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電神話破滅!全台5天內跳電2次 政府該做「這三件事」

2021-05-25 09:30

? 人氣

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前理事長、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盧展南指出,備轉機組可分為30秒內、10分鐘內、30分鐘以上才可升載3種等級,功能各有不同。短時間升載的機組,是為了應付變電所故障等突發事件;升載時間較長的機組,則是當電力公司發現當日尖峰用電將超出預估值時提前開啟,等尖峰時段到來,剛好可以加入供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2017年9月,行政院提出的《815停電事故行政調查專案報告》中就提到,台電短期內應研議提高備轉容量的可行性,中長期而言必須檢討電力備轉與備用容量率,其中就包括研究建置一定比率可快速升載的電力設施,以因應電廠機組瞬間跳機的電力負載緊急需求。

盧展南認為,台電目前僅公布「備轉容量」,未來應詳細公布不同型態的備轉機組所占比率,例如發生跳電的10分鐘內、30分鐘內,分別能調度多少備轉電力。另一方面,也可考慮根據最新用電資訊即時更新備轉容量,並與頻繁跳機的機組比對,例如當下備轉容量約等於一座興達電廠發電量,以公開透明數字爭取社會信任。

台灣目前光電與風電裝置容量超過600萬瓩,但電網僅能即時監測其中250萬瓩的流向,導致無法精準預測再生能源的發電量。趙家緯建議,電網應整合再生能源發電資訊,並加強氣象預測,才能增加綠電預測精準度;在大力發展綠電之餘,加強儲能設備布局,也有助於在小規模跳電時,立即以升載時間短的綠電應急。

強化電網韌性 可確保穩供電

想要盡可能減低停電機率,或至少在停電後降低衝擊,除了備轉電量「不膨風」、增加能快速支援供電的備轉機組以外,打造更具韌性的電網系統,也是專家一再建議的改進方案。

815停電後,時任行政院院長林全於立法院專案報告中就開宗明義論及,我國電力系統長期存在2個問題:第一就是過度依賴「集中式」發電系統;第二就是脆弱的「管網輸儲」基礎建設,導致缺乏緊急應變與抗災能力。

「無論是815或513大停電,都是因為電網的電力下降,導致頻率快速下降而必須瞬間斷電,任何快速反應的機組都不足以應付。」張簡樂仁直言,快速調度的備轉容量只能增加復電速度,區區操作失誤就造成4部機組停機,凸顯的是電網的系統性問題。

「電網韌性,指的是發電、輸電或配電端變動時,能盡快預測與恢復,以穩定供電。」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劉志文這麼解釋。

劉志文指出,想增加電網韌性,設計時就應該分散風險,避免過度集中,並能在事故發生時快速隔離故障區、縮小影響範圍;接著,若電力運輸的頻率受到波動,電網應能迅速回報,透過備援系統迅速調整頻率;最後,則是透過數據分析電網的弱點,在比較脆弱的位置投入較多維護與修繕成本。

盧展南強調,強化電網韌性不只是為了因應大型意外事故,當台灣的再生能源發電漸漸增加、併網,光電與風電難以預測的狀況也會增加,尤其極端氣候又增添供電不穩定的風險,更需要可以彈性調整頻率的電網,讓不同發電方式的電力可以互相調度。

台灣4年內發生2次大停電,從政府到台電絕不能自滿於「不缺電」的神話,必須強化電網系統排除錯誤,並增加水力、綠電等快速升載機組,且善加利用儲能系統,才能維持供電穩定與安全。

今周刊第1274期。(今周刊提供)
今周刊第1274期。(今周刊提供)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今周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文/李佳穎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