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珂專文:要解放各種「認同」,必先質疑既有「歷史」與「民族」的概念

2020-12-23 05:10

? 人氣

當時也不存在一個共同的「羌族社會文化」。人們的文化、宗教、語言等,的確有或多或少的相同或相異。但過去當每一條溝的人都認為只有本溝的人才是「爾瑪」時,細微的生活習俗差異,便使得上游的人被他們稱作「蠻子」;同樣細微的差異,也使下游的人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漢人」。在狹隘的認同下,人們常忽略鄰近人群與自己的相同之處,而只看到或想像彼此相異的地方。甚至於,他們常刻意創造一些本土的標準語言、服飾與習俗,來區別「我們」與鄰近語言文化和自己極相似的「他們」;而這「他們」常是同一條溝中另一村寨的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這樣的歷史與社會過程中,許多過去漢人心目中的「羌人」,他們的後代都成了漢人。半世紀以前,北川白草河與青片河流域「漢人」的處境與經驗,具體而微的透露了歷史上西方土著「漢化」成為「漢人」究竟是怎麼回事。我曾聆聽許多學院儒士聚集一堂,討論中國人對於異族的包容,以及漢文化的寬大。

他們說:華夏對於異族的態度一向是「夷狄入於華夏則華夏之」。也就是說,只要異族接受「漢文化」,就會被漢人接納而成為漢人。可惜,北川的土著,以及數千年來鄰近漢人的異族土著,日常所接觸的似乎都不是這些有學問有教養的漢人學者。

在此華夏邊緣地區,土著在生活中所接觸的是罵他們「蠻子」的那些漢人;而罵別人「蠻子」的漢人,也被下游的漢人罵作「蠻子」。事實上是一群人對鄰近人群的歧視、誇耀,與相對的模仿、攀附,推動整個「漢化」的過程。

在近代民族主義下,中國進行的民族分類與民族識別,造就了漢族與五十五個少數民族。過去被罵「蠻子」的、被罵作「爛漢人」的,自稱是「漢人」的、自稱是「爾瑪」的,都成了驕傲的羌族。

「古羌族是個很強大的民族,是古華夏的一部分,也是今天彞族、藏族與十多種西南少數民族的祖先」對於過去遺世獨立的山溝村寨居民來說,這是多麼值得驕傲的民族歷史。近二十年來,在少數民族優惠與利益之吸引下,許多北川「漢人」也變成了羌族。他們重新詮釋「走馬將軍」與「大禹」,以創造民族英雄與始祖。

他們透過各種學術與文化活動,將本地塑造成為「大禹故里」, 因此也讓本地羌族成為大禹的嫡傳後代。我並沒有嘲弄諷刺這些北川羌族的意思。反而我覺得,他們以一種爽直、幽默的方式,嘲弄、諷刺著我們一些與認同有關的學術文化活動。我也不願苛責中國大陸的民族分類、識別與相關民族政策。

畢竟在當今世界上,由於對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使得優勢民族也期望成為少數民族的例子並不多見。如今羌族民眾回想過去大家相互歧視「一截罵一截」的情況,都感到很不好意思。他們說,那都是因為過去沒有「知識」,不知道大家原來都是一個「民族」。若非對於人類族群認同有更好的藍圖與期許,我們又何必解構這樣的「知識」,這樣的「民族認同」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