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劍鴻觀點:老美的邏輯也是辯證的─讀者要切記的兩個無法克服的邏輯議題

2020-11-15 07:10

? 人氣

辯證的意思是在任何的一個時間與空間環境之下,作者、讀者和留言者要思考或者面對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概念。(Sigmund@Unsplash)

辯證的意思是在任何的一個時間與空間環境之下,作者、讀者和留言者要思考或者面對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概念。(Sigmund@Unsplash)

前言

11月9日,我國海軍司令部主動發佈消息說美國現役海軍 marine raiders/陸戰隊教官自當天起,一連4周,「在台教授我海軍陸戰隊、兩棲特勤中隊突擊、滲透作戰技巧。」1 1日,美國軍方的《Stars & Stripes/星條旗報》引述五角大廈發言人,指出相關報導「inaccurate/並不精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方使用的英文字是:inaccurate。為何它沒有使用其他的概念或者同義字,例如 categorically denied, imprecise 和 inexact 呢?

其實,這4個概念或者同義字等同於一個辯證/dialectical 光譜。當面對矛盾時,華府是遊走在這個光譜之中的。就這一次,它並沒有使用口氣最強烈的 categorically denied。

的確,我們是生活在矛盾之中。聖經說亞當是第一個人類/human being。如果只有單單的他一個人就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只有例如他和大自然之間的(可能)矛盾。

無法證實的一件事是:當第一個並非亞當的人類出現時,只有他一個人還是最起碼的兩個人?

能夠推論的是:當出現了第二個人之後,社會上的矛盾就早晚冒出來了。所謂的社會/social,是指和人類(複數)有關的議題、現象和發展。

整合以上的三個段落的文字,可以得出以下的論述:如果 God 只先創造了亞當,辯證法/dialectical approach 就無法應用了。

吾人可以把 approach 翻譯為一種如何貼近100%真理或者現實的途徑。[它可以是辯證或者非辯證/non-dialectical 的。

辯證的意思是在任何的一個時間與空間環境之下,讀者要思考或者面對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概念。通過精心的設計,才有可能出現以下的獨特現象:在任何的一個時/空環境只需思考或者面對一個概念。不過,一個精通辯證法的應用者知道說把這個獨特現象放在矛盾的生活之中,它還是辯證的,因為有獨特現象就有非獨特現象。

如果繼續要套用辯證法的話,讀者就要記得本文的第一個自古以來或者永遠無法克服的邏輯議題,因為要麼從頭到尾的100%辯證、要麼從頭到尾的百分之一百非辯證;否者的話,邏輯絕對不通順。待一會兒,筆者會就辯證法的點點滴滴再多討論一下。

 

方法論(methodology)的問題

人類具有邏輯思維,除非我們是在談那些已經死去的(植物)人的腦子。一旦有邏輯思維就產生了社會科學的方法論。

一般而言,西方的社會科學家所欣賞的是演繹方法(deductive method)。演繹方法的同義字或者片語有:a train of thought,即如同一列火車的(邏輯)思路;linear thinking,即直線性的(邏輯)思維;cause and effect即原因和後果、或有這個就有那個。他們討厭的是辯證法。為何呢?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只有演繹方法可以從結論一步、一步的回溯到原始的那一個點。所謂的點有可能指的是一個議題、現象或者發展。就自然科學,這是做得到的。

一個或者一組負責任的自然科學家在他/她(們)的研究報告/論文中會很清楚地告知讀者他/她(們)的每一個實驗步驟。(kkoplosov@pixabay)
一個或者一組負責任的自然科學家在他/她(們)的研究報告/論文中會很清楚地告知讀者他/她(們)的每一個實驗步驟。(kkoplosov@pixabay)

一個或者一組負責任的自然科學家在他/她(們)的研究報告/論文中會很清楚地告知讀者他/她(們)的每一個實驗步驟。當讀者看完報告之後可以如法炮製地進行試驗並且得出同樣的結果。

可是,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卻自古以來或者永遠做不到。首先,我們可以複製第一次世界大戰嗎?第二次呢?我們可以預測第三次何時爆發嗎?被克隆的[6]Adolf Hitler也多少會和原型的Hitler不一樣。在現實的生活中,當我們觀察出生之後的雙胞胎、三胞胎等等,他們各自的個性、喜好也會多少是不一樣的。

其實,我想要真正地提醒作者、讀者和留言者的是如法炮製地進行社會科學的試驗百分之一百地做不到。再給社會科學家一千萬年也無法追求到100%的真理或者現實。

試想:你能夠得到有關亞當的資訊嗎?那是不可能的事。由於永遠得不到,我們就無法就他和任何一個之後出生的人進行例如比較心理上的研究。我們頂多能夠說他和你/妳、我一樣需要呼吸、喝水、吃東西和睡覺。

其次,採取演繹方法的句子絕對寫不長。這是本文的第二個自古以來或者永遠無法克服的邏輯議題。舉出兩個例子: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即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和 a contract is a contract is a contract,即一個合約是一個合約就是一個合約。

