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之璋觀點:評價歷史人物—蔣介石的客觀標準

2021-03-14 07:10

? 人氣

筆者藉由轉述蔣介石日記及相關擋案,幫助讀者進一步深入瞭解大眾所不知道的蔣介石。(取自維基百科)

筆者藉由轉述蔣介石日記及相關擋案,幫助讀者進一步深入瞭解大眾所不知道的蔣介石。(取自維基百科)

從李登輝當總統以來,在台灣羞辱蔣介石成為學術界的潮流。蔣在台灣的歷史地位從偉大領袖遽然變成殺人魔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由於大量史料的開放以及蔣介石日記的公開,令全世界的學者都很震驚,原來蔣介石有許多我們大家都不知道的面相。經過許多史學家的比對,日記中所記公事與官方檔案完全相符。有關私事部分,頗多檢討、自責之詞,所以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史料價值不言可喻。

支持民族獨立 甘地曾私函蔣介石

茲就我讀蔣介石日記及相關擋案,撰寫幾則小故事,幫助讀者進一步深入瞭解你所不知道的蔣介石:

抗戰期間英國是中國重要盟國之一,除了在緬甸戰場中英共同作戰外,英國對中國也予以經濟援助。但是蔣介石支持亞洲弱小民族獨立,屢屢惹惱英國。(1942年2月)蔣介石以調停英、印糾纷之名訪問印度。

蔣到印度目睹印人生活困苦,英人在印做威作福心中甚為憤懣。2月7日蔣日記記曰:「昨夜1時半及3時驚聞獸啼聲(或狐聲或猿聲)如有人受鞭苔而不勝苦楚之聲乎?」蔣對印人同情、憐憫之情躍然紙上。

原來英方與蔣協議,蔣到印度不見甘地。甘地當時被英人軟禁在鄉下,甘地託人私函蔣,其函最後曰:「非吾人能控制的環境中使吾人無緣相見,然吾人之精神當更趨密切矣!」

1942年2月10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與夫人宋美齡訪問印度,受到東道主聖雄甘地在其住所歡迎。(維基百科)
1942年2月10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與夫人宋美齡訪問印度,受到東道主聖雄甘地在其住所歡迎。(維基百科)

蔣在第2天日記寫道:「昨日接獲甘地函電,讀之幾不能眠,更覺亡國者失自由之痛苦,乃決定與之謀面,今晨特召見卡爾爵士,告以離英前必須與甘地晤面之理由。」

蔣介石在抗戰期間支持東南亞弱小民族獨立,立場堅定而不計一切後果。

1942年7月23日日記蔣電華盛頓某將軍曰:「艶電悉,以特種方式抄得文件,以後且不宜再做,蓋所得無益而危害甚多,並請以此意轉告宋部長亦注意之,蓋我對美不必如此」某將軍可能是軍事代表團團長商震,時駐美大使是胡適,宋子文以外交部部長兼蔣介石駐美代表。

1942年9月13日蔣日記記曰:「電華盛頓宋部長子文,戒其勿探抄美國機密件,以免傷國格及人格。」

任何一個國家領袖,部屬在外取得他國機密文件都是大功一件。但是蔣介石的反應卻十分特別,非但不鼓勵,而且訓斥部下以後不可如此,原因是有傷「國格及人格」。

蔣介石曾被醜化成魔鬼,隨著時間的沈澱,大量資料的佐証,歷史漸漸還给蔣介石一點點公道。

如何評論歷史上的政治人物

評論一個歷史人物,本就不易,尤其是評論歷史上的政治人物更不易,即使根據中國立德、立言、立功的標準似乎都嫌粗糙,都不精準,因為不少歷史人物如漢武帝、王莽、唐玄宗,甚至清乾隆,其早年、中年、晚年的表現不一,判若兩人。

又如許多政治人物搞錯行了,宋徽宗、李後主都是了不起的藝術家,根本不該從政,但是不幸生在帝王家,註定悲劇收場,又如許多政治人物像魏武帝曹操、中共毛澤東,其性格集軍人、詩人、流氓於一身,有多種面相,蓋棺難以定論,評斷一個歷史人物之難可見一斑。

但是雖然如此,我仍嘗試從史家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歸納出幾點通則,建立評論歷史上政治人物的標準:

一、避免泛道德主義:

評論政治人物最忌把人物簡化成好人、壞人,連孔子都不贊成把歷史人物簡化成好人、壞人,所以有人批評管仲品德問題時,孔子就不以為然 ,而且替管仲說話,又如許多人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把曹操說成萬惡不赦的奸臣,但是曹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集政治、軍事、文學之才能於一身,研究曹操要從當時曹操面臨的時代背景及曹操的多重面貌切入,萬不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把曹操簡化成「壞人」。

