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恒君觀點:美國科技戰略競爭的前沿與邊界

2021-05-22 07:00

? 人氣

但即便如此,從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到目前美國科研領域競爭法案的出台,總體說來仍然屬於邊界清晰的競爭與反制,不難觀察到其中所推行的、構建於歐美價值觀之上的行為秩序規範。雖然其與「中國國情」的敘事方式與思考邏輯發生日趨激烈的碰撞,但衝突之下仍有各方的利益發展在場。客觀說來,美國的反應恰恰映襯出其在上述領域的「力不從心」或反應遲緩;並且,作為戰後歐亞軍事秩序和權力中心的主宰,美國並不甘心被中國實現經濟直追與科技超越,尤其是任由這個並非其「價值觀盟友」的國家改變世界格局、成為頭號超級大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此,面對《無盡前沿法案》等的出爐,中國不宜過度解讀這份法案、將之視為純粹的對立或挑釁。而應實事求是地對局勢進行客觀判斷,並力爭實現科技與經濟方面的正當競爭,以轉移亞太地區、特別是南海地區的軍事衝突焦點。

首先,在正當競爭的領域,中國可繼續自己的科技部署與經濟發展目標。從戰略上看,北京的「中國製造2025」等計畫已實際領先美國的戰略部署,並且計畫投資高達1萬多億美元。而由於新冠疫情最早在中國爆發,曾經遭受封鎖與貨運停滯的中國,也將其視為產業鏈斷裂或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的壓力測試。自2020年中開始,針對產業鏈的依賴性與不確定性等,特別是在產業經濟比較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中國經濟學家已未雨綢繆地進行科學預判與長遠性規劃。

並且,即使在《無盡前沿法案》等相關戰略的促進之下,美國仍需10年左右重建全球化浪潮中移出或走向衰落的國內產業與製造業(包括基礎設施建設),這為中國等後起之國的奮力直追仍然保留一定空間。這也正如拜登總統的清晰判斷:中國在科技領域和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資巨大;目前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在世界僅排名第13位,而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資卻已為美國的3倍。

中國國旗、五星旗。(美聯社)
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資已為美國的3倍。(資料照,美聯社)

而針對美國轉移或開拓多元供應鏈、與盟國商討雙邊或多邊數位交易、收購或移除5G移動網路等基建設施等措施,中國亦可通過完善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度、提升產品的安全性能等,積極尋求與外界達成承諾與信任,並以實際行動促成高品質的透明合作(譬如與歐盟的合作)。在商業領域方面,可順應國際潮流,開拓全新的、符合可持續性發展的產業,譬如更為強調合理勞資關係、勞動者權益保護及環境理念的綠色產業,並以此改善人權理念。總之,在尋求多元性與客觀性的國際商貿過程中,競爭而又開放的態度方可帶動與美國等在經貿、科技領域的良性互動。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奇蹟般的成就,並在大規模脫貧等方面為世界做出了積極貢獻。並且,作為世界最大的製造國與消費市場之一,其率先從新冠疫情的經濟萎縮中蘇醒過來,有效拉動了疫情之下陷入低迷的生產與消費。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國自身仍面臨著國內經濟結構性改革的一系列挑戰與複雜情況,譬如民眾希望享受更多改革成果,期待提高社會福利制度、改善低端勞動力的勞動權益保護等。而目前人口普查狀況所顯示的人口紅利的下降、老齡化社會的趨勢,以及目前部分產業勞動力不足等牽制因素,亦需中國穩步實施建設性措施以改善民生、積攢國力(譬如提高人均GDP等)、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這需進一步打破市場壁壘釋放民營企業生產力、調整產業結構進行技術升級、有效刺激家庭經濟消費、消除城鄉區域的二元化對立,以及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改善外企投資環境等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