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重觀點:從跛豪到追龍─香港電影的認同轉換

2017-10-16 05:50

? 人氣

最近創下港片票房佳績的電影《追龍》。(劇照)

最近創下港片票房佳績的電影《追龍》。(劇照)

由劉德華、甄子丹主演,王晶身兼監製、導演與編劇的電影「追龍」,九月底上映以來,兩周內在亞洲地區已經累積5.5億港幣以上的票房,創下香港電影近年少見的火紅成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梟雄傳記片」來自於尋根潮

「追龍」的原型是1991年麥當雄擔任出品人的「跛豪」,主人翁是1960年代後期到1970年代初期的香港大毒梟吳錫豪(1930~1991)。片中的「跛豪」改名吳國豪,「追龍」則改稱伍世豪。

「跛豪」在香港影史上的地位,不只是當年票房季軍,更掀起了以道上梟雄為主角的「傳記片」新類型。包括「五億探長雷洛傳」(呂樂)、「賭城大亨之新哥傳奇」(澳門賭王何鴻燊)、「四大探長」(藍剛、呂樂、顏雄、韓森)、「香港地下司令」(東方報系創辦人馬惜如、馬惜珍兄弟)等。

在港英殖民時代的香港,當局對「本港史」其實刻意忽視。直到1990年代初,因為主權移交接近,社會出現尋根懷舊、研究香港史的風潮,聰明的片商於是趁勢推出新戲。不過為了誇大故事戲劇性,也為避免得罪當事人後裔,所有主角都以發音近似的姓名代替。因此在香港以外的市場,人人對劉德華的「雷洛」耳熟能詳,本名「呂樂」反而知者有限。

然而1997究竟已進入倒數,因此仍然有一些片商避免觸及的敏感地帶。例如多部電影提到1956年親國府幫派的「雙十暴動」、與1966年天星小輪漲價引發的暴動,但1967年左派發起的「六七暴動」,或許因為考慮到未來「老闆」,因此極少在電影中出現。

事實上「六七暴動」時間將近半年,對香港社會影響極大:舉例來說,香港禁放鞭炮,就起因於當時左派「滿地波蘿」到處安置炸彈;香港警察也因處理暴動的表現,1969年獲得英國政府頒贈「皇家」頭銜,以往其實並不能稱「皇家警察」。

功夫片中的民族意識

由於甄子丹出身功夫片,即使演的是瘸腿的跛豪,在受傷之前,照樣有不少武打動作。功夫片,也是香港電影的一大特色。

功夫電影的興起,當然要歸功於李小龍。從1971年的「唐山大兄」開始,李小龍在自己生命的最後兩年間,完成「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把中國功夫推向全世界。

後人(主要是華人)提及李小龍功夫片,幾乎永遠將其視為民族主義的代表—即使現實世界的李小龍是美國公民,娶了美國白人妻子。他雖然師承葉問詠春門下,但自創的「截拳道」致力於打破門派,結合拳擊、跆拳道、西洋擊劍、摔角等各國武術,並對傳統武術的練習方式多有批評,絕不侷限於傳統的「中國功夫」。李小龍在美國時,與美國空手道大師如喬路易斯、羅禮士等人相知相惜,彼此切磋,更跳出華埠以往「中國武功不能教給洋人」的陋規。而李小龍的全球影迷,跨越國界、種族,甚至劇中大打日本人的「精武門」都能在日本受到歡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