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忻穎專文:當依法成為眾矢之的─我已經不是檢察官了

2021-03-21 05:10

? 人氣

未完成的課題

這本書的出版,其實是因緣際會,要感謝聯經出版編輯黃淑真小姐以及鳴人堂前主編許伯崧先生。此外,更要感謝多位法律系教授一直以來的鼓勵與指導、曾經共事或合作的夥伴們與我不斷切磋經驗、給我提點。這本書的內容,其實也是匯聚了向師長、前輩、過去同僚們學習時迸生的點點火光。在檢察官生涯的最後,我回到台大法學院再進修了將近兩年,特別要感謝為本書作序的李茂生教授與王皇玉教授,在那段時光裡給我的諸多支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過去在朋友號召下參與改革以及相關議題的投書呼籲,還有把實務工作當成研究素材的興趣,我累積了大量的紀錄文稿。某一天,聯經出版編輯黃淑真小姐聯繫我,表示她追蹤了我的文章與臉書一段時間。她與我聊了很長的時間,雖然我們所學、從事的是不同領域,但在「改變社會」卻有相投的志趣。她說服我,將過去那段經驗以文字的方式書寫付梓,讓更多人與我們一起思考問題的根源。

這本書,匯集、重新整理了我在鳴人堂的專欄以及其他投書與演講討論過的議題。專欄討論的核心是刑事司法與偵查領域問題,所以有許多法律專業詞彙以及實務術語,在這本書中由非法律領域的編輯來幫忙調整,使文字盡可能地淺顯白話,期待這能夠作為一本推廣、讓更多人了解實況、看清問題全貌,從而思索改善的書。

一位學長在我離職前夕感慨萬千地告訴我:「謝謝妳的身體力行讓我看到,原來,只是要求『依法』竟然會成為眾矢之的。」為什麼在台灣司法體系裡的司法人員,要照正確程序與法律做事,會這麼艱難?這個問題不只我,想必也盤據在很多司法人員的心中,而不知道司法體系真實情況的民眾,也許想也想不到這會是問題吧!

我一直都認為,法學理論應作為實務的指引;實務工作應以實踐理論為目標。不能實踐的不叫理想,而叫幻想;法學不是幻想,而是應用的社會科學,思想的核心是幫助人們互相尊重權利、共同尋求幸福。司法實務工作者的任務,便是窮盡一切力量去實踐最初習法時那個發光發熱的理想。但如今,這個社會的司法理論與實務卻是脫鉤的,背後的最大因素在於大家忘記了初衷,在案牘、官場、新聞、網路、五光十色的世界中,逐漸迷失,看不到遠方。

至於偵查實務的困境、檢警關係、媒體幻象等問題,太多、太複雜,也太糾結,也許有人會覺得那些不過是新聞上會出現的特例,跟自己的日常生活沒有關係,但其實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些不斷惡性循環的問題離大家都不遠。之所以無感,之所以覺得與我無關,也許都是因為從未有機會了解,或不願看清真相。

每當國內發生重大犯罪案件、上了新聞,人們總是在案情不明時看著電視就胡亂咒罵;在不了解羈押要件的情況下,覺得檢察官沒有聲押、法院沒有裁定羈押而覺得渾身不痛快,破口大罵;在不明白法定刑與量刑要素的情況下,向司法投擲言語重石,痛罵「恐龍法官/檢察官」。此外,也不乏民眾攻擊司法人員「太年輕」,戲稱司法人員「奶嘴法官/檢察官」。這社會上彷彿人人都很懂司法、人人都不滿司法,但仔細想想,大家動不動就大動肝火,然而卻似乎從來沒有人說得出究竟司法真正的問題何在。

20200402-監獄、死刑、囚犯、犯人。示意圖。(資料照,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作者指出,人們總是在案情不明時看著電視就胡亂咒罵,在不明白法定刑與量刑要素的情況下,向司法投擲言語重石,痛罵「恐龍法官/檢察官」。(示意圖/取自Pixabay)

這本書只是一扇引領讀者進入司法議題的門,試著指出問題,並希望大家讀完後,能試著以深入思辨的角度,看所有與刑事司法有關的時事。依循書中所說的概念與一些眉角,就會發現讓我過去三年九個月裡掙扎的一切現象,不但就在你我身邊、在媒體報導中,也在某些網紅與直播主的渲染下,不斷發生。

這本書,始終是你我未完成的課題。

*作者為前澎湖、新北地檢署檢察官,本文為《扭曲的正義:檢察官面對的殘酷真相,走向崩潰的檢警與媒體》作者自敘。

《扭曲的正義:檢察官面對的殘酷真相,走向崩潰的檢警與媒體》書封。(聯經出版提供)
《扭曲的正義:檢察官面對的殘酷真相,走向崩潰的檢警與媒體》書封。(聯經出版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