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觀》別忽略你的力量─為什麼要監督媒體?

2017-09-16 06:30

? 人氣

作者指出,媒體監督應該要有全民投入,只有在這塊土地上來自各種背景,關心不同事物的人共同監督媒體表現,才能使監督機制更加完善,也讓媒體的產製環境更健全。(資料照,陳明仁攝)

作者指出,媒體監督應該要有全民投入,只有在這塊土地上來自各種背景,關心不同事物的人共同監督媒體表現,才能使監督機制更加完善,也讓媒體的產製環境更健全。(資料照,陳明仁攝)

相信大家經常在看到媒體「又」報導「腦殘」新聞時,忍不住會分享給親朋好友笑一笑,網路轉載更常有「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嘲諷。但大家真的知道新聞媒體爛在哪裡嗎?自己又為什麼會對這些新聞內容感到生氣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網路媒體尚未有自律規範,因此,年初媒觀成立新聞大抓漏臉書社團,希望能集結群眾力量,蒐集新聞案例並增加討論,發揮他律力量。社團經營至今,想和各位分享一點心得。

媒體監督不分領域 人人有責

我們在推廣媒體監督時,民眾常表示,碰到不好的新聞內容就拒絕收看或私下罵罵,若要談到主動監督,反而不知該從何著手。事實上,正因為新聞媒體報導內容包山包海,更需要不同專業領域、族群乃至於不同興趣的人共同加入。

舉例而言,「新聞大抓漏」中常出現的檢舉案例包括:播出過於血腥、色情與暴力等兒少不宜畫面、違反新聞倫理(包括自殺、性侵及災難事件的不當報導、標籤及汙名化,及物化女性等)、新聞粉絲專頁小編不當下註解、開啟直播投票帶風向、報導全文引用網路社群平台卻無消息來源與查證,以及引用外媒報導結果卻是錯誤資訊等。這些不當內容,無論是否具有傳播相關背景,一般民眾多少都能辨別出來。尤其若閱聽人本身為被標籤的對象,或者對於該報導內容有長期關注或投入,就更能察覺其中問題。

然而,對於諸如醫療、法律或食安等專業領域之新聞報導,非相關專業的閱聽人或許無法立即辨別出不妥。例如今年5月底,醫勞盟針對一則以「吃肉圓噎到,夫錯用CPR痛失愛妻」為標題的報導提出呼籲,表示針對異物梗塞的處理,在哈姆立克法失敗或病人陷入昏迷時,CPR就是標準流程,因此急救者並無錯用,反而是這則報導「錯報」。

因此,媒體監督應該要有全民投入,只有在這塊土地上來自各種背景,關心不同事物的人共同監督媒體表現,才能使監督機制更加完善,也讓媒體的產製環境更健全。問題報導出現時,閱聽人能集體發出不平之鳴,不輕易讓媒體以「點閱率」、「收視率」來卸責。且現今網路新聞的數量與範圍更是難以僅靠數人進行監督,更需要眾人齊力加入。

媒體觀察,是監督也是教育

開闢「新聞大抓漏」平台,除了集結眾人力量監督媒體,也透過網友分享案例、提出看法及互相討論的過程中共同學習。例如前陣子女高中生跳樓輕生的新聞,引起各界對教育的反思,乍看之下新聞報導並無不妥,但社團中就有人提醒,新聞中揭露及強調死者之家庭背景,包含父母親學歷以及曾經在臉書發文等,可能忽略其他面向,對於家屬也是二度傷害。

今年7月台中逢甲商圈氣爆事件中,亦有人提出,部分新聞報導聚焦死者家庭背景,記者在現場追問死者母親的行為,都非常不妥;時間再往前推到今年2月國道遊覽車翻覆意外,當時新聞報導聚焦在描述死傷細節、且過度臆測原因、並報導與事件無關的瑣事(例如最後的晚餐),甚至是與靈異連結,引發許多民眾不滿。也因為此事,為了能更即時且廣泛的監督媒體表現,促成新聞大抓漏社團創建的起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