句子不多,就無法完成一篇刊登在報章雜誌的短文、最起碼要有大約5000個英文字才能夠發表在西方社會科學界的論文以及最少要撰寫100頁以下的(monograph)專著或者100頁以上的專書。

筆者想要說的是:採用演繹方法的學者、專家不願意承認一件事,亦即他們也無法跳脫他們所討厭的辯證法。

在情勢比人強之下,應用演繹方法的學者、專家不可避免的要採用辯證的approach。理由有下:每一個社會科學的學術著作是要進行界定的(make qualifications),例如交代清楚5個Ws:who(研究的物件為誰?)、when(哪一個時間點、時代?)、 where(哪裡?)、why(為何?)和how(如何做、怎麼做?)簡言之,當就5個Ws 做了界定,界定和非界定本身就形成了一個辯證。待一會兒,我們要繼續地討論一個相關的議題:到底我們所理解的世界是從一點還是兩個點或者兩個點以上開始的?

辯證法結合了演繹法和歸納方法(inductive method)。還有一些辯證法的應用者加上了類比(analogy),例如從我所建構的螃蟹與青蛙行動/移動模式看到。[7]

非辯證法只能夠二選一:歸納或者演繹。兩者不能夠混合應用,因為一旦混用了,邏輯就不通順了,例如這一列邏輯上的火車的車廂是由演繹、演繹、演繹、歸納、演繹、歸納、歸納、歸納等等所組成的。這種斷斷續續、沒有規則和憑個人喜好的邏輯就是非辯證法的弱點之一,無法說服把邏輯放在第一位的應用者。

如果當一位花店老闆說:一方面,我們會繼續販售紅色的玫瑰,而另一方面,我們也會賣非紅色(non-red)的玫瑰之時候,他/她就等於是進入到了辯證境界。(Josch13@pixabay)
如果當一位花店老闆說:一方面,我們會繼續販售紅色的玫瑰,而另一方面,我們也會賣非紅色(non-red)的玫瑰之時候,他/她就等於是進入到了辯證境界。(Josch13@pixabay)

沒有歸納,無法發表一篇長篇大論。[8]舉例而言,重複剛才的那一個句子: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這是一個典型的直線型的(邏輯)思維。可是,我們也知道說玫瑰的顏色不止一種。如果當一位花店老闆說:一方面,我們會繼續販售紅色的玫瑰,而另一方面,我們也會賣非紅色(non-red)的玫瑰之時候,他/她就等於是進入到了辯證境界。如果挑選的是非紅色,這個片語等同於其它的顏色,例如黃色、白色、紫色等等。

在此,我必須要重複一句話:大多數的西方學者和專家是不欣賞歸納方法的。撰寫公文的格式就是歸納。我們先看到的是主旨,例如玫瑰。緊接著就是第1點(例如紅色的玫瑰)、第2點(例如黃色的玫瑰)、第3點(例如白色的玫瑰)、第4點(例如紫色的玫瑰)等等。殊不知,第1點和第4點或者第100點有可能只是部分雷同(例如都帶有刺)或者是(完全)矛盾的(例如一個是白色而另外一個則為黑色)。一旦出現了矛盾的地方,作者、讀者和留言者就要懂得化解它。如果解釋清楚了,說的好聽就是合乎邏輯而說的難聽就是自圓其說。

可是,中、外一律,偏偏絕大多數的他們不知道應該如何自圓其說或者只能夠在原地踏步,然而還自以為是、認為其他人的著作比他、她的著作的問題來的多。下面兩個段落的文字可以提供清楚的解釋。

在課堂上,我的一位元在員警界服務的學生對我說他的上司只丟給了他一個概念,亦即要他就這個概念加以發揮成為一個長篇大論。我的研究生一開始不知道說應該如何著手來完成那一個被賦予的任務。我告訴他說那個概念是可以被提升為理論(theory) 的。有了理論就必須要有模式,而有模式則並不需要有理論。前面提到公文中的第1點、第2點、第3點、第4點等等。這1~4或者更多點可以構成為模式。模式的一個同義字為理論架構(theoretical framework)。第1點、第2點、第3點、第4點等等本身等同於一個架構。

如何表達清楚理論和模式之間的關係,就是要說第1點所講的是理論的一部分、第2點所提到的也是理論的一部分,以此類推。就這樣子,第一點和第4點或者第100點之間所出現的可能矛盾就這樣子被化解掉(dissolved)了。

走筆至此,我們還要討論一個上面所提到的重要的議題,也就是當我們人類的世界出現時是辯證的還是非辯證的?還有另外兩個問題要提出來:當亞當出現時,在他之前是有個與他不同的世界,例如大爆炸(the Big Bang)。在大爆炸之前,是否還有另外一個世界?

