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字幕的京劇卻讓戰鬥民族落淚?他們「敲打」出《木蘭》真摯靈魂

2017-09-13 08:30

? 人氣

曾遇開演前團員病發 李小平臨陣調度穩軍心

「常常小平導演一出現,大家都覺得很帥!」談到與導演李小平的合作,吳珮菁與李玠嫻都一致贊同,他的要求儘管嚴格,卻也兼具人性,不會有不合理的要求,排練時若有做不出來的動作或場景,也可以觀察出到底是真的做不到,或者大家只是還不習慣,合作起來對演員都是舒服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說到李小平的領導風範,吳珮菁說,有一次在莫斯科表演的時候,某位有重要戲份的團員,在上場前的最後排練時突然氣喘發作,李小平立刻在集合演員時,臨陣指揮如何略過這位團員的戲份,並將缺漏的部分補起來,不僅讓戲能夠照常演出,更穩住了團員們慌亂的心。吳珮菁說,像這樣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有辦法克服的氣,是會感染大家的。

20170907-朱宗慶打擊樂團專訪,首席吳珮菁。(顏麟宇攝)
吳佩菁提到,在莫斯科表演的時候,某位戲份重要的團員在最後要上場前突然氣喘發作,李小平立刻在集合演員時,臨陣指揮如何略過這位團員的戲份,並將缺漏的部分補起來。(顏麟宇攝)

「每個人都是木蘭,大家是互相輝映的。」吳珮菁說,《木蘭》劇中的一個精神是「每個人都是木蘭」,在小平導演的構思下,所有人呈現的織度是非常高的,這也是讓她非常欽佩之處。

海外公演無字幕 「燈光一收,黑暗中傳來如雷掌聲」

而有趣的是,《木蘭》今年應俄羅斯契訶夫國際劇場藝術節之邀,前往莫斯科演出,俄方接洽單位主動提出了「不要有字幕」的要求,希望觀眾不要花心思去看字幕,將注意力集中在劇中呈現的情感。然而,一來花木蘭是中國傳統民間故事,再者本劇在時序上是以跳躍的方式呈現,在此之下,異國的觀眾在觀賞上是否會產生隔閡?

答案是不會的。吳珮菁說,不管在國內還是海外如歐洲、俄羅斯等地,觀眾的反應是很像的,都會對於京劇與打擊樂結合嘖嘖稱奇,在《木蘭》這齣戲上,細節並非觀眾的焦點,而是對藝術與情境的欣賞

李玠嫻也指出,像《對陣》、《大戰》的段落有很多旗子、大鼓等比較東方的元素,外國觀眾比較不常接觸,導演也叮嚀大家都要卯足全力,她記得第一場表演的時候,段落結束、燈光一收,一片黑暗的劇場中立刻傳來了如雷的掌聲。

《木蘭》在莫斯科莫索维特劇院(Mossovet Theatre)的演出實況。(朱宗慶打擊樂團提供)
如《對陣》、《大戰》等段落,都在海外觀眾心中留下難忘的印象。(朱宗慶打擊樂團提供)

李玠嫻認為,即便沒有字幕,而外國觀眾對木蘭的劇情可能也不了解,但像傷心、快樂的情感是大家都會有的,不會產生隔閡。她也提到,甚至有一次結束後收完場,已經過了好幾個小時了,走出戲院還是遇到在等著合照的觀眾。

最後,談到對整齣《木蘭》的哪一個橋段最有感觸?兩位老師的答案都是木蘭決定代父從軍的《離鄉》的段落。

《離鄉》千迴百轉訴決心 觀者無不淚沾襟

「我不知道,偽裝是不是逞強?我不知道……」

「走吧。走了吧。心無窒礙……心無窒礙!來把人頭摘!」

「那就是人啊。」吳珮菁說,她從2013年參與現在,最喜愛的一直都是這一段,詮釋「京劇木蘭」的朱勝麗老師有很豐富的人生體會,她在這一段的呈現上非常細膩,有很大的體會空間,而這一段中,木蘭回想著幼時的種種,回想著跟大哥一起抓燕子,一路上情感不斷堆疊,卻又在高潮之處突然嗄然而止,與《對陣》、《大戰》直線式的舖陳不同,裡頭有著千迴百轉的糾結。

2017-09-09-擊樂劇場《木蘭》2013年版劇照,劇中以低音弓弦拉磨木琴琴版,突破擊樂限制,產生如弦樂的效果。(朱宗慶打擊樂團提供)
為了呈現哀傷綿延的氣氛,《木蘭》劇中也以低音弓弦拉磨木琴琴版,突破擊樂限制,產生如弦樂的效果。(朱宗慶打擊樂團提供)

李玠嫻則說,當初看13年版本時,最有感觸是描述陣亡將士葬禮的《魂歸》一段,看到木蘭父母出現的地方,而此次參與演出後,因為自己有一段是要模仿朱勝麗在《離鄉》的動作,所以特別關注這一段。她說,以前不明白這段這麼美,後來每每在側台看,感受到全場團員的氣凝聚在一起,都會被氣氛感動的咬緊牙落淚,甚至有一次還哭得差點忘記準備下一幕的道具。

本次擊樂劇場《木蘭》重回台灣巡演,將於11月9日起,於台北台灣戲曲中心、台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至德堂,喜愛國光劇團、朱宗慶打擊樂團的舊雨新知,皆可上兩廳院售票系統查詢場次、購票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