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耀元觀點:台灣需擔心恐怖攻擊嗎?

2017-09-15 07:00

? 人氣

西班牙大城巴塞隆納日前發生貨車衝撞人群的恐怖攻擊,造成慘重傷亡(資料照,美聯社)

西班牙大城巴塞隆納日前發生貨車衝撞人群的恐怖攻擊,造成慘重傷亡(資料照,美聯社)

隨著前幾個禮拜西班牙巴塞隆納遭受恐怖攻擊,造成數百人傷亡,恐怖主義這個主題又再度成為國際媒體矚目的焦點。近年來,西歐各個主要國家─德國、法國、與比利時都相繼遭受恐怖攻擊的洗禮,讓當地民眾增添不少憂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歷史上,台灣從未遭受到外來的恐怖攻擊,然而隨著恐怖主義事件在國際上不斷出現,越來越多人擔心,台灣是否也會成為恐怖份子鎖定的對象。

我們認為,台灣遭受到恐怖攻擊的機率是比較低的。主要的原因有兩點。首先,一般公認,恐怖主義的定義為「使用極端暴力的手段來達成政治的目的」。因此,不論是蓋達組織(Al-Qaeda)或現在的(ISIS),都是希望使用恐怖主義這個手段,來達成其組織政治上的目的,例如脅迫美國和其盟友從中東撤軍,以建立一個以嚴格伊斯蘭律法為根基的國家。以這個角度來看,恐怖組織的主要標的,都是西方或在中東有駐兵的國家。

在歷史上,恐怖攻擊也成功地造成西班牙民眾的恐慌,促使其政府迅速的將1,300名部隊從伊拉克撤回。台灣目前在美國全球反恐作戰中,不但沒有武力協助,最多提供部分的人道援助及急難救助工作。除此之外,台灣對美國中東外交政策的影響微乎其微。因此,攻擊台灣並無法協助恐怖組織達成其政治目的。

2015年11月13日,法國巴黎發生恐怖攻擊,死傷慘重(美聯社)
「不論是蓋達組織(Al-Qaeda)或現在的(ISIS),都是希望使用恐怖主義這個手段,來達成其組織政治上的目的。以這個角度來看,恐怖組織的主要標的,都是西方或在中東有駐兵的國家。」圖為2015年11月發生在法國巴黎的恐怖攻擊。(資料照,美聯社)

再者,雖然恐怖攻擊看似瘋狂,但許多研究指出,恐怖組織和其行為是理性的 (Crenshaw 1981)。在執行恐怖攻擊之前,組織會衡量該攻擊能否得到預期的政治效果。此理性的行為模式也能在組織招募支持者的方法上看到。

以前,恐怖組織常常不願意承認自己犯下罪刑的,因為這樣做容易遭受到報復。然而,現在只要有恐怖攻擊出現,都會有恐怖組織出來大方承認。 主要的原因,是恐怖組織的數量大幅增加,所以,為了確保自己的組織持續有新血加入,組織也只能冒著風險,利用這種手段來行銷自己 (Hoffman 2010)。

巴格達迪於2014年宣布成立「伊斯蘭國」(截自影片)
「現在只要有恐怖攻擊出現,都會有恐怖組織出來大方承認。主要的原因,是為了確保自己的組織持續有新血加入,組織也只能冒著風險,利用這種手段來行銷自己。」圖為巴格達迪於2014年宣布成立「伊斯蘭國」。(截自影片)

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恐怖組織和一般商業組織類似,都在意每件事投入的成本以及相對的獲益。以台灣為標的,對於恐怖組織的執行成本相當高,畢竟從來沒有經驗。此外,對台灣的攻擊所能獲得的利益相當低,除了上面提到台灣無法影響美國外交決策之外,因應於台灣特殊的國際地位,假使有恐怖攻擊發生,不僅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可能不會納入討論(中國應會按照往常,否決任何談及台灣的決議案),國際媒體的報導可能也相對有限。這種種的現實考量皆會大幅降低恐怖組織選擇台灣作為目標。

雖然我們認為恐怖主義襲擊台灣的機會相對來說比較低,政府與人民仍然要在防恐政策與意識上下多一點功夫。在政府方面,除了應繼續加強與國際社會交換情資的管道和方式,對於知名地標以及大眾運輸工具,都應有緊急應變的策略與演習。此外,政府也應加強民眾對於恐怖主義的認識,以及多宣導發現可疑人事物的通報手段。

要杜絕恐怖主義的發生,最重要的還是對台灣境內不同國籍族裔人士的尊重。近年來,有許多報導都指出,台灣的企業或民眾,對於外籍人士,特別是東南亞人士,在工作或生活上的平等對待都有待加強。恐怖主義研究指出,對於少數族裔的社會經濟歧視,通常是恐怖主義出現的指標 (Piazza 2012)。近年在西歐的恐怖主義事件,也多和新移民無法融入當地社會有關。所以,加強對於不同國家民眾的文化的瞭解和尊重,是台灣反恐最好的良藥。

*作者葉耀元為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共同作者吳冠昇為美國普渡大學政治系博士生,兩人目前是學術合作夥伴。本文原刊《六都春秋》,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葉耀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