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菜最害怕農藥?專家破解迷思:這件事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2020-11-09 17:39

? 人氣

談到蔬果等農作物,消費者一聽到「農藥」臉色就大變,但農藥是必要之惡、也是必要之善,許多狀況下施農業用藥是必要的,而要怎麼判斷對人體是否有害,最重要是農藥的殘留量

談到農業用藥,消費者就感到害怕,但其實適當、合理的用藥對人體不會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有助於作物生長,關鍵在於不同藥物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以及物質的毒性和人體接收到的「殘留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農業化學會主辦的「食農教育推廣與分享」講座,2020年10月31日在台灣大學舉辦,包括台灣農業化學會理事長蘇南維、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金惠民等人皆出席。

該場論壇以探討「農藥」為主題,從營養師、食品技師、農華領域專業學者跨領域討論,來破解一般大眾對農藥的迷思。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前局長馮海東說,農藥是農業生產上很重要工具,使用必要性持續存在,大家對於農藥的負面概念來自於農藥是化學合成的,所以雖然使用農藥是必要之惡,但嚴加管理也很重要。

害蟲防治用藥得當,農作物產量未必減產

馮海東舉例,過去台灣沒有秋行軍蟲,近年才開始跑到台灣、中國、日本、韓國,「面對新害蟲,第一個最簡單就是殺蟲劑。」去年金門做害蟲的防治,整體農作物產量沒有減產還增產5%,換句話說,只要防治得當,產量不會影響,在勤於照顧下,產量還會更高。

台北市營養公會理事陳盈蓉說,合理使用農藥的目的,包括防治植物病蟲害、確保農作產量穩定與外觀、降低生產成本與提高單位產量,她舉例,從很多醫學中心的蔬菜採購規格來看,通常會要求無病蟲害,和株長長度,可以看出從採購角度來看,合理使用農藥是有必要的,不然怎麼保持沒有病蟲害。

安全採收期之後,基本上農藥殘留量已在安全範圍

陳盈蓉說,每種農藥都有適合的濃度,以及農藥殘留的檢驗規範,另外「安全採收期」意思是噴灑農藥之後,隨時間拉長,農藥會慢慢衰減,過了安全採收期之後理論上對於人體沒有危害,一般實務上會將安全採收期設定提前幾天,每個農藥都會有對應的安全採收期,所以遵照安全採收期來採收農產,農藥殘留量是沒有問題的,「只要大家確實遵守規範,就跟添加物一樣是不需要太擔心的。」

台灣大學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說,食物有天然性和複雜性,其中咖啡就是屬於已鑑定「非營養」化學物質含量比較高的飲品。他舉例,水喝太多會中毒,砒霜現在也開始入藥了,這也就是說風險來自於「物質的毒性」乘以「暴露量」,「量」非常重要,「所以談到農藥是必要之惡、也是必要之善,最重要是如何決定多少劑量對人體有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