又如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兄弟,逼父親讓位,在中國人的品德標準是站不住腳的,但是李世民的品德問題僅傷及李氏一家一姓,而李世民的功業締造了初唐盛世,其政績惠及天下百姓,甚至有功於世界文明,正因李世民不凡的政績,大家對李世民的私德問題也就曲予優容,或刻意淡化。

二、改朝換代後肯定可敬的對手:

中國史家常常客觀公正的讚美他們政治上的對手,這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優良傳統,司馬遷筆下的項羽、陳壽筆下的諸葛亮,都是可敬的對手,因為史家的目的在傳承人類高貴的精神價值,這種高貴的精神價值不因政治勢力的一時勝負而改變其標準,相反的以政治勢力抹黑對手是要被史家及讀者譴責的。

20200827-論文,書籍,閱讀,書本,研究。示意圖。(pixabay)
評論政治人物最忌把人物簡化成好人、壞人。示意圖。(取自pixabay)

三、不以成敗論英雄:

歷史上很多英雄都是悲劇英雄,東西皆然。失敗英雄被人尊敬原因有二。

其一、一時的成敗跟日後對歷史文明的影響是兩回事,如孔子在現實政治上是失敗者,但是其學說影響人類文明至今不衰。

其二、悲劇英雄在人格上的吉光片羽受人尊敬而變成人類高貴情操的典範。如鄭成功的悲劇、鄭成功的遺憾,至今令人敬仰、追懷不已。

四、不能以今日之標準求諸古人:

古人身處一個與現代完全不同的社會,其作為應該以當時的社會條件與是非標準來衡量古人,如近年有人以法律的、法治社會的標準來批評孫中山先生,指責孫主導之護法戰爭,成立廣州政府之作為乃係目無法紀之叛亂行為 。

這就是以今非古的案例,當時袁世凱擁兵自重撕毀約法,各地軍頭盤據一方,形成國中之國,當時是一個無法無天的社會,孫中山的抗袁史稱二次革命。至於頒布《憲法》、《民法》、《刑法》等使國家進入法制化,是北伐統一,南京政府成立以後的事,而國家法治化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嚴格地說國家法治化工作到今天都尚未完成。以「不守法」來批評當時的孫中山先生,大謬也!

孫中山(圖/維基百科)
筆者認為,以現代法律、法治社會的標準來批評孫中山並不恰當。(取自維基百科)

五、評論歷史人物要分類比較,不同類不能比:

歷史人物粗略可分為政治、學術、軍事、藝術等,學術又可細分為文學、哲學、史學等等。每一種歷史人物自有其不同的標準,我認為評論政治人物第一要件是能力,而能力包括領導統御、膽識、判斷力等等,其次是品德、學問。尤其在一個混亂的時代,如民國初年,學問品德比蔣介石好的人很多,但是他們不是沒有領導能力,就是膽識不足以領袖群雄,所以無法成為中國的領導人。

而蔣在歷史上的評價應該跟當時的政治人物做比較,以當時的政壇風雲大物而論,胡漢民、汪精衞、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等做比較。這些人其格局、見識、魄力皆不能與蔣相提並論,最後不免一一被蔣收服,而當時許多品學兼優的人物如胡適之等,並非政治人物,不能與蔣做比較,假如當年胡做總統,國事可能更糟,而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胡在文化思想上對近代中國的影響可能超過蔣,所以評斷歷史人物首重分類,不同類不相比,而政治人物的首要條件是治國能力。

六、比較政治人物要在同一時空基礎之上:

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政治人物,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政治人物能突破當時社會環境的困難,能洞悉當時問題之所在即可成為當時的領袖,其作為對後世的影響?評斷其功過是非當然應該以當時的社會文化條件做為評論的要件,如以華盛頓的標準來衡量孫逸仙則謬矣。

因為美國早期的移民主要是英國清教徒,美國是當年相對最進步、最民主、素質最高的一群人建立的。也可以說美國是進步文明的「整廠輸出」,跟當時中國貧窮落後的中世紀社會背景完全不同,如果華盛頓出現在清末的中國(實際上以當時的中國社會環境也產生不出華盛頓)恐怕也會一事無成。所以如果評斷孫中山先生的功過是非要考慮中國當時的社會環境,要跟當時的政治人物如袁世凱等做比較。

我們先用以上的標準,評斷蔣介石的一生功過及人格特質,然後再用可靠的一手資料,來評斷蔣介石對228應負的責任。

*作者為近現史學者,本文為「深入了解蔣介石」列之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