在大爆炸之前,是否還有另外一個世界?(Josch13@pixabay)
在大爆炸之前,是否還有另外一個世界?(Josch13@pixabay)

聖經說是God創造了我們的宇宙(單數,但是一些自然科學家也研究多數的 multiverse)。一位女活佛提醒我說佛教徒是不講誰開天闢地的。故,星雲大師使用的片語是人間佛教。我的一個親戚對我和其他的人說:There is only one God(世界上只有一個上帝)。他是一位基督徒。不過,天主教信徒也持有同樣的看法。一位牧師對我和其他的人說 Jesus Christ (耶穌,約前4年至約30年、33年)只會再降臨地球一次。猶太教的信徒卻說 Jesus Christ 尚未來到人間。回教徒則說 Jesus Christ 是一個人,不是三位一體的一個環節。在韓國,新天地[9]的領導人說他才是救世主,不是 Jesus Christ。如果把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至前479年4月11日 )所撰寫的觀點也帶進來一併討論的話,又會是如何呢?易言之,比 Jesus Christ 早出生的孔子,他所講的上帝是否等同於猶太教還是回教的 God,而非例如天主教的 God?

Matteo Ricci生於 1552年10月、死於1610年5月,地點是在明朝的中國。他的漢名為利瑪竇。1583年9月,作為義大利的一位神職人員的他去了古代中國。當掌握了中文之後,他開始閱讀和研究孔子的著作。Matteo得出的結果是:孔子所講的上帝就是聖經所說的 God。

利瑪竇得出的結果是:孔子所講的上帝就是聖經所說的 God。(wikimedia commons)
利瑪竇得出的結果是:孔子所講的上帝就是聖經所說的 God。(wikimedia commons)

緊接著要問的是:在大爆炸之前的世界,是非辯證的God還是辯證的Gods或者gods(複數)?就單一的 God 和大爆炸或者就God和 亞當,吾人是可以把他們各自視為辯證的。

以上所言產生了另外的一個問題:如果只有一個God,就是非辯證,因為God是God是 God,而如果Gods或者gods一起出現的話,那就是辨證了,有利於那些辯證法的應用者的自圓其說。美國的一家線上影片租賃提供商Netflix放映了一部影集,標題是Gods of Egypt。可惜的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提出佐證說God、Gods或者gods是存在的。每個信徒只能夠說他/她有faith(信仰)。當然,我們要尊重每一位的faith。不過,我也碰到一位去廟宇拜佛大約40年的信徒,他後來去了教堂做禮拜。

由於聖經也有辯證的概念,例如舊約和新約,每位信徒也要再度牢記說不能夠一下子辯證和一下子非辯證。光從God談起,聖經給的但是無法證實的答案是:非辯證的。既然如此,我們可以採用辯證法來研究God嗎?一開始,邏輯就不通順了,除非套用我的還是辯證的一點理論(one-dot theory)。

光從God談起,聖經給的但是無法證實的答案是:非辯證的。(stempow@pixabay)
光從God談起,聖經給的但是無法證實的答案是:非辯證的。(stempow@pixabay)

結論

通過描述、解釋和推論,筆者提到了兩個自古以來或者永遠無法克服的邏輯問題:一、演繹的句子寫不長。如果要長篇大論的話,就必須要採用辯證法。但是,一下子非辯證,而另一下子辯證的這種邏輯通順嗎?答案還是一樣的:否定的;二、我們的世界的起源[10]是辯證還是非辯證的?無解。是的,沒有解答,因為無法證明說當亞當出現時只有他一個人,就像舊約沒有提到一個黑人、中國人或者馬來人。簡言之,再過一千萬年,這兩個有關社會科學的問題還是存在的,無法讓人類就每一個著作100%合乎邏輯地說、寫和聽。是的,每一個著作。

一位榮譽教授對我說他的論壇歡迎具有合乎邏輯(logical reasoning)的推理的著作。可是,如果從亞當談起的話,沒有一個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可以百分之一百的合乎邏輯的撰寫文字。吾人充其量只能夠說就社會科學我們的研究成果是辯證的還是非辯證的貼近100%的真理或者現實。

如果讀者和留言者還是否定一個比較貼近真理或者事實的(部分)著作,就表示說否定者的動作泰半是政治性的。這些人應該要停留在或者加入政治界,不要撈過界到社會科學界。不可否認的是,社會科學還有很多的其它問題,例如每位作者或者留言者要問自己一個以下的問題:你/妳能夠把你/妳所撰寫的文字簡化為一個理論和/或者(and/or)模式嗎?由於這是另外的一個題目,我就此打住。

*作者為退而不休的特別聘任教授

[1] Paragraphs.

[2] Truth.

[3] Reality.

[4] 例如我的 crab and frog motion model(螃蟹與青蛙的行動/移動模式)。. 

[5] Unique.

[6] Cloned.

[7] The crab and frog motion model.

[8] 讀者可以閱讀一個典型的文章:站錯隊伍選錯邊 悔不當初髮夾彎,作者為榮譽教授陳一新: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845542, accessed on November 4, 2020.

[9] Shinchonji.

[10] Origin.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