人可以參與的投資遊戲。在這裡,吉祥的數字有時比上市公司的業務前景還要重要。隨之而來的是部分全球最為驚人的大漲以及最為慘烈的大跌。

如今,中國的證券交易所已經躋身世界最大、最現代的證券交易所之列,來自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和世界頂級的共同基金公司也活躍其中。儘管如此,中國股市「賭場」的名聲依然未變,領導人對股市仍不放心,因而中國的證券規則確保了大多數上市公司都在政府的控制之下。

「30年前的股市是一場賭局,」楊百萬在去年12月接受香港《南華早報》採訪時說,「遺憾的是,時至今日,許多股民仍把股市看作一種賭博。」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